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90524
敦煌医学:身陷困境盼“飞天”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21期
     凭着骨子里对敦煌医学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多年来,不论外界是冷是热,执着的甘肃中医人始终在默默坚守,一面坚持科研临床探索,一面寻求外界支持。

    100多年前,随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打开,洞内沉睡近千年的珍贵文献,在人间得以重新露面。经过百年发展,“敦煌学”已成为国际性显学,“敦煌医学”则是这门浩瀚的学科里绽放的一朵“奇葩”。

    常言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表达了人们对敦煌遗宝流落各地的惋惜之情。那么作为敦煌学的一个分支,敦煌医学的研究现状如何?近日,记者在甘肃省“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期间,对敦煌医学的研究情况做了“摸底”。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可以得出“敦煌有中医,敦煌医学在国内”的结论,然而还需看到:因为投入和人才严重不足,敦煌医学研究的脚步停滞不前,它巨大的临床价值目前仅露“冰山一角”。

    人少资金薄
, http://www.100md.com
    敦煌医学研究在萎缩

    相比上世纪80年代的“红火”,现在的敦煌医学研究相对寂寞,缺少了“大部头著作”和领衔大家,实验和临床研究“出成果”的速度都在减缓。

    李应存是今年刚刚成立的甘肃中医学院敦煌医学研究所的所长,然而令记者想不到的是:所里目前算上他,一共只有两位专职人员。“不过我们打算聘用兼职人员,现在已经在全院发出了聘任通知。”

    其实,整个国内目前研究敦煌医学的人也寥寥无几,老一代研究者正逐渐“退役”。原甘肃中医学院院长丛春雨教授说,新老相加,目前约有10人在从事专业研究。

    除了人员不足,多年的投入不足也令敦煌医学研究“迈不开大步”。李应存说,甘肃省上世纪90年代支持的科研项目经费,大部分是三五千元的规模。这样的支持力度,自然无法支撑起临床观察研究。这也导致了现今的敦煌医学研究多是“从文献到文献”,实验研究屈指可数,能应用到临床患者身上的成果少得可怜。
, 百拇医药
    占据地缘优势,甘肃在敦煌医学研究方面可谓当之无愧的“龙头单位”。据介绍,全国其他省市如上海、北京、南京等也有一些人在做这方面研究,但大多是从文献角度发表一些文章,临床和实验研究很少,形不成规模。

    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敦煌中医药研究却颇受海外研究者的关注。丛春雨介绍说,多年来他先后被邀前往港台地区、日本、英国等地讲学,讲座都是围绕着敦煌中医药的主题,十分受欢迎。这是因为敦煌学中,敦煌中医药学研究最具开发和应有前景。

    临床开发难

    从石窟走进百姓生活路漫漫

    据介绍,敦煌遗书中记载有“神仙粥”,该方仅用两味药材,制作简便且有养生功效,但却至今无人开发。在敦煌医学卷中,诸如此类的药方还有很多。

    敦煌医学到底有没有临床价值?方子的临床效果怎么样?李应存介绍,敦煌医药资料共有1240首方子,有些是传世医书没有记载的,有些是相同的,但大部分方子都和现存医书在配伍剂量上有所不同,“要知道,方子剂量是非常关键的,很多伤寒古方的差别就在于此。” 丛春雨说,“从临床应用看,这些古医方显示了不错的疗效,特别是在妇科疾病、外感热病、心脑血管疾病方面。”
, http://www.100md.com
    然而,因为资金等原因,一些根据敦煌遗书化裁的有效方剂还停留在动物实验室阶段,无法再进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目前尚在临床使用的有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院内制剂“敦煌消肿镇痛贴”,甘肃省首届名中医王道坤从敦煌古方发掘的“萎胃灵号系列秘方”、敦煌大宝胶囊等少数几个品种,但因为研发国家新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没有大型制药企业的支持,这些敦煌古方始终和“国药准字号”无缘。

