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83137
《内经》痿病治论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0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989期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的三条原则,“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各以其时受月”。这本是指导针刺治疗的原则,但现在已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的组方与用药。

    “治痿独取阳明”只适用于“足痿不用”,但对后世的影响较大,有学者认为“治痿独取阳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清胃火以肃肺气之热;滋胃津以润五脏气之燥;祛湿热以防下损肝肾;补运脾胃以资气血之源。此外还应包括通泻胃腑之热。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告诫后人:针刺“大”脉,出针后要快速按压针孔,勿令其出血,以免伤血。提示痿病见“大”脉,不能采用放血治疗;药物治疗则不能耗血、动血,应以滋补精血为主,即使有阳虚表现,亦应是阴中求阳。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一书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内含很多中医的原创思维模型,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其对痿病的论述,除设立《素问·痿论》专篇进行详论外,还散见各篇,对痿病的中医诊治影响颇深。

    创立痿病概念

    《内经》创立了痿病的概念。痿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病名之痿;二是作为症状之痿。

    病名之痿

    多以“痿”、“痿疾”等出现。《灵枢·根节》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灵枢·九宫八风》载:“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痿论》说:“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等,均为病名之痿。

    症状之痿

    多与筋、脉、肉、骨、足等相连而用,除指肢体无力,或筋脉拘急,活动不利,或二者同时并存外,还指局部器官的痿废不用。其症状分如下几种:

    肢体无力

    指肢体的筋脉驰缓无力,《内经》中记载较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素问·痿论》云:“心气热……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而“骨痿”的症状除本篇记述的“腰脊不举”、“足不任身”外,还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之“坐不能起”。此种症状多为软瘫,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无力有相似之处,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脊肌萎缩症等。

    筋脉拘挛

    《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邪热伤肝,耗损阴血,筋失濡养,而成筋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司天之政……风湿相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