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访谈
编号:12067503
骨头标本是我的第四个家人(行医路上)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3日 《生命时报》 2011.05.03
     本报独家专访望京医院博士生导师温建民教授

    推开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温建民教授的主任办公室,没想到迎面看到的,竟然是一副人体全身的骨架和骷髅头,着实吓了记者一跳。而一旁的温建民,正气定神闲地坐在办公桌前翻阅着病案。

    看见记者这副表情,他摇摇头笑着说:“没事儿,这是塑料的,我家里还有副真的,欢迎去看看。”一说起骨头,温建民好像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起他和骨头的渊源。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温建民深知,掌握人体骨骼的解剖构造,对疾病的诊断施治至关重要。他在国外留学期间,省吃俭用买了一台摄像机,每次做解剖时,都会将详细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反复观看。练习解剖时没有助手,他就把出身于医学家庭的妻子拉过来协助自己。

    为了更好地研究骨头的构造,温建民还把解剖室剩余的骨头整理好,带回家做骨骼标本。他专门支了一口大铁锅,把这些骨头放蜂窝炉上用小火煮了三天三夜,每天晚上都爬起来添蜂窝煤,以去除肌腱、韧带组织。就这样日积月累,他攒齐了人身上的206块骨头,是他最心爱的宝贝。

    温建民的家里,还有一副他当年花了两个半月工资“重金”购买的骷髅标本,以方便自己在家里钻研骨骼结构。为了避免吓到客人,他还特意订做了一个精致的柜子装这具骷髅,平常关上柜门,把它收藏起来。

    温建民半开玩笑地说:“我家里总共有四口人,我和爱人、儿子,还有一个就是这具骷髅。他比我们所有人的年纪都要大呢。”

    这个在温建民家“住”了近20年的特殊成员,曾经吓倒过不少不明就里的客人,可却是温建民的至爱。“‘他’对我研究骨科矫形方面,带来的帮助太大了。”温建民说。比如,当年研究拇外翻微创手术时,这副骨架对确定穿钉、矫正的位置,功不可没。“这和庖丁解牛一样,只有熟练掌握了骨头和筋脉的走向,手术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就这样,温建民坚持不懈地解剖、钻研着骨头。有段时间,他痴迷到连骑车、走路的时候也在琢磨,别人面对面地跟他说话,经常听不见。他的手术技术也不断精进,到1994年底,温建民的拇外翻微创手术的成功率已达到98.5%。这项技术得到国内外骨科界的一致认同,被公认为是治疗拇趾外翻及其相关畸形最理想的方法; 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在中医界非常鲜见;同年,又在德国“新思维、新发明、新技术”博览会上获国际金奖。

    现在,作为一名开创中医骨科新技术的专家,温建民已经做了1万多例拇外翻微创手术了。从早晨8点到下午1点,他最多可以做12例手术,而且手感相当精准、效果非常满意,有时,都不需要借助透视机的定位。正是因为骨头的痴迷,练就出一位精益求精的好医生。▲, 百拇医药(本报记者 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