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45482
乡间炼成真名医 —— 一名乡医的求索之路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95期
     ◆我从自学中医到不断进修和拜师,到成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一路洒下太多的汗水和心血。

    ◆作为一个乡医,我深知拜师求学的机会难得,故每触见活人之一法一式,皆着之于骨髓,深不敢忘,必欲尽学通之而后休。

    在我的治学与行医生涯中,走过的道路艰辛而难忘,探索的旅程漫长而丰盈,从自学中医到成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一路洒下太多的汗水和心血。

    立志从医 踏遍深山解民忧

    我出生于惠安农村,深知农村看病难,医疗条件差。早年养父患上肺结核咯血,历经数医无效,受尽七年之久的病痛折磨而离世,我深感内疚之时,痛下学医之志。我边工作,边自学,曾在农村行医数载,并于1961年再深造中医专业四年,毕业后到永春一都边远山区工作。

, http://www.100md.com     山区道路崎岖坎坷,不是爬山就是下坡。当时山区出诊是经常事,夜间出诊也多,需要翻山越岭,有时来回一趟要花5~6小时,谁都有怕出诊的念头,更何况对于高度近视的我,真是一种严峻考验。然而想到患病群众的痛苦,我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为山区群众治病十几年如一日。

    记得1967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抢救一位患肺炎并发“呼衰”的患儿,我在出诊途中不留神掉进深泥田里,危急之中,幸亏患儿家长及时发现,被救后,我忘了寒冷和伤痛,继续冒雨赶去救治患儿,经过一夜的抢救,患儿转危为安。就这样,每日有看不完的病,出不完的诊,十几年踏遍了一都的山山水水。我也因经常出诊劳累,加上三餐无定时,患上了胃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病人,我一边治病一边摸索在自己身上用药,研制出治胃病的系列方药,疗效显著。

    在边远山区工作,虽然辛苦些,但山区群众纯朴热情,他们说多亏有这样一个好医生,我们心里就踏实。我也感到快乐和充实。

    博涉医源 学海茫茫苦求索
, 百拇医药
    中医学博大精深,凡欲成大医者,都必具有广博的知识,且精勤不倦。在我治学的过程中,没能做到“博极医源”,但在“博涉医源”路上经历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与拜师治学之路。

    我一边工作,一边跟师学习中医。首先背诵“四小经典”,通过一年余的自学,四百味药性及二百多首的方剂均能背诵,对二十八脉的脉形主症也能熟悉。1961年,我有幸入医专系统学习四年,使中医理论功底有了较大提高。我深知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更是刻苦研读,把书中重要的条文用红笔逐句圈点,加译加注,还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主要条文抄在小本子上随身携带,起早带晚背诵,与同学互相提问,及时请教老师,以此做到能读通、读熟、刻骨铭心,探明原意。

    在从医49年中,我日则应诊,夜则读书,坚持自学,广涉医籍,尤对张锡纯、蒲辅周、岳美中医疗经验及现代中医杂志,无不用心研读。如《金匮要略》,精读一遍就有一翻新的感受,如《金匮要略》中几条论痹条文,不但背熟,而且抓住了各个特点,区别选用,如实痹当选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前者偏用于风湿痹,后者偏用于风湿热痹。对虚痹又当分表里之虚、气虚、阳虚及气血虚。若气虚用防己黄芪汤,表阳虚用附子白术汤,表里阳虚者用甘草附子汤,气血不足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寒热错杂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沉寒痛剧者非大辛大热乌头汤莫及,热痹非甘寒白虎加桂枝汤莫治等治痹八法,运用于临床获得满意效果。
, http://www.100md.com
    再如1980年间治一患儿,每因发热而惊风,每月发作2~3次,屡治屡发4年余,我每月以健脾化痰、清肝熄风之品调服七剂,半年后顽疾而愈,家长为感念之德,竟将患儿改名为“来兴”,与我同名。让我深感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荣耀与责任。

    在行医时,不管是坐诊还是出诊,每看完病遇到疑难之症,就翻书对照,或与同事探讨。若有不放心之处,哪怕山高路远,都赶去再诊,或用电话回访病人,检验自己行医效果,并不断总结反思。

    拜师求艺 注重探索 勇于创新

    拜师求艺,注重探索,又是我行医不可少之路。学习中医,师承方式是相当重要的。为提高医术,我几度拜师求艺,既拜师又不惟师,注重探索,并勇于创新。每触见活人之一法一式,皆着之于骨髓,深不敢忘,必欲尽学通之而后休。我体会经过临床一段时间再去深造,带着问题而学,往往收获更大。1973年我跟师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蔡友敬教授,受益匪浅。尤其蔡老重脾胃,宗东垣与中梓之长,运用六君子汤治疗一些疑难杂症能,堪称—绝,对我影响较深。
, 百拇医药
    1990年我参加全国男性病学习班半年,1991年跟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骆安邦三年,1994年学习中西医结合专业2年。这又使我大有长进。如骆老精研《金匮要略》,善用经方治肝胆病,对我启发很大。我后来提出“疏通论”,认为疏肝利胆、宣肺通腑是治肝胆疾病之良法,柴胡汤类为基本方。同时在应用《金匮要略》方治疗疑难杂病也积累不少经验。

    情系中医 挥洒汗水结硕果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人惟利是图,舍弃中医药“简、便、效、廉”的优势,并时有“取消中医”不和谐声音出现。但我仍对中医充满了挚爱,并始终坚守。我不仅从经典中吸取医学营养,还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偏方,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我体会,要善于总结经验,也是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方法之—。自行医以来就记录病案,这平时可供回顾反思,久之就可从中悟出许多规律和教训,整理出许多有效病例和方药。所以临床之余,笔耕不辍,近年来撰写论文80余篇,主编《蔡友敬医案》、《骆安邦论医集》,为继承、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作出—些贡献,并出版《周来兴医学文集》、《疑难杂病临床经验》专著2部。

    如今我在医学生涯中已历50年春秋,虽年纪较大,体力不如前,但我热爱中医事业,任永春中医院名誉院长,并兼任多种职务。我愿有生之年与同仁一道,继续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为山区人民健康尽绵薄之力。 D2, http://www.100md.com(周来兴 福建省永春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