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556
易水学派思维的启示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33期
以李东垣为中坚人物的易水学派,在发展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立足脾胃,创立内伤学说——
     以李东垣为中坚人物的易水学派,在发展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立足脾胃,创立内伤学说——

    曾有一名专科医生向我提过一个问题:“我是从事肾病诊疗工作的,如何看待肾与脾的关系?如何在肾病中运用易水学派思维进行治疗?”这个问题涉及了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和现代专科疾病诊治的关系和如何对接的问题。

    中西医“肾”的概念不同

    “肾病”的“肾”,是西医学中的肾,是“体”层面上的概念。“脾肾”的“肾”,是中医学中的肾,是“用”层面上的概念。

    近现代科技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体”。西医之所以在近现代可以突飞猛进地发展,主要原因是西医的研究对象也是“体”,他可以取用一切近现代科技研究成果。相比之下,中医理论发展似乎踯躅不前,主要原因是他的研究对象以“用”为主,不容易借用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东风。且不仅仅是不容易借用,还经常要“逆风而行”。

    对于西医所说的慢性肾病,我们可以用中医理法去研究。例如:为什么尿中有蛋白?可能是肾虚失藏,可能是脾虚失摄,也许是湿热下注,还可能是久病入络。于是相应的补肾、补脾、清化湿热、活血化瘀等治法方药应运而生,或单用,或合用,或加减。

    每一门学科必须与时俱进。这种“中西混搭”式的研究,在一定时间内,是时代的需要,是临床的需要。但时至今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种研究对中医学、对广大的患者群,利在哪?有多少?弊在哪?有多少?

    也许,需要我们把盯着病的眼光投射到这个患病的人、他所处的环境、大自然变化中,思考类似“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的内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