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4310
治疗乙肝选对核苷(专家谈药)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30日 《生命时报》 2007.10.30
     40年前,乙肝病毒被发现。从此,人类与这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病毒展开了拉锯战。如今,抗乙肝病毒药物已经形成两大“集团”——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目前已有4种核苷类化合物被制成药物在我国上市销售。在10月11日于北京召开的“乙肝病毒发现40周年媒体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庄辉指出,随着核苷类药物的不断问世,病毒耐药问题成了最大的挑战。庄辉表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4种核苷类药物都是一线抗病毒药。因此,摆在很多医生患者面前的问题就是,首先选择哪种药物抗病毒。在医生中有这样的说法:第一年看疗效,二三年看耐药,三年以后比花销。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指出,初次选择的药物抗病毒能力越强,发生耐药的几率越小。

    侯金林告诉记者,病毒耐药不但会使病情反弹、加重,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而且会导致耐药毒株的传播。病人一旦发现耐药,目前的对策主要有两种——加用另一种抗病毒药或改用另一种药物。而无论如何补救,疗效都会受到影响。在核苷类药物初治患者中,不同药物治疗4年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拉米夫定71%,阿德福韦18%,恩替卡韦低于1%。

    耐药能否预防?专家的回答是肯定的。庄辉指出,首先应避免抗病毒药的滥用。免疫耐受期的患者用抗病毒药、孕妇用抗病毒药来预防母婴传播都属滥用;其次是规范治疗;再次应首选抗病毒效果强且耐药率低的药;最后,加强用药监测。, 百拇医药(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