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283
地域环境对中医流派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77期
     由朱丹溪开始,江南名医辈出,他们可以说沿袭朱丹溪注重地域差异的角度,使中医学术面貌出现较大变化。

    至江南医家崛起,他们在常年接触的大量病例中,积累了诸多与北方医家不一样的实践经验,也历经了二三百年之久的酝酿,始形成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温病辨证体系。

    寒温分立,一直引来许多争论,但持平之论者,多能从地域角度进行讨论。

    晋唐以前中国经济文化的重点在黄河流域一带,对疾病的医疗经验以北方为主。随着宋元以降,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转移,南方的地理气候及疾病对医家临床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促使温病学说脱离伤寒而独立,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一大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较为典型的地域环境下才能形成,不可能主观造就。不同地域下形成的学说都可以并存于中医学术框架之中,只是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有多少之别,从而成为地域医学流派分立的依据。

    中医学数千年历史中呈现出一源多流的现象,奠基于四大经典中医学术主干,在后世发展分化为多个学术流派,使中医学术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对于如何理解流派的差异及争鸣,人们众说纷纭。其实,不同流派的产生往往有其根由,明了其根源,对于评价流派才能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角度。

    从历史上看,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区的气候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南方以岭南闽粤为代表,闽粤地跨热带,蒸发甚而腠理疏,既易受寒,又易受湿,故多用燥药以化湿;北方以山西、陕西等地为代表,天气高寒干燥,冬季寒风凛冽,人体肌腠固密,故多用麻桂重剂发表。很多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其实与地域环境的差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黄帝内经》奠定“因地制宜”的法则

    中医学的运用应随地域环境而有所变化,这即中医“三因制宜”原则中的“因地制宜”。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此有典范性的论述,大致上有两种角度,即分别以阴阳与五行为基础。

    从阴阳角度,《黄帝内经》具体以东南与西北为例讨论地域的阴阳盛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4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