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经络穴位 > 穴位大全图解 > 任脉穴 > 中脘 Zhongwan (RN12)
编号:12527667
中脘(穴位位置图与作用功效)
http://www.100md.com 中医养生堂
中脘穴穴位的位置

     【标准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通俗定位】在身体中心线上的肚脐约4个指幅上方。正好位于心窝与肚脐中央的为中脘。【参考穴位图】

    

中脘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人体穴位配伍】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 百拇医药
    【别名】上纪穴,胃脘穴,大仓穴,太仓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穴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名解】|(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 百拇医药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 百拇医药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临床应用】【急性泄泻】

    主穴 中脘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配穴 寒湿内盛者,配神阙;湿热伤中者,配内庭、曲池;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
, 百拇医药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天枢为大肠之募穴,穴居腹部,上巨虚伪大肠之下合穴,“合治内腑”,两穴募合相配,调理胃肠气机,运化湿滞作用显著;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善于健脾化湿。

    【便秘】

    主穴 大肠俞 天枢 上巨虚 支沟

    配穴 热秘者,配合谷、曲池;气秘者,配中脘、太冲;虚秘者,配脾俞、气海;冷秘者,配神阙、关元。

    方义 天枢为大肠募穴,与大肠俞同用属俞募配穴,加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三穴共用能疏泄阳明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腑气通调,是治疗便秘的经验要穴。

    【绝经前后诸证】

    主穴 气海 肝俞 脾俞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配太溪、照海;肾阳虚者,配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配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配通里、神门、心俞。

    方义 本病涉及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气海为任脉穴,可补益精气,调理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与肝俞、脾俞、肾俞三穴合用,可调补肝、脾、肾三脏。,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