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3.08
编号:78830
健康扶贫重在人才培养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8日 生命时报 2019.03.08
     本报赴两会记者 高 阳 徐梦莲

    编者的话:脱贫攻坚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艰巨任务,其中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坚中之坚。健康扶贫究竟怎么扶?两会代表委员们都将目光放在了基层人才培养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

    基层最缺适用型人才

    过去一年我参加了政协视察活动,到了湖南湘西、四川凉山、湖北恩施、宁夏吴忠、青海海北、陕西宝鸡等地,进了寨子里的村医室、镇上的卫生院、县里的人民医院。我认为,凡是能靠资金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关键问题,解决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才是卫生改革的当务之急。

    深入基层,最直观的感受是振奋,我不仅看到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看到了国家基层建设的进步。比如,在湘、黔、渝3省交界处的十八洞村,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非常令人感动。在四川凉山等地区,基层医院的预约挂号、移动支付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居民反馈也不错,比如,对于国家推行的跨省医保支付,一位老大爷拉着政协委员说:“过去我看病花了不少钱,当时报销不了就自己垫,垫完之后还要花交通费和时间,跑回原单位报销。”如今不用来回奔波,这样的改革让人民群众真正有了获得感。
, http://www.100md.com
    另外,我还感受到基层最缺的是人才。不是只有教授才算人才,对基层来说,最缺的是适用型人才。我在许多地区看到,很多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过去是赤脚医生,有的70多岁了还在工作。因此,要抓紧培养基层人才队伍,完全靠对口支援是解决不了本土医疗人才需求的。

    人才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教育、卫健、财政、发改等多部门共同努力,在政策制度设计上破题。我在湖南湘西某乡镇卫生院调研时发现,该院医务人员都毕业于吉首大学。据当地同志讲,吉首大学50年代建校,办院宗旨很明确,就是解决本地的适用型人才,培养留在本地的医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人才的饥渴。所以,留住当地生源,加强本土适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才能适时缓解基层医疗青黄不接的现状。▲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张国刚

    派高年资医师驻点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全民健康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健康扶贫让更多百姓“齐步”奔小康,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 百拇医药
    简单来说,健康扶贫有四个目标:让贫困地区人口看得起病;让他们看得好病;让他们看得上病;让他们少生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预防病魔,方能驱逐‘穷魔’”。要贯彻预防为主,加大宣传教育和科普力度,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改变“小病拖、大病挨、临死才往医院抬”的就医观念。同时,健康扶贫重在强基层。

    当前,基层健康扶贫工作还有四个不足。第一,“授人之鱼”等传统的扶贫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拔掉“穷根”。第二,基层医疗机构“缺医少药”、服务能力薄弱、人才流失以及实用、适用、有用的技术不强等问题,也是导致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症结所在。第三,人类疾病谱已发生了明显改变,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快速增加,这是导致基层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第四,由于医保政策等约束,新技术发展受到制约,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在健康扶贫方面,我院牢牢抓住国家“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思路,探索“点”对“面”的帮扶新模式,建立了“湘雅三医院—县市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三位一体的区域医疗联合体。一是切实履行公立医院职能,派高年资医师驻点帮扶,助力学科建设,长期免费为受援医院提供进修机会。建立健康扶贫管理分级诊疗三级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开展远程视频会诊、教学、查房、诊断等活动。二是创新“新湘雅医联体建设模式”,创办“新湘雅基层医院院长论坛”,带动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创办“新湘雅基层大讲堂”,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疗培训。成立“新湘雅强基层专家志愿团”,定期为基层学科共建“把脉问诊”。三是借助“互联网+医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三网(电脑、手机、微信)数据同步,创建“新湘雅移动远程合作平台”,实现专家会诊随时随地、患者转诊规范高效,极大地方便了医生的交流。开通“新湘雅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实现国家队医院优质资源共享。▲
, 百拇医药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

    把技术留在当地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之一。利用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对口医疗支援,缩小东西部、城乡间的差距,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一个有效途径。对口支援包括管理制度、医疗流程、学科的建设,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以及人才培养等,既要向当地“输血”,也要帮当地“造血”。上海在这方面有几条经验可供借鉴。

    1.“组团式”援助。上海首创“组团式”对口支援,先后助推新疆喀什二院、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实现“创三甲”目标。

    2.“请进来”“走出去”结合。对口援助是双向的,组织援方专家到受援医院开展学术交流、巡回医疗等;受援医院输送医护、管理等骨干人员赴援方进修。

    3.“以院包科”。让人才、资源聚焦重点学科,集中力量办大事。上海多家三甲医院与受援医院签署“以院包科”合作协议,学科与学科结对,以特色、重点科室的发展作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受援医院的“造血”功能,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 百拇医药
    4.建立院士工作站。打破地域限制、放大优质资源,“院士在基层”能更好地帮扶基层医院,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让当地百姓也享有优质的医疗服务。

    把技术留在当地,在优质资源的助推下提高自身实力,才是持续提升当地医疗水平的好办法,才能让对口支援产生更好的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治芬

    只要愿学,就能进修

    建设健康扶贫事业刻不容缓,尤其是医疗人才不足方面。基层首诊制度的实施、老百姓健康观念的提升,让社会对基层医疗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紧缺问题亟待解决。

    很多患者不管大病小病,都倾向于去大医院、挂专家号,这是造成“看病难”的原因之一。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三级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导向,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让优质医疗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杭州市妇幼保健院与湖北、贵州等地的医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合作协议。除了组织专家、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基层医疗人才也会到我院免费进修。进修实施“弹性制”模式,只要他们有意愿学习,我院就能为其提供进修机会,时间上没有太多限制。

    除了培养留得下、稳得住、能扎根的乡土人才,还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政府、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协同合作,完善培养计划、学科设置、配套的政策等,提升岗位吸引力,设定规范的转岗和培训机制,健康扶贫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百拇医药(高阳 徐梦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