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80593
电影《金刚》的心理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4日 《生命时报》 2006.04.04
     现实中,被劫持的情感不值得提倡

    前段时间热播的美国影片《金刚》受到人们的欢迎,但片中女主角安和“男主角”大猩猩“金刚”之间的温情,令人们忘记了金刚正是当初的劫持者。这种被害者对于施害者由恐惧到认同,最后产生感情,甚至帮助施害者的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作“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1973年8月,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了劫案:2名在逃犯绑架了4名人质,在地下金库关押了131小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事后,人质非但对绑架者毫无恨意,反而认同和同情绑架者,害怕警察,认为警察的营救行动反而会害了他们。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冠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国外的研究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可能是由三个方面各自作用或复合作用的结果,即:人质对于当局的负性情绪,例如对警方的失望或害怕等;人质对于绑架者的正性情绪,例如对绑架者身世的同情或者胆识的崇拜等;绑架者回报于人质的正性情绪,例如不虐待人质,给人质人道主义照顾等。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被“绑架”的经验也有不少,例如很难辞职的单位、垄断行业的霸王条款等。面对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拟绑架”情形,如果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那么非但自己的利益得不到维护,还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应对呢?首先,要相信政府一定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政府最近要求垄断行业对于霸王条款做出修改,是最好的明证。其次,要坚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要被“绑匪”的小恩小惠笼络,如果协商不成,要诉诸法律。, 百拇医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 肖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