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1820386
也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2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233期
     近读本报2009年10月28日第四版王玉生、董秀文先生的“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一文,有所启发,但感觉未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涵义和适应证阐释清晰。

    大家知道,阳偏衰和阴偏衰为临床常见病证,对其治疗亦有明确规定:阳偏衰采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阳病治阴”;阴偏衰采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阴病治阳”。但是为什么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又提出“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治疗原则?并指出“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此阴阳相济之妙也”?

    首先应该知道何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五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称“‘阴中求阳’即补阴时适当补阳药;‘阳中求阴’即补阳时适当补阴药”。六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论述为“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称为阴中求阳。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称为阳中求阴。”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解释为:“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临床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