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04469
怎样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紧急心理救援知识问答(7)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42期
     据采访调查,许多灾民在地震后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人无法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如噩梦连连,“闭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情景”;或者是整天头晕,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双腿无力。

    专家称地震后“心理疾病”的患者有三种:一是过去患有某种病,这次地震致使精神紧张、恐惧又诱发了旧病;二是年迈体弱,各种生理机能衰退,地震致使精神紧张、恐惧,由此又致使内分泌失调或某些生理机能更加衰退,诱发了头晕、头痛、心脏病等;三是纯粹因地震致使精神紧张、恐惧,加上余震不断,产生条件反射,余震一发生便更加恐慌不安,心情烦躁。

    回顾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亲人死亡和无亲人死亡者的心理感受不同,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障碍,他们中患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的数据,甚至高出3~5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 百拇医药
    中国心理健康协会肖水源教授认为,“灾难会给人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

    1.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

    为了进行有效的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需要。在地震期间,人们会更关心个人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会担心自己及所关心的人(如父母、子女、亲戚、朋友、老师);会表现惊慌、无助、逃避、恐惧等行为;想吐露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内心感受;渴望生活能够尽快安定,恢复正常状态;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等。这些心理需要为危机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 百拇医药
    2.怎样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范围很广,既包括身体有创伤的人,又包括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一线医护人员、服务人员、志愿人员,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不愿公开就医的人和有恐惧的普通大众也需要心理上的援助。危机干预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危机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不同,危机心理发展有特殊的规律,需要使用立即性、灵活性、方便性、短期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人们适应与渡过危机,尽快恢复正常功能。

    心理支持性团体在危机干预中得到广泛应用。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指挥救灾,全民的投入特别是军队、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官兵等等,各种现代化的救援措施的投入(如空投、快艇输送等),国内外的大力支持,民族精神的呼唤,媒体舆论的正面引导,信息的及时发布等等,对于稳定民心具有巨大作用。特别是国家将5月19~21日定为国家追悼日,举国悼念在地震灾害中的遇难同胞,不仅让地震灾区人民的悲痛情绪得到充分宣泄,而且也起到了净化人类心灵、凝聚民族精神、鼓舞抗灾斗志的巨大作用,从另一角度看,这是一次国家性质的“心理救援行动”。一场巨大的地震灾害虽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由于国家、政府与社会的良好组织与配合,起到了个体心理咨询难以起到的巨大的社会心理支持作用。, 百拇医药(汪卫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