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仲景医话
编号:11681442
阳气为经方独特概念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05期
     对于《伤寒论》笫46条的“阳气重”、第27、29、30条的“无阳”、“亡阳”,后世注家多以阳热解,其实此是经方独特的理论概念,通过论中诸条内容分析即可明了。

    1.从“阳气重”可发汗看:对比第27条、46条、48条可知,阳气是决定能否发汗及发汗的轻重,如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此条与27条正好是对子,彼“无阳”,此“阳气重”。对于阳气重,经方大师胡希恕指出:“阳气,即津液,注家多谓为阳热实非。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不汗出,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阳气重”,“此处以气血分阴阳,津液亦属阳,故阳气非指热证,而言津液。津液在体表充斥盛满故脉浮紧,以麻黄汤发汗治疗。服麻黄汤后,病人症状减轻,但发烦、目瞑,就是心烦而闭目,是因日久体虚误治时,服药中病后发生的瞑眩状态,瞑眩的原因在于阳气重。”阳气重用麻黄汤发汗治疗,汗出后表解,可知随汗出的尚有邪毒水气等,故此津液涵盖了营养人体的津血和多余的体液。后世注家以阳热解,出现明显纰漏,如张志聪谓:“此言太阳合并于三阳,用麻黄汤而后衄者,阳热盛而宜解也……所以然者,太阳合阳明少阳之气在表,而阳气重故也。”认为本条是阳气重为三阳合病是明显错误。对于三阳合病的治疗,仲景有明文用白虎汤治疗(219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