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897898
综合医院发展,“西学中”教育不可少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576期
     中医把生物-气象-心理-社会诸因素联系在一起,这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观点特别吻合, 并且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全面, 是一种“生命-心神-环境医学模式”。

    整体观念作为一种方法论, 不仅是中医的精神支柱,还代表探索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先行思想。

    在熟练掌握常见病的辨治规律基础上,养成中医辨治疾病的方法,不断学习,才能对临床疑难疾病有所突破。

    “西学中”教育如果从1956年算起,到今年恰好是60年了。60年间,中西医结合事业有高潮,也有低谷。近几年来,“西学中”又出现了喜人的局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政策、经费等多方面给“西学中”教育以大力支持。但是,在综合性医院,有部分临床医生,包括医院管理者,对“西学中”还是存在一些困惑,还有些怀疑,甚至抵触。有些同志认为,当前西医日新月异,诊疗规范标准,诊疗设备先进,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为什么还要学习发源于几千年以前的中医?对于综合医院改革,“西学中”教育开了个好头,应成为我们今后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此,根据我们的办学经验和认识,来谈谈新时期条件下“西学中”教育的三大关键问题: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

    综合医院为什么要“西学中”

    新时期条件下为什么要“西学中”,有以下几点理由。

    中医是真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中医学倡导“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认为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界气候、地理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均处于对立统一之中。这些外界因素的超常变化, 或机体适应能力下降, 势必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失衡而导致疾病发生。中医把生物-气象-心理-社会诸因素联系在一起,这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观点特别吻合, 并且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全面, 是一种“生命--心神-环境医学模式”。另外,中医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在医学目的转向为“健康”服务的当下,也更能体现其整体观念的理论优势。中医药的繁体字“藥”,上面是一个草字头,下面是一个快乐的乐字,说明中医特别强调心理情志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开心快乐是最好的良药,所以中医有句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认为我们临床遇见的大部分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之,中医学始终把人放在医学的核心,其所理解的“生命”比“生物”深刻,是真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中医的整体观在方法论上有先进性

    现代医学特别强调疾病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被誉为世纪成果之一。但是当医学过分拘泥于分子和基因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局限了。基因检测预防如乳腺癌之类的疾病,在最近几年被热捧。但这种理念是一种线性思维,实际上疾病的发生是非常复杂的,是非线性的。生物医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发现当过分注意局部的时候,就忽视了整体。西方医学提出了“系统生物学”的概念,也是强调既要注意微观、局部,也要注意整体。

    什么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呢?就是三个合一:第一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第二是形神合一,人不但是有形体的,还是有心理的人;第三是藏象合一,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以脏腑为中心,以心为大主,通过经络,运行气血津液,与外部的四肢九窍保持有机的整体关系。整体观念对中医理论的指导和影响,涉及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理论系统、治则治法学说等各个环节。如中医认为,癌细胞是机体发生个体细胞病变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能够消除这一结果的途径是在其原因上进行的干预。在整体水平上使机体不再产生使细胞癌变的原因, 消除癌变细胞的产生及生存环境, 才是消除癌变的有效途径。在癌症治疗中要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确定病人当前的主要矛盾, 抓住主证, 辨证施治,才能提高临床疗效。从个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出发, 强调健康的整体性是现代健康的核心理念。西医有必要汲取中医整体观念,适应医学发展的新需要,在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突出整体观念,加强学科综合建设, 进而促进医学发展。

    中医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思维值得借鉴

    西医的教材,对于病因病理的阐释,有很多阐释得比较清楚,但也有病因病理不清,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我们在慢性疾病病动物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些论文影响因子越高,它与临床相关性可能越远,临床运用的价值可能越低。所以西方医学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而中医的理论就来自于临床,它与临床息息相关,张仲景是理论家,也是临床家,李时珍是中药本草专家,还是临床医生。中医历来强调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在临床过程中发生理论创新。而中医理论的创新,主要不来自于实验室,而是来自于临床,所以中医不存在转化医学。因此,西方医学在开展医学动物实验的同时,可学习中医把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

    中医对功能性和复杂性疾病有更多手段和经验

    在临床上,有时会遇到一些临床病例,特别是一些功能性疾病,诊断已经很明确了,但是西医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甚至根本就没有治疗办法。这个时候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包括借鉴名老中医的一些经验,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措施。这样可以增加我们的治疗手段与方法,掌握更多的防治疾病的武器。比如神经性头痛,某些胃病,某些心脏疾病,还有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携带者,诊断容易明确,但就是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特别是一些恶性肿瘤晚期阶段,放疗化疗和手术都不是很适合了,没有很多办法可想了。这个时候中医有解决办法,不一定把它治好,它有办法延长生存时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这时中医可以发挥作用。

