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 端午节
编号:12540396
端午日采药:艾是避邪驱恶的吉祥草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端午节即将到来,特以此版祝大家节日快乐!

    五月采药正当时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把农历五月称作“午月”,五日又常写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也称端五,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

    因“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相重,所以“端午”又叫“重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过节习俗。在中原地区其内容主要有:佩香囊,悬挂艾叶、菖蒲,赛龙舟,比武,荡秋千,采药,洗浴,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粽子、蒜蛋和时令鲜果等。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 http://www.100md.com
    端午日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据《夏小正》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在《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在太平圣惠方中,就有很多农历五月五日午时采药、制药的记载,如“益母草五月五日收,收草时勿令根上有土”“於五月五日午时,铁器内,烧为灰”。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

    有的地方在农历五月五日采药,叫“采百草”。为什么采药要在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呢,这是因为,采药指的是草药,草药在这个时候,其茎叶已经成熟,不老不嫩,气味最浓,药性最好,治疗疾病的效果当然就好,所以人们才于此日采药。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还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这就是古人在野外游艺之遗俗。斗草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普遍认为这种习俗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在远古时期先民们艰苦求存,生活单调,闲暇之余常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大家结伴去郊外采药,人们在采药的过程中或郊野休息时,往往谈论一些有关草或药的话题,收获之余常常以草为对象,进行比赛活动,这种活动有“文斗”和“武斗”二种,女孩多文斗,小儿多武斗。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如用“狗尾草”对“鸡冠花”等,以认识草药品种的多寡、辨别花卉种类多少、知晓花草价值高低来决定胜负,还有的是以采摘花草或花草种类最多或量大者取胜,从而在斗草的过各中丰富了斗草者的植物知识、药性知识、花卉知识、文学知识,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妙趣无穷;武斗则是儿童玩的游戏,因为他们年龄小,不懂得花草的相关知识,主要是比试草茎的韧性,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将各自选择的草茎相互交结,两人各持己端向后拉扯,以断者为负。“弃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白居易《观儿戏》)“牛儿小,牛女少,抛牛沙上斗百草。”(贯休《春野作》)描写的就是小孩们欢天喜地玩斗草的场景。
, 百拇医药
    另外,有的地方多有农历五月五日采茶、制凉茶的习俗。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山野郊外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田文敬 河南省中医研究院)

    艾是避邪驱恶的吉祥草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抽茎生长,叶形为羽状深裂,叶片尖端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灰绿色,有白色毛绒,质柔软。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把农历五月五叫作恶日。于是,民间会在这一天插菖蒲、艾草以驱魂,薰艾草、苍术、白芷和和雄黄酒以避疫。如今到了端午节,家家都会采上一把放在门前或悬在门梁上。端午节缺了艾就不能称其为端午节了,古代有些地方甚至把端午节称之为“艾节”,可见艾对于端午节的重要性。
, http://www.100md.com
    艾有着驱瘟杀虫、通经活络、治病防疾的功效。又称艾草、冰台、医草、艾蓬、香艾、灸草、蕲艾、黄草、艾蒿等。《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最早的植物,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庄子》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经普遍应用了,而且是以医药用途为主。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艾草能治病驱瘟的功效,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艾草苦辛,气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绝垂绝之阴,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温,暖之宫,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驱百疾。初夏时节的端午节,正是百病生发,蚊虫猖獗的时节,而艾草恰巧这个时候成熟了,那奇特的艾香能驱蝇虫蚁,净化空气;加上能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就这样,艾草正好成了端午节最好的招福避邪的吉祥草。(湖南鲁庸兴)
, 百拇医药
    艾草药食香

    记得儿时,每年端午节早晨,母亲都会带着我们去山坡上采艾。来到坡脚,抬头望去,只见满山遍野的艾草苍翠欲滴,深绿色的草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我们在晨风中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抖落草根上的泥土。不到半个时辰,就采满一背篼,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常常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干枯的艾草,让我们佩于胸前,淡淡的香草味里蕴含着母亲的疼爱和温情,萦绕心间久久不绝。

    艾叶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有芳香避秽之能。民间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在堂屋、床头等处挂上艾叶,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艾草可治百病、招百福,挂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物,使人身体健康。所以古人称“艾”可以“避邪”,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
, http://www.100md.com
    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驱散寒气、解毒治病,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弟弟们轮流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

    鲜嫩的艾芽,可以当作蔬菜吃,既满足口福,又可防病治病。根据喜好,做成艾叶芽炒鸡蛋、艾叶芽煎鸡蛋、艾叶芽肉丸、艾草芽面点、艾叶芽生姜末蛋汤等,既是美食,又有开胃、暖胃的作用。

    陈艾药效绵密,香气也更醇厚。端午前后,田边地头艾草济济,正是收艾的好时节。摘了新鲜艾叶,晾干后密封储存,家常备用。时常,那从房间某个角落不经意飘过的一缕艾香,让人有居家的安心与妥帖。(广西黎洁)

