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5308
让孩子不怕考试(青春期突围)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7日 《生命时报》 2007.08.07
     开栏的话:最近,编辑部收到了一些家长来信来电,向我们倾诉孩子的种种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影响着亲子沟通。为此,我们从本期起开设一个新栏目——“青春期突围”,邀请国内著名青少年心理学专家为家长和孩子们答疑解惑。希望我们的文章,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进入暑假,寻求心理咨询的孩子多了起来。假期本应好好地放松一下,可是他们还被考试困扰着,有些即将毕业的孩子,甚至已对考试产生了恐惧。小明(化名)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一个12岁的男孩,小明明年就要面临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对他而言,现在正是应该全力冲刺的阶段,可以前一向成绩很好的他,最近却越来越害怕考试。每到考前,小明就十分紧张,考试成绩也明显下滑。父母很担心,只有一年的时间了,小明对考试的恐惧还能消除吗?

    其实,小明形成恐惧考试的心理,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母亲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他身上,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平常很少出去玩,在母亲严格要求下,总是在家里看书学习。

    我认为,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不少孩子会形成考试恐惧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看来,形成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三重。

    首先,缺乏主动性。家长过分关心甚至溺爱孩子,极易带来副作用:孩子被动对待生活学习,不愿付出任何努力;遇到挫折时,他们会推卸责任,认为失败跟自己没关系。于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压力,他们不会采取主动迎击的态度,反而一味地选择退缩,这就反映了他们长期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一旦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的心理弱点。

    其次,心理发展不平衡。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够了,其他方面如生活、人际交往等他们全包了。其实仅靠智力、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并不能保证孩子取得好成绩。事实上,孩子的意志力、承受打击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对取得好成绩也十分重要。而小明全部的任务就是学习,缺乏和他人的沟通,缺少同龄的倾诉对象,于是,一旦失败,就会使他的心理没有回旋的余地,导致他难以接受失败的结局。另外,他的生活中只有学习,因此他对学习成绩的重视就远远高于其他孩子,并且将学习作为唯一可以证明自己价值的途径,于是,他就更加惧怕失败。可越惧怕,压力就越大,这让他在考试中不能正常发挥,最终导致成绩下滑。

    最后,学习缺乏内部动机。小明的学习动机更多来自母亲的要求,对他而言,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妈妈就会开心,自己也能得到夸奖,他根本不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并没有激发内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学习的动力就像是无源之水,很容易枯竭。

    我建议,家长不要拿孩子和别的同学攀比。当孩子失败时,不要冷嘲热讽,要告诉孩子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地看待得与失。

    另外,家长还要让孩子自己产生对知识的兴趣。但是,家长不要采取强硬的态度逼孩子,要循循善诱,启发其求知欲。, 百拇医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刘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