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动物类 > 阿胶
编号:182876
阿胶中的“皮”和水
http://www.100md.com 2002年6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774期
    阿胶一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文曰:“阿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虐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一名傅致胶。”这个性味功能主治的描述,除“久服轻身益气”值得商榷外,基本上沿用至今。在现代中药学里,阿胶属补血药类,归肺、脾、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因其性滋腻,有碍消化,凡脾胃虚弱及出血有淤滞者忌用,有些人是不宜久服的。

    阿胶的“阿”,是冠在地道药材之前的地名。《神农本草经》所载诸药是不载产地的,故清人孙星衍认为《本经》原文应是“胶”,“阿”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梁·陶弘景在《名医别录》里注解说,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明确指明阿胶因产于山东东阿而得名。而所用的皮,则是牛皮。但阿胶生产是与时俱进的。到了唐代,发现“驴皮胶主风为最”(陈藏器语),渐次多用驴皮制作。由于古代交通不便,贸易欠发达,阿胶产地较为集中,许多地方买不到真正的阿胶,于是出现了“杂胶”和“真阿胶”的概念和区别。牛皮胶是传统产品,色黄,称黄明胶;阿胶则贵用驴皮,色黑,直称驴皮胶,此外还有猪皮胶等。故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凡造诸胶,用

    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其旧皮、鞋、履等物者为下。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李时珍总括了明代阿胶的生产、应用情况,也反映了历史上阿胶的原料曾经从牛皮趋向驴皮。清代给皇宫送去的“九天贡胶”,就是用上好驴皮熬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给阿胶下的定义,即是“本品为驴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中药学》教材把“驴皮胶”作为阿胶唯一的别名。其它杂胶成为阿胶的伪品也就不言而喻了。

    阿胶之所以质佳味正,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阿井的水质好。阿胶原是指山东东阿县阿城镇阿井水所煮熬的胶。宋·沈括《梦溪笔谈》称:“东阿以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阿井井水甘冽,富含矿物质,水的比重较大,每担阿井水比普通河水或井水约重3市斤左右。明清以后,阿井日渐干涸,才改用当地的狼溪河水。后来浙江发现临平湖西岸的宝庄泉的水质也非常好,土人名为大力水,认为可敌“伏流的济水,”于是用它熬起胶来,称之谓“浙驴皮胶”(见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浙驴皮胶”条)。故今日驴皮胶全国各地均产,唯以山东、浙江产量为多,也更有名。, 百拇医药(丁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