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548403
中医在“精准”药物研究方面有独特优势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377期
     有了“精准”的证候规定,有了“精准”的状态描述系统,以此为参照系,基于统计分析,就可筛选出针对各种病理状态的“精准”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同时使中医学对药物作用的认识进一步精准化。从近年来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手段的进步可以看到,医学诊断的精准化带来的药物研究参照系的精准化,对精准药物研发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准医学助推精准中药研究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居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约75%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很低。非小细胞癌有近20种致病基因,不同致癌基因需要用不同药物才有效。治疗这类癌症,上世纪60年代,医学界使用细胞毒药物,有效率小于5%;2003年,发现EGFR是重要致病因子,转而改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有效率提高到10%;2005年,发现EGFR中的突变才是敏感标志物,新药有效率提高到70%至80%,可延长生命30个月。2013年,面对EGFR耐药突变T790M,科学家们研制出EGFR三代抑制剂,在耐药群体中有效率达到60%至70%。

    这里要特别申明一点,中医学的药物筛选及作用研究一定要以中医的人体状态描述体系为参照系。目前,中西医学研究的药物分属于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不是由这些药物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