    中医在治未病方面有深厚底蕴和独到优势

    西方医学有严格疾病诊断标准,假如一个病人有很多症状,如腰酸背痛,头昏脑胀,睡眠不好,但如果CT、心电图、X线检查等没有发现明显病灶,西医认为这个人没有病,也没有很好的干预手段。而中医在养生保健、预防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领域有值得西医学习的地方。《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夫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药王孙思邈判断上医、中医、下医的标准是什么呢?第一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下等的医生仅仅是治病,中等的医生不但治病还治人,上等的医生不但治病、治人还治国,治理社会;第二个判断标准是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就是上等的医生就让他养生保健少得病不得病;中等的医生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还没有达到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及时调理,在黄灯区的时候不要进入红灯区;下医才治已病。

    中医药在辅助西医药减毒增效方面有可取之处

    西方医学发展很快,无论是诊断方法,诊断仪器,还是一些治疗方法,包括化学药物、微创手术和生物治疗方法,日新月异,在不断地进步。我觉得西方医学在利用当代科学成果方面的敏感性是特别值得中医学习的。西方医学成为世界的主流医学是毋庸置疑的。在国外中医是属于传统医学的范畴,属于替代医学、补充医学。在中国是中西医并重,强调中西之间的相互团结,以及促进中西医结合,这是国家的卫生政策,都是主流医学,没有谁主谁次。但在综合性医院肯定是西医为主,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发挥中医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中医科,还要通过中医科辐射到其他科室来发挥中医的作用。在临床过程中,不管是放疗、化疗,包括一些生物疗法,包括外科手术,甚至包括微创外科,只要时间一长,就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在中国,滥用抗生素普遍存在。中医在围手术期,在减毒增效方面,在弥补西方医学治疗过程中一些副作用,确实有可取之处。

    综合医院“西学中”学什么

    学中医“大医精诚”的价值观

    西医的价值观是救死扶伤,把死的救活,把伤的扶起来。中医的价值观有几个词,比救死扶伤好,如“大医精诚”,有丰富的内涵,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再如 “仁心仁术”,中医讲仁心仁术,一个仁字有多大的学问呐,从儒家文化、从孟子开始提倡仁者爱人,到谭嗣同先生写的《仁学》,真正的儒家文化讲仁义礼智信,仁心仁术有丰富的内涵。中医有个典故叫“杏林春暖”,多有内涵、多有历史、多有故事性,比救死扶伤更有文化内涵。我们不能把中医优秀的东西当做垃圾扫掉了。中医典故“橘井泉香”就和湖南郴州有关,现在当地政府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准备建橘井国医馆,准备把中医药文化打造成郴州的旅游产业名片之一,因为这是有文化、有历史、有内涵的东西。在价值观方面,西医有优秀的地方,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生誓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中医的价值观更有历史和文化底蕴,是西医要学习的地方。

    学中医的思维方法

    大部分西医如果学中医的话,可能大多会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学中医。但是要学好中医,依靠西医的思维模式只能学点皮毛,只能把中医某些技术方法当成工具、手段。最近我们在讲青蒿提炼青蒿素,那也是中医,但是真正的中医一定要遵循中医的思维方法。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中医因时因地因人的思想,中医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小柴胡汤证讲“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些都是中医的思维方法,诸如取类比象,整体思维,由此及彼。我们学脉诊,脉端直以长,对应弦脉,滑脉是往来流利,如盘走珠。那是什么思维方式,医者,意也。不学习这个思维方式,只能把中医当成工具和手段,不能真正把中医学好。

    要夯实中医基本理论

    做一个好的中医,特别强调名老中医,强调经验的传承,但是中医必须要有理论的。西医有理论,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化等这一些基础学科,中医有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药学有中药学的基本理论,方剂学有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我们不学习这些理论,不夯实这些理论,一味地去追求灵丹妙药、祖传秘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恐怕很难成为好中医。真正要成为一个好的中西医结合医生,一定要学习掌握比较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没有基本理论做基础,根基不牢。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要掌握常见病的中医辨治规律

