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中药药市 > 综合
编号:185775
名医的1天
http://www.100md.com 2002年7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781期
     本报记者 周 颖

    路志正是中医界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尤精内科、针灸,妇、儿等科也广为涉猎。从医几十年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患者称颂,令同仁称道。6月5日,记者在他工作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跟踪采访一天,看到他之所以成为名医的一幕……

    挂号排队供不应求

    早晨6点25分,记者赶到广安门医院挂号大厅时,挂专家号的窗口前已经排起了长龙。等候挂号的队伍中,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还有几个自己带板凳的。既有拄着拐杖的老人,也有正值花季的少女,既有年轻力壮的中年人,也有拉着孩子的妇女。记者刚到窗前,队伍中一位长者马上过来说,排队到后面去。记者连连说不是挂号,大爷才带着疑惑的目光离去。记者问第一位排队者什么时间来的?这位大约有40岁左右的中年人回答,四五点钟。记者原以为是凌晨四五点钟,仔细一问,才知道是头天下午的四五点钟。问问后面的几个人,有的是凌晨两三点来的,有的是四五点来的。在普通号窗口前,也有10多人排队。记者问一位大妈,普通号怎么也排队?大妈回答,天热,早看完早回去。
, 百拇医药
    突然,队伍一阵骚动,接着传来吵闹声和哭声。经了解,原来一位外地人带5岁的儿子来看病,把儿子一人放在旅馆早早排队来挂路志正的号。因他不放心儿子返回旅馆看望,回来时队伍已排了老长。由于他临走没有与后面的人打招呼,再想插到队伍中间,后面的人不同意,于是发生了争执。外地人哭着说明原因后,得到了周围人们的同情和理解,重新站到了队伍之中,大厅恢复了平静。

    差几分7点,开始挂号。一位保安在窗口维持秩序,仅10分钟,专家号几乎挂完,那位外地人也如愿以偿。据挂号室负责人张丽凤介绍,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平均为2946人次,最高为3017人次,比医保前有所增加。最不好挂号的依次是肿瘤科、皮科、妇科和内科。医院为了照顾患者,每天把大厅门打开,一些头天来排队的就在大厅里过夜。由于专家号限30个号,特需门诊专家号限10个号,常常是供不应求。专家照顾外地患者而加号,经常看到12点多也下不了班,还是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中医疗效令人信服
, 百拇医药
    8点30分,路志正准时为第一位患者诊病。坐在路老旁边的是韩国的进修医生柳镛九先生和翻译,跟师学习的广东省中医院妇科主任王小云和广安门医院的提大夫。家在广西的李先生因环境改变,感觉胃肠不好、肝部不适。路老详细询问了病情,了解了生活起居,看看手指、舌苔,然后诊脉。望诊时,路老见其有一说话即眨眼的异常动作,估计与肝有关。经进一步追问,果有乙肝病史。处方之后,路老告诉患者,你的病系由肝病横犯脾胃所致。喝水要慢,细细品,以利胃肠吸收;饮食要清淡,忌辛辣、油腻之物;与家人要隔离碗筷,注意休息,心情要舒畅,忌恚怒;早晚饭后吃汤药,中午10点、下午4点吃丸药。路老指着药方,哪是先煎,哪是后下,哪是布包,都一一交代清楚。李先生告诉记者,长到30多岁,今天是第一次遇上这么认真、耐心、细致的大夫。上次因来晚了没有挂上号,这次凌晨四五点就来了,挂了第一号。

    27岁的青海姑娘,19岁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四肢肿胀疼痛,无法走路。7年求医遍及全国各大医院,几乎倾家荡产不说,全家人也心力交瘁。去年,经人介绍找路老诊治,一个月后,类风湿因子由原来的74下降到18,病情明显好转。如今,不仅走路没问题,还在一家学校学电脑。陪姑娘来的妈妈说,原来1个月要花4000元左右的医药费,现在最高才600元。记者看到姑娘手中的药方,7付药是53.1元。
, 百拇医药
    患者一个接着一个,有自己看的,有家人陪着看的,有母女俩一起看的,有夫妻同时看的。第二次专程从唐山陪妻子看病的崔先生,看到妻子吃了路老的药,十几年来患的反复性感冒一天比一天好转,高兴地说,西医都没有办法治好的病,中医却有独到之处。中医的疗效,特别是路老看病的疗效,我算是服了。他让翻译告诉韩国人,路老是中国最好的名医,跟他学习是老外的福气。最后,他让路老补一个号,自己也看看。

