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2128
灵枢?癫狂第二十二.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68kb)。

    灵枢·癫狂第二十二

    ◆ 篇题解释:

    癫狂,是精神异常的一类疾病。狂,可以是独立的疾病,也可见于热病等某些病的过程中。癫,是一种发作性疾病。由于这两类疾病都是以精神情志异常为主要特征,故合称癫狂。因本篇以讨论癫狂为主要内容,故篇名"癫狂"。

    ◆ 主题思想:

    本文讨论了癫疾发作的先兆症状,各类癫疾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和治则治法。并叙述了狂病各种类型的主要症状、发病原因及治法。

    ◆ 主要内容:

    讨论了癫疾发作的先兆症状,各类癫疾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

    描述了骨癫疾、筋癫疾和脉癫疾的主要见证、治法及预后。

    叙述了各种类型狂病的临床表现、起病原因,以及针刺治疗。

    讨论了风逆、厥逆及气逆的表现及治疗。

    教学内容

    癫痫发作的先兆症状及发作后的反应。

    癫痫的分类治疗与预后。

    狂病的各种症状及分类治疗。

    目的要求

    掌握癫痫病的症状特点与病机。

    掌握狂病的临床表现与病机。

    理解治疗狂病选取经脉的基本规律。

    原文解析

    癫狂的证候及治疗

    癫疾的分类及治疗

    狂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

    风逆及厥逆病证和治法

    灵枢·癫狂第二十二·癫狂的证候及治疗

    原 文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泄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词解:

    上为外眦,下为内眦:张介宾注:"目眦,眼角也。目之外角曰锐眦,目之内角曰内眦,此以中外言者。若以上下言之,则目之上网亦曰外眦,目之下网亦曰内眦。" 视举:目上视也。《难经》、《甲乙经》、《千金要方》"视"字上均有"直"字。一为上视、一为直视,癫疾发作时均可见之。

    甚作极已而烦心:癫疾发作之后而有烦躁不宁。 候之于颜:颜,此处统指面部而言。候之于颜,即观察面部的气色。

    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血变而止,即针刺出血,补出血时血色较暗,待其血色转为正常时即停止放血。张介宾注:"当取手太阳支正、小海,手阳明偏历、温溜,手太阴太渊、列缺等穴。" 引口:口角牵引。

    反僵:角弓反张的痉挛状态。 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张介宾注:"足太阳之委阳、飞阳、仆参、金门,足阳明三里、解溪,足太阴隐白、公孙等穴皆主之。手太阴经穴同前(太渊、列缺等)。"

    常与之居:医生与病人经常相处在一起,以便于观察其发作的情况。 察:原文为"祭",据《黄帝内经太素》改。

    瓠壶:瓠,即葫芦。将葫芦剖开作为容器,称瓠壶。 骶骨:此指骶骨端之长强穴,属督脉。

    语 译

    癫病将要发时,病人先出现精神抑郁,闷闷不乐,头重而痛,双目上视,眼睛发红等症状,当其严重发作后,感到烦乱不宁。诊断时。可通过观察天庭部位的色泽,来推断癫病将要发作。治疗时应取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经的主治穴,针刺放血,待到放出的血色变至正常就止针。癫病开始发作,口角常被牵引以致歪斜,啼哭呼叫或见喘促心悸等症,治疗时,应取手阳明、太阳二经的穴位,观察病变所在部位针刺。向左牵引的刺其右侧,向右牵引的刺其左侧,待其刺出的血变至正常颜色就止针。癫病开始发作,先出现突然跌仆和角弓反张,因而背痛,治疗时,取足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和手太阳经的穴位,观察其病候所在针刺放血,待到血色正常后止针。

    治疗癫病,应常和病人接触,借此可观察发病的情况和变化,以便确定取穴。当癫病发作时,要对所看到的有病经脉,施行泻的针刺方法,把所放出的血置于葫芦瓢内。如果患者癫病发作时,放血处的血脉就要独动,若不动,可在穷骨艾灸二十壮。所谓穷骨,就是尾骶骨的长强穴。

    释 义

    癫痫病之大发作多有先兆症状,发作之后有的如常人,有的则仍表现出心烦,乏力,身痛等。其发作有闷闷不乐,头重而痛,发作后心烦不宁者,针剌治疗之法可取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三经穴位,放血至血色转为正常而止;其有口角牵引,继而呼叫、呼吸不畅,如惊恐之状者,可取手阳明、太阳二经穴位,在抽搐或僵直的对侧肢体穴位上放血;其有发作呈角弓反张,因而发作后脊痛者,可选取足太阳、阳明、太阴及手太阳诸经之穴,针刺放血治疗之。

    按 语

    本文所谓癫疾者,实指癫痫而言。《内经》他篇亦有称为"痫"者。如《素问·大奇论》、《素问·通评虚实论》中的"痫惊"、"痫瘈筋挛"等,与后世医籍中"癫、狂、痫"并列之"癫"有别,而与"痫"为同一疾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疾病。

    癫痫发作可有先兆,如"先不乐"、气自小腹上冲等。发作时,可有"脊痛"、"烦心"、反应迟钝等不同症状。治疗方面,从"血变而止"观之,主要采用针刺放血之法。

    灵枢·癫狂第二十二·癫疾的分类及治疗

    原 文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

    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词解:

    顑:是口外颊前颐上的部位,相当于腮部。 骨居:《甲乙经》、《千金》"居"均作"倨",且下有"强直"二字。丹波无简云:"骨倨,即强直之义。

    气下泄:当指遗尿、遗屎、矢气等症状而言,为脾、肾俱败之象。下同。 大杼脉:膀胱经之大杼穴。

    挟项太阳:挟项两旁的太阳经。当指天柱、大杼等穴。 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带脉穴在腰侧,属足少阳经,亦属带脉。张介宾注:"又灸足少阳经之带脉穴,此穴相去于腰计三寸许。"

    诸分肉本输:张介宾注:"谓诸经分肉之间,及四肢之输,凡胀纵之所,皆当取也。" 通调营卫:指面色红润,光泽有神。

    三部三里起:三部即三里,指面部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以额角、鼻头、下颌为标志。起,高起而不平陷。

    语 译

    骨癫病患者,其腮、齿、各俞穴的分肉之间感到胀满,肢体强直,出汗,心中烦乱。若有呕吐涎沫及二便失禁的表现,就是不治之证。筋癫病患者,身体倦屈,痉挛拘急,脉胀而大,可针刺足太阳经在项后的大杼穴。若呕吐涎沫,二便失禁者,是不治之证。脉癫病患者,突然仆倒,四肢的脉胀满或弛纵。脉胀满,就要针刺放血。脉不胀满的,可艾灸挟项两旁的足太阳经的穴位,再灸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此穴在距腰间三寸的部位。各经分肉之间和四肢的俞穴,皆可酌情取用。若呕吐涎沫,二便失禁者,就是不治之证。如果癫病突然发作如狂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6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