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
编号:10122079
争吵打斗 儿童心
http://www.100md.com 2002年7月18日 《健康时报》 2002.07.18
     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常遇到这类事情:几个孩子刚才还一块玩得好好的,可一会儿就吵闹甚至打斗起来。家长们都很担心,认为孩子在一起玩耍,应当友好相处,不能争吵打斗。有的家长为避免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同其他孩子交往。其实,这样做是不妥当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是他们在自己的“小社会群体”中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如何做人的一种重要方式。

    孩子之间争吵打斗通常发生在一块玩耍或游戏过程中。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他人的意见。这样,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解,发生争吵甚至打斗。一般来说,孩子的“争吵打斗”观念与成人的“争吵打斗”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孩子的日常争吵打斗仅仅是一种游戏或嬉闹行为,特点是吵完打完就没事了,很快又会高兴地在一块玩耍起来。

    引起孩子发生争吵打斗的原因通常有:因游戏规则不合理或玩具分配不均而造成的;因对方行为妨碍自己娱乐而产生的;由于自己的东西或玩具被他人占用、弄坏而引发的;出自正义感,如见他人欺负弱小,前去阻止不力也可引起争吵打斗。

    家长对待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最好的态度是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如果吵打得不可开交,只要不出现危险或伤害,家长就不要单纯去阻止,而要先让孩子平心静气地安定下来,再让他们各自讲出自己的理由,引导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最终达成相互谅解。

    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以儿童教育儿童,以儿童感化儿童”的思想,就是指儿童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教育,尤其是交往中因彼此意见不一致发生争斗时,才会使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他人的意见或地位的重要,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调节自己的言行,以求能适应伙伴群体的行为规范,使自己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摘自6月24日《生活时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