, http://www.100md.com     端午粽香情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吃粽子,父亲总用筷子把剥了粽皮的粽子捣碎,在我吃得尽兴时,反复絮叨:吃粽子可别忘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别忘了学习那种爱国精神、不屈精神……那时的自己尚且懵懂,只在印象中知道吃粽子与一个叫屈原的有关系。

    小学后,开始接触历史,慢慢知道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伟大的政治家,是含冤投江而死,也就对其逐渐产生不少崇敬、惋惜之情。再逢端午节吃粽子时,味道中夹杂了一份感动。

    初中时,再逢端午节吃粽子,不再是父亲对我反复絮叨,而是换作我头头是道地对父亲大讲而特讲了。“老爹,粽子不光纪念屈原,还是药膳呢,粽子叶就是药,《本草纲目》中称粽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糯米能温暖脾胃,补中益气,专治脾胃虚寒、食欲不佳。粽子的配料中很多都有补益作用,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还能够增加蛋白质含量,花生、莲子、山药、芡实是夏季清补的食材。枣馅儿粽子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馅儿粽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水果馅儿粽子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蛋黄馅儿粽子有健脑益智的功效……”
, http://www.100md.com
    每当我得意忘形地向父亲讲起这些,父亲皱纹渐多的脸上总是带着一种满足的笑。

    工作成家后,便与父亲分开,来到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再逢端午,好似成了一种习惯,我开始边吃粽子边对妻子和宝宝讲述屈原的故事,在粽叶香中和他们一起品味一番不同的情意。

    小小的粽子,我已经吃了三十年。小小的它包裹了我三十多年的成长,三十年的温馨,涤荡着我偶染尘埃的心灵。端午,有竹叶的色彩,有艾草的幽香,有麦收的金黄;有心绪的委婉,有大地的呼吸,有冷艳的孤寂……也有我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愫! (游越 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

    端午曾是女儿节

, 百拇医药     端午节曾是我国的女儿节。在古代,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女孩的头上簪以石榴花,有些人家还用红花绫线编结成樱桃、桑葚、角黍、葫芦等形状,以线贯穿,佩戴在女孩子身上,以示吉祥。明代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余有丁在《帝京午目歌》中写道:“都人重五女儿节,洒蒲角黍榴花辰。”

    在清末民初,有一本广为流行的唱本《百本张岔曲》唱道:“五月端阳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葚,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端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从端一到端五,青年女子梳妆打扮,头插石榴花,串街走亲。小姑娘则在节前用五色丝线,在硬纸上绕粽子,勒小葫芦、小老虎等小玩意儿。到初一这天,小女孩们臂系彩丝,谓之“长命缕”,头上戴用花红线编成的小老虎、樱桃、蝙蝠等,叫做“福儿”,鬓边插一朵石榴花,身佩用五彩丝串起来用各色花纸做成的小虎、葫芦、樱桃、桑葚、小蝙蝠、小粽子,叫饰小闺女。到了五月初五午时之后,要把这些东西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也揭下来,一并扔到门外,叫作“扔灾”。(上海邬时民)
, http://www.100md.com
    端午抒怀

    时逢端午艾清香,竞渡龙舟秀荷囊。

    角粽抛离千赋泪,菖蒲汇入百家殇。

    汨罗惜诵怀愁远,楚郢伤吟问恨长。

    自古浮沉多少事,一樽酹酒祭沧桑。 (胡本先)

    酒香幽幽又端午

    端午有很多的别名,又称“浴兰节”,“菖蒲节”。说到端午节,便不得不提饮菖蒲酒的习俗。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曾在《渔家傲》中写道“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 百拇医药
    历代皇家都将其视为稀世琼浆,滋补玉液。到了明代,每逢“端阳节”这一天,皇帝除自己饮用外,还赐给宫眷内臣一起品尝,并要穿上“五毒艾补子蟒衣”,举行隆重的饮酒仪式。菖蒲酒是一种配制酒,色橙黄微翠绿,清亮透明,气味芳香,酒香酿厚,药香协调,而不失中草药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腻,略带药味,使人不厌,酿和爽口,辣不呛喉,饮后令人神气清爽。菖蒲酒之所以珍贵,主要在于它采用了当地特产九节菖蒲这种名贵中药材。九节菖蒲生长在海拔1994米高的历山之巅,素有“无志者难以求取”之说。

    唐代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证唐代已饮菖蒲酒。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制成菖蒲酒,性温味辛,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宋代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和明代医学大师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原文如下:菖蒲酒,主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壮阳滋阴;饮百日颜色丰足,气力倍增,耳聪目明,行及奔马,发白变黑,齿落再生,尽夜有光,延年益寿,久饮得与神通。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的“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对人体言之它对应的是“肝、心、脾、肺、肾”。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清调补防”,以维持人体生态和自然的平衡。菖蒲酒配方中20多种名贵中药就是中医专家们按照“清、调、补、防”原理配制而成的。“清、调、补、防”是一个健康体魄的养生之道,清除体内致病物质,调节机体心态的平衡,补充均衡适宜的营养,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是中医养生之道的奥秘所在,也是菖蒲酒养生的原理。

    “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纤手,玉斝轻浮送异香。”在端午节饮上一杯菖蒲酒,让这样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更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赵莹 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