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160
探讨《伤寒论》“主之”“宜”“可与”“不可与”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51期
     在读书人中间,每每流行着前辈人的告诫:“不能读死书,不能死读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王安石曾感慨:“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读书谓己多,抚事知不足”。所以我们读书,不仅要领会书中的表层局部的内容,更要深入理解,读书的视野宽一些,文本联系广一些,重要的还需要独立思考,要问为什么?不能人云亦云。如此一来,“敬畏原典,研读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是作者在听校外一位学者讲座之后的感想,“开讲之后,我发现老师有一种执简驭繁的能力,围绕‘怎样抓住疗效’这个主题,将《伤寒论》中的方证对应概括为‘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等几种关系”,并根据这几种关系“确定方证对应的‘肯定’‘次之’‘再次之’等不同程度,而对于‘再次之’甚至‘不可与之’这些不太肯定的对应才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之法”。笔者读了这一段,觉得有些谬误,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说一说。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谆谆告诫:“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此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