    敦煌有医学

    洞藏“中医珍宝”价值高

    敦煌医学是研究敦煌遗书、敦煌壁画等文物中涉及医药史料的学科,囊括了中医药学、藏医学、西域医学和印度医学。敦煌医药文献同其他文物一样,基本都是隋唐五代的手抄遗物,其墨迹能够保存至今,本身就是稀世珍宝。然而,它们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

    甘肃中医学院副院长李金田介绍说,敦煌医药资料除了文物价值以外,还具有文献和学术研究价值。其记载的不少失传经方,为我国古代医籍的校勘和辑佚提供依据,敦煌医学研究还解决了医史研究中若干长期争议的问题,如把宋本《伤寒论》中“伤寒例”的成书年代从“金代”前提到“五代”。此外,临床开发应用方面也很有前景,对中药新产品研发有一定借鉴作用。
, 百拇医药
    据介绍,在敦煌“藏经洞”中存有100种以上的医学卷子,大部分是隋唐五代的著作,是我国迄今出土的古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不少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原卷抄本,如《玄感脉经》、《青乌子脉诀》就是敦煌首次发现而未流传于世的医书。

    敦煌医学资料内容涉及医经、药方书、本草、诊断、针灸、养生、名医传记、藏医藏药等。以本草学为例,敦煌保存了6种本草学残卷,其中最重要的有《神农本草经集注》残卷、《新修本草》残卷、《食疗本草》残卷,这三种本草原卷均已佚失,敦煌残卷对其校订考证有重要意义。敦煌遗书中还发现珍贵的针灸资料,如“灸法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针灸图谱,图中将病症和穴位用线连接起来。敦煌医方残卷有30种以上,涉及内外妇儿等科疾病,共千余首敦煌古医方,其中最具学术和研究价值的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绚丽多彩的敦煌石窟壁画中,也遗存有治病救人、揩齿刷牙、剃头洗浴、气功健身的珍贵壁画。在甘肃中医学院敦煌医学馆,记者见到了著名壁画“得医图”的临摹作品,其中患儿母亲的焦急、医者“拯道贵速”的形象跃然画上,值得细细回味。
, 百拇医药
    据了解,敦煌医学卷子大部分都在国内,这保证了敦煌医学研究的主体也在中国。虽然俄罗斯、法国和英国藏有的敦煌卷子也涉及部分中医药内容,但国外的相关研究仅限于目录整理。对俄罗斯藏有的敦煌医药文献,甘肃中医学院李应存等学者已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

    本土在坚守

    敦煌医学曾经也“红火”

    在上世纪80年代,敦煌医学研究曾掀起一阵“热潮”。据介绍,敦煌医学研究开始在上世纪初,当时主要是原始资料复制、残卷编目等工作,代表学者有罗振玉、马继兴等和一些日本学者。80年代后敦煌医学研究进入“繁荣期”,各种论文著作相继问世,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代表著作有《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粹》、《敦煌中医药全书》等,敦煌医学文献得到全面整理和系统研究。

    甘肃中医学院在此时期的主要科研方向就是敦煌医学,他们组建团队发起研究,至今共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该院赵健雄等申报的卫生部项目“敦煌医学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建的敦煌中医药馆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 百拇医药
    让敦煌医学走进课堂,是甘肃中医学院在此领域推进的成果。近年该院将敦煌医学中最实用、最核心的内容编著成“实用敦煌医学汇讲”教材,在中医、针灸、骨伤等专业的课堂上讲授,备受学生们欢迎。该校2005级学生张培红感慨地说,“敦煌医学让我明白了‘大学非大楼之大’的含义。敦煌医学既然生在了甘肃,我们就有责任在甘肃挖掘。”

    正是凭着骨子里对敦煌医学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多年来,执着的甘肃中医人始终在默默坚守,坚持敦煌医学的科研与临床探索,同时寻求外界支持。

    11月3日,刚刚传来消息,甘肃中医学院已和该省某中草药美容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建立“敦煌医学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我们相信有了企业的资金支持,敦煌医学研究前行的脚步将更迅速有力,也期待能有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力量加入其中——为了敦煌医学早日从石窟文献中走出,健康百姓;为了中医药学的繁荣兴盛,增添一道新的风景。, 百拇医药(马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