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298
看病挂号为何如此艰难
http://www.100md.com 2001年9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630期
     等待,等待,还是等待,在看病的时候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得了病是痛苦,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病也成了一种痛苦。大多数人在得病之后,在看病的时候难免要经历一段“

    苦难的历程”。

    时间:2001年8月17日 20:00

    地点:北京同仁医院

    人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挂号难”。为能瞧上病来早点排队理所应当,但要提前整整一个晚上来排队就有点不正常了。

    市民:外地人特别多,天天这样,多长时间了,都是这么多人。

    因为孩子总是看不清东西,陈先生一家三口从江苏赶过来为孩子看病,没成想这么多人,于是,夫妇俩只能轮流作战了。
, 百拇医药
    陈先生:上午是我爱人排的,下午我又从其他地方赶过来了。从12点一直到现在,要到明天早上才能挂上号,还不知能不能挂上专家号。

    听陈先生说,他提前了一天一宿来挂号,这是不是有些夸张呢?记者又采访了几位,这才发现,像陈先生这样的还真不少。

    据一位来自内蒙的女同志讲,她带着孩子已经在这儿折腾好几天了,还是没挂上号。记者在现场看到,有的人干脆把行李都搬了过来。大包小包的,看病加住宿,一个看似很坚决其实很无奈的办法。

    患者:我早上就来了,1000多人,白天排不上,只能晚上来。

    记者:干脆旅馆也不找了?

    患者:不找了,住旅馆再来就来不及了。

    马路边,便道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就在这炎炎夏夜中,人们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8月18日凌晨5点
, 百拇医药
    队伍比昨晚长了许多,人们尽管熬了一宿,但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马上就要到关键时刻了。

    清晨6点

    在经历了18个小时漫长等待之后,陈先生终于如愿以偿,挂上了专家号,当然是如释重负。但几家欢乐几家愁,同样经过了近20个小时的等待,那位来自内蒙的女同志只能和女儿空手而归了。

    挂上号的人是幸运的,但要想顺利看完病,接下来的历程也不轻松。早上7

    点整,另一路记者跟随陈先生进了医院。

    陈先生拿到的是8

    号,不知道什么时候轮上,爱人带着孩子先去吃点早饭,而自己这时能做的,还是“等待”。

    3个小时后
, http://www.100md.com
    10点多钟,一家三口终于走进了诊室的大门,大约10

    多分钟后,三个人出来了。据陈先生讲,医生说孩子的眼睛问题不大,但需要进一步检查。

    记者:什么地方?

    陈先生:不知道,是不是这儿呀?

    七拐八拐,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但是这儿的大夫说要想检查先交费,交费的地方又在哪儿呢?不知道就多问问吧。 医生:赶紧去,送本去那边,去那边交……

    转悠了10多分钟,这位母亲才找到了交费的地方。不用说,又是等待,挂号、门诊、检查、划价、收费、取药,一项也少不了它。那天,陈先生一家人终于在下午一点左右离开了医院。记者估算了一下,从开始挂号到最后离开医院,整个过程大概花费了一家人二十七八个小时。有这种经历的人恐怕不少。等待、寻找,寻找、等待,这似乎成了人们“看病乐章”当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音符。
, 百拇医药
    喧闹、拥挤、闷热,这是医院留给大多数患者的第一印象。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整个一上午,医院里都是熙熙攘攘,每个窗口前挤满了人。据了解,北京的一些大中型医院,尤其是一些专科医院除了休息日以外几乎天天如此,“看病难”的现象并不只是哪一家医院的专利。对此,医务人员也显得有些无奈。

    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彭晓燕:看病难的问题我们的医院和我们的医生都知道,而且我们也是很替病人感到痛苦的,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但其中有一些因素决定了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简单地说,比如工作量的问题……

    同仁医院医务部主任丁永平:平常我们医院的接待能力大概在七八百人

    左右,但最高时眼科的门诊病人在1800~2000,所以大大超过了原来设计的接待能力。

    患者太多使院方有些应接不暇,忙不过来,本在情理之中,但越是这种情况病人可能越需要帮助。这就给院方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医院里的标识能不能再醒目些,一些手续能不能再简便些,部门的设置能不能再合理些,医务人员面对患者的提问能不能再耐心些……在采访结束的时候,同仁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准备在挂号的地方新建一个电脑联网的滚动大屏幕,到那时候,无须再排“

    冤枉队”,有号没号,患者可以一目了然。其实,也许只是一点一滴的改进,但对于患者来说却都是一个不小的福音。

    在院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必须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缩小医疗机构之间的差距,患者选择的余地多了,也就不会老在一个地方“

    扎堆儿”,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所有的尝试都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看来,改善整体医疗环境和医疗条件,我们要做的还很多。(据新华网/

    作者:刘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