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042765
温病泛论 温病的发病、病机与分类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689期
     自然界存在着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温病的致病因素。但这些病因是否引起发病?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为什么有人发病,而又有人不发病?温病发病的机制如何?温病的种类有哪些?对这些病种如何划分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本文谨就这些温病学的基本知识作一介绍。

    温病的发病

    温病的致病因素侵入人体的途径是口、鼻、皮毛这些人体与外界相通的体表器官、组织。但邪气是否能通过这些途径侵入人体,一旦侵入人体之后会发生哪种类型的温病,就涉及发病因素与发病类型的问题。

    发病因素 温病的发病因素可以概括为体质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体质因素 体质因素是指人体正气的充盛与否,抗邪能力的强弱,这是温病发病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明确指出了人体正气充盛,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强,抗邪有力,则邪气难以干扰、侵犯人体。一般来说,在人体正气充盛的情况下,不容易受邪气侵犯而发生温病。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依托。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与温病的发生与否密切相关。如环境优美,气候变化正常,则不易发生温病。而环境恶劣,气候变化反常,或暴冷暴热,或干旱淫雨,或空气污染,则极易导致温病发生甚至流行。

    一年四季自然界的气候不同,不同的地区气候特点不同,也都直接影响着温病的发生和发病种类的不同。如夏季炎热多雨或江南水乡炎热潮湿,则易发生湿热病;而干旱季节或干旱地区则易发温热病。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的发达程度与科学技术水平等诸方面,对温病的发生也有着直接影响。古人云:“大乱之后,必有大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就指出,如连年战乱或水旱灾荒,而又社会制度不完善及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对战后、灾后疾病的防治措施不力,就必然引起温疫的流行。

    温病类型 温病的发病类型是指温病发生后,病变初起所表现出的症候类型。温病的种类虽多,但发病初期的临床症候,不外先见表证和初起即见里热证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初起先见表证者,称为新感温病;初起即见里热证者,称为伏气温病,亦称伏邪温病。

    新感温病 感而即发的温病,称为新感温病。也就是说,感受邪气当时就发病。因邪气首先侵犯体表,故新感温病的临床特点是初起先见发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9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