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5 > 正文
编号:11714245
胆胰疾病.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14kb)。

    胆 胰 疾 病

    第一节 胆囊炎 胆石症

    2、我国胆道疾病的特点:原发性胆管结石,肝内

    胆管结石,胆道感染,胆道寄虫较多见,尤以

    我国南方为多见。

    3、胆囊炎,胆石症的相互关系:可谓二者并系密

    切,炎症有利胆结石的形成,反之结石梗阻与

    机械刺激,可诱发胆道感染,两者互相促进。

    此外,可致胆源性胰腺炎。

    4、胆道的解剖生理概要。

    图解胆道系统

    (1)肝内胆管系统:毛细胆管→ 赫令管 → 小叶间

    胆管→ 区域胆管 →段间胆管→ 叶间胆管→ 左右肝管

    (2)肝外胆管系统:

    ①左右肝管(肝外部分):在肝门下0.3cm汇合,左

    肝管长1.7cm,右1.0cm,直径均0.3cm。

    ②肝总管:长3~5cm,直径0.4~0.6cm。

    ③胆总管:长7~9cm,直径0.6~0.8cm。

    ? 胆(肝)总管外观呈天蓝色,行径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门V右前、肝A右侧,经十二指肠球后、胰头后,斜行进入十二指肠第二段内侧壁,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口径约0.9cm。约70%与主胰管汇合,形成Vater壶腹,其周有oddi括约肌包绕,以节制胆、胰液进入肠内。

    ? 胆总管分4段:

    ? ①十二指肠上段:第3~4cm,为手术重要部位;

    ? ②十二指肠求后段:长1~2cm;

    ? ③胰腺段:位于胰头背面胆总管沟内,长约3cm;

    ? ④十二指肠壁内段:0.4~2.7cm。

    ④胆囊:梨状,长7~9cm,宽2.5~3.5cm, 容积35~50cm;分 底、体、颈三部:底部游离,表面投影在右锁骨中线和第9肋软骨交界处;体部附丽于胆囊窝内;颈部膨大呈囊状称哈特门袋(Hartmann袋) ,易藏石。胆囊管 长2~4cm,直径0.3cm,内有螺旋式 粘膜皱襞,称海士特瓣(Heister瓣),以调节胆汁出入;胆囊A来自右肝A,其V直接回流至肝内门V;其神经来自腹腔N 丛的交感N 与迷走N ,其中有膈N纤维

    ⑤胆囊三角(Calot 三角):为胆囊管,肝总管及肝下缘所形的三角。其中有胆囊淋巴结、胆囊动脉、副肝管(96%) ,为胆囊切除时重要的解剖区。

    胆道的生理

    1、胆囊的生理功能:

    ⑴ 浓缩功能:浓缩胆汁4~17倍。

    ⑵ 收缩功能:CCK、迷走神经 → 收缩

    ⑶ 分泌粘液:20ml/d

    ⑷ 调节胆道压力:胆囊切除后如胆管梗阻6h即出现

    黄疸。

    2、胆管生理功能

    (1)输送胆汁:胆管有蠕动作用 4次/min

    (2)贮存与浓缩胆汁:易渗透Na+、K+、H2O参与胆

    汁的吸收,主动分泌水、电解质,25%(胆汁内)

    的碳酸氢钠以中和胃酸

    (3)易受利胆剂刺激(利胆),而非毛细胆管,尤在胆

    囊切除后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代偿作用。

    胆 汁

    (1)排泄肝脏代谢产物:灭活的激素、磷脂 和ALP。

    胆汁量:600~800ml/d

    (2)成分:水(97%),胆盐,胆色素,脂质(胆固醇、卵

    碱酸、脂肪酸),蛋白质和电解质。PH 6.0~8.8

    (3)胆汁的作用

    ①乳化脂肪,脂溶性维生素

    ②激活胰酶(脂肪酶、蛋白酶)

    ③刺激肠蠕动和肝细胞分泌胆汁

    ④抑制胆道内细菌

    ⑤中和胃酸

    ⑥溶解脂肪和胆固醇

    5、胰腺解剖与生理概要

    (1)位置:腹膜后间隙,平1~2腰椎

    (2)外观:呈黄色小结节状狭长质软的腺体

    (3)体积与重量:12.5~15×3~4 ×1.5~2.5cm;W=60~100g

    (4)分4部

    胰头:脊椎中线之右,为十二指肠套包绕,前有横结肠中A,后为胆总管、下腔V、右生殖腺V,上方为肝A右行,下为钩状突包绕肠系膜上血管。

    胰颈:长2~2.5cm,中线之右,十二指肠球后下方,上为CBD,后为门V,无小V汇入。

    胰体:中线之左,小网膜囊之后有腹主A、胸导管,上为腹腔A及腹腔N丛

    胰尾:向左伸入脾肾韧带内达脾门数厘米,脾切除时勿伤及。

    (5)血供:胰十二指肠上、下A及脾A;V汇入脾V

    、肠系膜上V

    (6)主胰管(Wirsung导管)长贯胰全长,直径1.5-

    4.5mm,副胰管(Santorini导管),在十二指

    肠开口于主胰管上方2.5cm处

    (7)内、外分泌部:

    ①外分泌部,为复管泡腺,分泌胰液1000~2000ml/d,含多种酶及电解质,PH 7.8~8.4, 对消化起主导作用。

    分泌调节:

    a、迷走N兴奋,分泌量↑

    b、酸性食物→小肠上段分泌分泌素→

    胰液量↑ ( 主要为碳酸氢盐↑以中和胃酸)

    c、食物中氨基酸、脂肪酸多时,CCK-促胰酶素→

    胰液↑ ,同时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松弛,使

    胰液、胆汁排出→消化食物。

    d. 药物: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654-2、善得定

    等抑制其分泌

    ②内分泌部:100万个胰岛多在胰尾部

    α:甲细胞 20% 分泌胰高糖素(glacagon)

    β :乙细胞 75% 分泌胰岛素(Insalin)

    δ :丁细胞 5% 分泌促胃泌素(gastrin)

    γ :丙细胞 染不出颜色,功能的不清

    调节:如血糖↓:胰高糖素↑→肝糖元分解, Insulin ↓

    血糖↑ :Insulin ↑ →合成肝糖元

    二、胆囊炎胆石症分类:尚无统一分类

    (一)胆囊炎:

    1、按缓急分 急性胆囊炎(含结石与非结石性者)

    慢性胆囊炎(含结石与非结石性者)

    2、按病因分 结石性胆囊 急性结石必胆囊炎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静止性胆囊结石

    非结石性胆囊炎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二)胆石症:按结石部位分

    1、胆囊结石 结石位于胆囊内

    2、胆管结石 继发性胆管结石 急性胆管炎(含ACST、AOSC)

    原发性胆管结石 慢性 (复发性)胆管炎

    (三)按结石成因分类:

    a 胆固醇性结石:以胆固醇为主,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结节,剖面呈放射状,X线平片上不显影

    b 胆色素性结石:胆色素为主,呈泥沙状、松脆,棕黑或棕红色,X平片上不显影

    c 混合性结石: 上二种成份和钙盐间隔而成,多面、光滑,边钝圆,X平片上显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51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