    西医分科越来越细化,这是学科发展的进步,但是学科过度的分化细化,尤其是中医,分化过度之后有时反而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现在的临床病症比较复杂,一个临床医生不可能什么都会,什么都行,我们首先应该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辨治规律。比如搞心血管内科的,你对心系疾病,对心悸、胸闷等常见病的因机理论和辨治规律要掌握清楚,搞妇产科的,要熟悉经带胎产、妇科杂病,搞男科的要把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男性不育这几个疾病的中医辨治规律掌握得滚瓜烂熟。在熟练掌握常见病的辨治规律基础上,养成中医辨治疾病的方法,不断学习,才能对临床疑难疾病有所突破。

    要掌握相应的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治法独特,如: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通过各种物理方法或天然药物,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类疗法取材方便、方法简单、费用低廉、安全有效。我们国家在基层、社区、养生保健机构、中医医院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综合医院更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有很多简便廉验的方法和实用技术,可以即学即会,容易速成。综合医院的科室可以根据科室病种情况,开展一些中医适宜技术。如手术科室采用针灸、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熏洗等方法,在协助术后通气、通便、减少水肿、促进康复,心血管内科采穴贴压辅助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等,都有较多的循证支持。这些适宜技术赚钱不多,但往往能解决一些临床问题,甚至一些小办法解决大问题。中医有一句话叫“单方一味,气煞名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名老中医经验

    通过学习经典不但能强化中医的思维方法,还能拓展中医治病的方法。“西学中”还有一条捷径是学名老中医的经验,我们不是系统学习中医的,和中医医生相比,无法有那么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个时候可以学习借鉴名老中医的经验。有些经验方还可以开发成医院制剂,比如慢性肝炎基本的几个证型,可以在科室搞几个基本的医院制剂或经验方,一步步运用,会越来越熟悉,经验越来越丰富。

    新时期综合医院“西学中”怎么学

    综合医院的“西学中”,学习者都是有了一定临床经验的西医医生,当然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中医教学,新时期医疗环境、医学学科本身发展也有了显著变化,在当前如何有效开展“西学中”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借鉴上世纪50年代“西学中”方针

    从整体而言,“西学中”的方法可借鉴上世纪50年代“西学中”时提出的“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十二字方针。1956年开始“西学中”时,在全国六个城市办了六个西学中班,卫生部发了一个文件,要求的学习方法是“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因为西医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很多人容易用西医的知识背景、思维方法来判断中医,还没有对中医进行系统学习时就望文生义,从而影响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决心。从理论到临床,首先全面接受,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不用管那么多,你搞清楚了再讲。然后才是“整理提高”。学习中医之后不是让你用枪来把中医灭掉,而是要你学了以后通过西医来帮中医的忙,整理提高发展中医,共同发展我们国家的医学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不是要你学习之后来“挖坟墓”。

    中医要有“三个自信”

    很多学西医的,看不起中医。要学习中医必须有个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古人有句话“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中医态度必须诚恳。抱着良好的学习态度,很诚恳的,甚至带有崇敬的态度来学习中医的,肯定要学的好一些。我们在学校接触很多学生,他如果对中医热爱了,喜欢中医,他肯定学习的效果好得多,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我们把中医归纳为三个自信:中医理论自信,中医道路自信,中医疗效自信。

    把握两种医学思维方法之间的差异

    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我们都是研究的人体的生命问题、健康问题、疾病问题,我们的功能是一致的,我们的对象是一致的,但是两种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文化基础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在中西医结合教材编写时就提出了十二字原则:“病证结合,优势互补,求同存异”。什么叫病证结合呢?西医最大的优势在于辨病,中医最大的临床优势在于辨证,我们要善于把这个辨病的优势和辨证的优势相结合,为什么很多中西医结合科首先要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西医的视触叩听,结合理化检测,做出临床诊断,而且更多的诊断是西医疾病的诊断,首先是辨病,抓住疾病以后,更有利于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它更有规律可循。什么是优势互补?我们在临床上面,要善于优势互补,把中医西医在诊疗方面的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目的。什么是求同存异?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不一样,不要牵强附会,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问题,也不要强制性用西医的分子基因来解释中医的发病机理、中医的临床效果及机理,可以探索研究,但不强求这么去做,求同存异,尊重两者之间的差异,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当你用西方医学来统治中医、改造中医的时候,你恰恰是缺乏一种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要尊重客观规律,不是用一种方式来统一另一种方式。

    不断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

    临床讲究临床疗效,中医讲究临床经验,但是中医要强调理论指导临床,要讲究知行合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多开展临床方面的探索,在临床中学习,在学习中临床,所以我们“西学中”的更多的要强调理论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在实践中夯实中医基本理论。(何清湖 邓奕辉 刘朝圣 王国佐 雷晓明 丁颖) (何清湖 邓奕辉 刘朝圣 王国佐 雷晓明 丁颖 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