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339837
儿童医院,让孩子觉得是乐园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3日 生命时报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接受专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56号。步入医院,病房、走廊到处有彩色贴纸,电梯里贴着漫画,房间里正在播放着动画片……倪鑫院长说,他的目标是把儿童医院建成儿童乐园那样。如此大的变动要如何完成?倪鑫说,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因为任何事,只要有勇气去做、去尝试,遇到问题肯于想办法、做协调,就算不能百分之百解决,既定的目标也总有一天能实现。履任近6年,倪鑫这样激励自己,也是这样践行的。

    “建儿童乐园式医院”

    倪鑫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受到医生父母的影响,他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好大夫。1986年,倪鑫如愿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入职北京同仁医院,一待就是近20年,之后调入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北京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医疗改革,公选出了首批6名院长,时任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的倪鑫便是其中之一。

    “我的专业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所以,从成人医院转到儿童医院,同样有用武之地。”尽管如此,倪鑫仍将自己定位为职业院长,他说:“因为作为专家,我再有能力,救的人毕竟有限;但作为院长,我把医院管理好了,就能让更多医生救更多的人。”

    倪鑫“建儿童乐园式医院”这个愿望的雏形,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现年98岁的张金哲院士。“张院士有一次跟我谈:‘倪院长,我要是建设一个儿童医院,就要做到这几点:第一,孩子来了没有恐惧;第二,孩子看病后,觉得这里是个乐园;第三,看病不需要花很多钱;第四,孩子来治病,没有疼痛感。但我岁数大了,这些事情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实现。’我说张院士您放心,我来替您实现。”

    现在,北京儿童医院里已经洋溢着活力的气息,但这些改变,还远不能达到倪鑫的期望。他说,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儿童医院新院区将从整体规划、庭院设计、家具设计做起,把“乐园式”落到每个细节。

    倪鑫说的新院区,是为了缓解就医困难,准备在市中心以外扩建的北京儿童医院主院区。按照北京市卫计委的规划,新院区将设1500张床位,目前的老院区只留下500张床,以保证急诊和专科疑难重症的特需门诊之用。倪鑫表示:“医院每年都有到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每次都会注意他们在人文关怀方面的设计,慢慢积累,综合各家所长。所有这些收获,都将被用于新院区的规划上。因为建成一个儿童乐园式的儿童医院,是我们永远的奋斗目标。”

    让全国儿科成为一家

    2015年,倪鑫被《中国卫生》杂志评为十大新闻人物,成为全国仅有的4名当选院长之一,以表彰其在全国儿科资源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背景下,为搭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儿童分级诊疗所做的探索和努力。

    倪鑫说,医改中有个“一体两翼”的概念,“两翼”一个是指家庭医生签约,一个是医联体建设,将这两件事做好,就能最终实现“一体”,即分级诊疗。必须承认,对儿科而言,实现广泛的家庭医生签约还需要时间,但在儿科医联体的建设上,北京儿童医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

    从2013年起,倪鑫就提出了“全国儿科是一家”的理念,致力于将全国的儿童医院集结到一起,形成联盟,共举发展。至2018年初,北京儿童医院集团的省级医院数量达到23家,基本覆盖全国。倪鑫表示:“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我们对接省级医院,然后要求省级医院再向下建立他们的三级体系,最终形成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省级儿童医院-市级儿童医院-县级儿童医院的四级网络,从而实现分级诊疗。”

    5年多时间,这一努力已经取得很大成效。“2016年,我们的整个门诊量下降了5%;在2017年11月、12月冬季季节性门诊高峰来临之前,门诊量同样是下降的,即便因为年底流感激增,病人增多,全年来看,也与2016年基本持平。要知道,过去我们的门诊量每年都以约10%的速度递增,所以现在只要不增加也等于是在下降了。这说明,全国儿科的分级体系在发挥作用。”倪鑫说得坚定而欣慰。

    不希望国人妄自菲薄

    立足国内,展望国际,倪鑫对北京儿童医院未来的国际发展早有规划。“每年都有很多机构在做医院排行榜,我认为,不管怎么排,主要依据都是两点,一是综合实力,二是科技影响力。综合实力上,医疗肯定占比最大;科技影响力则主要指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我们与国外儿童医院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倪鑫说,国外大医院在科研和人才培养规范性上,确实要比我们强很多。以人才培养为例,他们对每名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对每个医生的成长时间、过程都有严格要求。他们成才所需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都是极为巨大的。我们虽然也进行了改革,比如实行5年本科,3年规范化培训,加大培养力度,但因面临人才匮乏困境,在严格程度上跟国外还有差距。而在科研方面,国外的一些方法、手段、理念都相对先进。“我们将人才送出去培训,学的主要也是这些。”

    在承认差距的同时,倪鑫直言,他很不希望国人妄自菲薄。“培训的时候,常会听人说,你看国外如何如何。这个可以辩证来看,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因为临床病例多,治疗经验和水平都较国外更高。我们有个大夫最近刚从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回来。费城儿童医院全美排名第二,是家很好的医院,但他在那儿3个月,天天跟着主任,却发现,我们国内做的很多手术,费城儿童医院都没做过。这其实也很正常。美国只有3亿人,中国人口超过13亿,人口基数在这儿摆着,病人能有多少?如果预防保健做得好,病人就会更少。病人不多,治疗的经验自然就会少一些。”

    倪鑫认为,只有客观看待双方,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找到取长补短的合作方式。“国外强在科研方法、理念,却没有足够的病例作为支撑。比如,同一个罕见病,我们一年能有10例,他们一年可能一个都没有,研究就没有办法做。我们到国外做交流,我就跟他们讲,我们的儿童医院联盟,通过多中心联网,信息共享,可以实现更广泛的合作。这非常有吸引力。”如今,北京儿童医院已与全球十几个国家,60多家医院建立起了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赢。

    当院长,得有点家国情怀

    从临床医生到医院管理者,其间角色定位的转换,是每一位院长履职时都要思考的问题。倪鑫在刚到北京儿童医院时,专门做过一次以此为主题的讲座。

    “两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转变上。首先是从个体观念到群体观念的转变,临床医生只要管好个人,把自己的事干完就可以了;作为管理者则要关注大家,站在一个群体的角度去看。其次是从简单科研到整体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变,打个比方,过去我做手术,只需要关心这一刀应该怎么切、切多深、切多大,是否会碰上肿瘤;一旦成为手术的管理者,就还需兼顾麻醉、医护,甚至整个手术室的水电气供应是否正常等。最后一点是处事方式的转变,专家是外方内圆,可以有性格,可以不太顾忌地发表观点;管理者是内方外圆,心里原则不能变,但表达出来的语言要很灵活,不能一拍桌子,把所有人都骂一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院长的压力和责任要比临床医生大得多。”

    “我之前说过,只有站在手术台上,才最能感到自己的价值,因为我能救活一条生命,而生命无价。”说到此处,倪鑫笑了,“但为什么我还选择了做院长?无非四个字,家国情怀。”于他,这是支撑,更是动力。▲ (张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