    中午12点30分,记者在门诊楼上下转了一圈,本来熙熙攘攘的诊室几乎都关门闭户,而路老所在的诊室还人来人往。最后一个患者因查心电图还未到,于是,路老和记者及广东省中医院的王大夫开始吃盒饭。护士长介绍,路老中午下不了班,在医院吃饭是常事。

    路老送走最后一个病人已是下午1点,他也不休息,又拆看几天来的信件。记者也趁着这机会,查看了患者记录。路老本来挂10个号,应患者要求一个一个加号,上午共看了14个。这些患者当中,2个初诊,其余的都是复诊。年龄从27岁到76岁,本地的、外地的、中国的、外国的都有。
, 百拇医药
    提高疗效重在学习与实践

    下午2点,路老给韩国的柳先生和广东中医院的王大夫讲课,题目是《用药琐谈》。他深有体会地说,中药是中医赖以治病的有效武器,必须熟练掌握,才能成竹在胸,灵活运用。中药讲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七情和合等基本理论,要以中医理、法为指导,按君臣佐使之规律组方遣药。中药品种繁多,有共性,也存在着个性和特殊性。对大夫来说,能同中求异,准确选择适当的药物特别重要。如黄连、黄芩、黄柏、胆草、知母、木通等都具有苦寒清热泻火的作用,但归经各有所侧重。黄连清心火,黄芩清肺火,黄柏泻膀胱之火,胆草清肝火,知母清肾火,川木通泻小肠之火,即是相同之中有差异。另外,药物配伍不同,其主治范围亦随之而异。如苏叶与橘皮、砂仁相配,则能行气安胎;与藿香、乌药同用,即能温中止痛;同当归共用,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同用,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与桔梗、枳壳同用,则利膈宽肠;与杏仁、莱菔子相伍,则消痰定喘;与苏叶、黄连配合,则能清热降逆止呕。
, 百拇医药
    路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指出,用药还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制方务求稳妥。就一般规律来看,瘦人多火,补益升发之品不宜多;胖人多湿,理气流动之品不可少;老人阴亏阳衰,宜慎用苦寒清泻;壮年气血方刚,不可过于温补。随着季节变化,用药也要慎重。如春夏用药应防升阳助火,长夏湿令用事,阴柔滋腻之品不宜过多;秋冬用药当防苦寒伤阳,胆草、栀子等应慎施……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贵在轻灵活波,恰中病机,才能发挥药力,提高疗效。

    “白天诊病,夜晚读书”是路老治学的一贯作风,也是提高疗效的好方法。带着诊病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攻读有关的中医书籍,找出症结所在,是大夫一大乐事。因为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路老反复强调这一观点以及传授的宝贵经验,令在场的人受益匪浅。

    去年就开始跟随路老学习的柳镛九先生通过翻译告诉记者,原来他看病的疗效不是很好,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感到自己的水平大大提高。不久前,他回韩国自己的医院进行检验,确实证明了这一点。而王小云大夫则有3点体会:路老一是善于抓主证。二是对一般疾病用药药味少,药量小,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对疑难病、重病则药味较多,药量重,有力专效宏之能。三是注重向患者交待清楚饮食起居以及注意事项。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记者和几位大夫都感觉累了,可80岁的路老依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坚持把课讲完。

    下午4点离开医院时,路老不坐电梯,自己走下楼。了解路老的王大夫说,他一向坚持锻炼。早晨打半小时的太极拳,晚上散步约40分钟。路老坦言,没有好身体,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一句空话;忽视学习,脱离临床,提高疗效也是一句空话。,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