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57111
影响深远的宋代医药卫生保障机构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777期
     宋代重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加强了民间医药保障机构的建设,客观原因之一是宋代疾疫高发,为控制疫情而设置的面向民间的救助机构也相应增加,其时已有百姓“若乞者,育之于居养院;其病也,疗之于安济坊;其死也,葬之于漏泽园”的描述。民间医药卫生组织如安济坊、养济院、和剂局、惠民局等,对推动医药的民众化以及改善平民的医疗条件都起了积极作用,很多也被后代所承继。

    安济坊:宋代的医院

    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经济繁荣发达,使得宋政府有实力面向民间进行医疗救助,因此这种收养病患并予以救治,类似医院和社会福利院的机构逐渐增多,其中有官办的,南宋之后则更多由地方官集资兴建或地方富绅投资建立。

    现有史料中对宋政府设病坊的最早记载,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 7月“初置养病院”。宋仁宗景祐四年 (1037年) ,苏舜钦上奏请求仿唐制设立“悲田养病坊”,并推广到地方州郡。宋代医疗救助机构从此作为皇帝推行仁政的一个重要表现被延续下来,且其中的行医救人者多为僧人等宗教人士。

    宋徽宗时较为重视医疗事业,设立了多种医疗卫生福利设施,“安济坊”即为其中之一。《宋史》中记载宋徽宗崇宁元年 (1102年) 八月辛未,京师“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徽宗朝时设立的安济坊已吸取前朝经验,将病人按病情的轻重分室居住,重病患者还要加以隔离,病危将亡者则要隔离在“将埋院”。此外,安济坊内还专设厨舍以调制汤药、饮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