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74314
有些检查做完别开车(专家呼声) 等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8日 生命时报 2013.06.18
肝炎防治难在“患者不太听话”(专家呼声)
多学科治癌,帮患者延寿(专家呼声)

     有些检查做完别开车(专家呼声)

    麻醉药还会在体内残留,影响判断

    开出租车的张师傅最近总是胃痛,到医院检查时,由于害怕疼痛他选择了无痛胃镜。检查很快就结束了,之后张师傅准备开车回家,医生拦住了他,告诉他由于麻醉劲儿还没完全过,此时驾车形同酒驾。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韩继武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现在司机们都知道“酒驾”的危害,但有些医疗项目检查后也应限制驾驶,却很少有人了解。

    无痛胃镜是患者在接受胃镜检查前应用一种或多种对中枢神经有抑制的药物,使检查者迅速入睡,在安静睡眠状态下完成胃镜检查。检查结束后,检查者很快就能清醒过来。

    由于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不尽相同,检查者虽然看起来清醒,但体内仍有少部分残留的麻醉药物,如果此时马上开车,就像喝了酒一样,开车时的判断能力和反应速度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各种意外。韩继武建议,为安全起见,无痛胃肠镜检查、无痛人流后24小时以内,都不要从事定向力较强的活动如驾车、登高、签署文件等。
, http://www.100md.com
    此外,做眼科散瞳以后的6小时内,也不宜骑自行车、开车或从事危险动作,以免因视物不清造成危险。▲ (本报驻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特约记者 岳金凤)

    

    肝炎防治难在“患者不太听话”(专家呼声)

    国内首个肝病危害认知调查结果出台

    专家小传

    段钟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 百拇医药     7月28日,是第三个世界卫生组织官方认可的世界肝炎日。作为曾经的“肝病大国”,这个日子对中国人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十几年,通过接种疫苗,我国在降低乙肝的发病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乙肝感染率从高流行水平降到了中等流行水平。然而,我们仍然面临着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带来的挑战。

    守护肝脏、防治肝炎,难点和挑战到底在哪儿呢?今年4月,一项覆盖全国20个省市的综合和专科医院,共有2043位患者参加的调查正式开展。与此同时,另有878人通过网络调查进行投票,以全面了解患者和普通百姓对肝病危害的认知情况和了解程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段钟平教授表示,这次调查基本可反映出我国目前肝病防治过程中的不足和盲点。第一,对治疗效果认识不足。调查发现,53%的患者并不了解,通过长期规范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病的发生。不少患者觉得,既然乙肝病毒很难彻底清除,那么治或不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还有的患者即便开始治疗,也只看重保肝、降酶,只要转氨酶降下来了,治疗也就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了。第二,长期治疗依从性差。抗病毒治疗一般需要至少2年半以上,但这种“坚持”,可以减少肝癌的发生。然而现实中,只有66%的患者表示愿意尝试终生治疗,超过1/4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治疗过程中,只有38%的患者坚持每3个复查一次,8%的患者两年才去一次医院。“不听医生的话”,增加了治疗难度。第三,耐药太严重。调查发现,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过超过八成的乙肝患者都在使用低效高耐药的药物治疗,药物耐药的发生率很高。将近60%的患者并不了解病毒耐药可能的危害和对治疗的影响。而一旦发生耐药,不仅治疗难度加大,预防严重肝病的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 百拇医药
    因此,专家呼吁,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有必要认识到,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一场与病毒的“持久战”。正视它的危害,推广和坚持科学规范的治疗,有助于减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病的发生,让中国乙肝防治更上一层楼。▲ (陈芸)

    

    多学科治癌,帮患者延寿(专家呼声)

    新模式可将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提升20%

    专家小传

    张苏展,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大学结直肠外科协会(IUSCR)区域主席
, 百拇医药
    当某科室医生发现患者出现其他器官病变时,“被迫”邀请相应科室的专家讨论下一步治疗方案,这是会诊。

    当一个患者就诊时,初诊医生发现他的病情较为复杂,于是包括内科、外科、病理科、影像科、放化疗科等各学科专家,定时、定点地坐在一起,讨论这位患者的病情、特点等,最终制订出最适合该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这便是“多学科综合治疗(MDT)”。

    “多学科综合治疗”最早由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在上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目前已成为国外大型医院和肿瘤治疗中心诊治疾病的重要模式。在英国,这种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还被列入国家健康保险计划,以便从法律法规角度确保其实施,让患者得到保障。

    对患者而言,这一模式不仅缩短了他们从诊断到治疗的时间,避免了因往返于各科室之间而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更能使患者获得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专业医生来说,通过具体病例的讨论,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增进医生对病患整体治疗方案的了解,丰富其肿瘤临床知识,提高肿瘤诊治水平。
, 百拇医药
    施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效果如何?研究表明,接受这种模式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提升20%左右,达到50%—70%。即使是病情较为严重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如果刚进入医院就由MDT团队治疗,其生存时间能达到3.6年,比传统会诊方式多一年。

    根据我国癌症发病较高,医护人员相对较少的国情,针对疑难病例设立“多学科综合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开展的“结直肠癌MDT综合诊治交流项目”,使“多学科综合治疗”不再局限于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华西医院等大城市的部分医院,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苏展)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