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研究动态
编号:10132022
中西药优劣对比及未来药物的发展趋势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09期
     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是离不了各自的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以,对比中药和西药的优势和劣势,除了要从药物本身外,更要结合相应的理论体系进行。

    一、在药物表现和应用方面的对比

    现择几个突出内容,进行对比。

    1.从物质和理论角度对比

    中药的优势突出在其理论方面,西药的优势突出在物质方面。如上情况,现今却常见颠倒的说法,突出表现在,认为中药的优势在资源,并且举出中药资源有一万二千余种。客观情况则明现:所谓“中药资源”的一万二千余种,大部分指天然植物资源,即不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作药用的天然植物,并没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对此应当清楚,①“中药资源”并不等于中药,绝大部分只能说有可能成为中药资源。②真正的中药资源,即使是很多曾常见的中药,现在可以说处于短缺状况,根本不存在资源优势。③潜在的天然动植物材料性中药资源,可能被研究成为中药,亦可能被研究成为西药,不能单独构成中药的优势。④所称中药资源优势,其中并不包括人工合成化合物,而西药却包括。总观,若从物质角度来对中药和西药进行资源比较,显然西药更具优势。
, 百拇医药
    中药之所以能增进人体健康水平、防治疾病,乃在于其中医药学理论,在该理论范围内,增进健康,不伤身体,即安全有效,这正是中药今天受到全世界重视的根本所在,离开中医药学理论,则或不治病,或伤身体。如黄连、大蒜仅作抑菌消炎药使用,则可能会无效或中毒,如黄连用于虚寒证感染,大蒜用于实热证感染即如此。这正是西医药学理论所缺乏的,故从理论角度讲,中药更有优势。

    2.从科学和技术角度对比

    科学和技术密切相关,但并不等同。中医药学科学性强,即从科学角度占优势,其所依据的全为正面经验积累的知识,而西医药学则不然,如动物实验的结果、药物结构和功效关系等,并不都是正面经验,起码不能等同于正面经验,即不完全得自临床经验。但从技术方面来看,则西医药学和西药处于优势,中医药学和中药处于劣势,这是明显的事实。原因在于,西医药学及西药能较快地吸收了多学科的技术方法。这由其所建立的知识基础——微观知识密切相关。科学统帅技术,技术验证科学和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只有高科学,才能体现技术的高价值。
, 百拇医药
    3.从对人体和疾病认识角度对比

    所谓对人体和疾病认识,既包括人体本身又包括人体和疾病关系,亦可转意认为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平衡体系,人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为健康,但人体总受外界影响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由外界影响而致的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致使人体平衡不断被打破和再调整。中药则为起调节平衡作用的物质。总之,中医药学及中药,总是针对有病的人,将人放在第一位。

    西医药学虽然承认人的整体性,但因其是从局部认识人体,故总是将局部变化即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变化的其平均值作为衡量键康与疾病的依据,药物则为改变局部指标的物质,所以,又可以说,西医药学及西药总是针对人的病,将病放到第一位。

    综合来看,中药使用,将人放在第一位,故安全有效;西药使用,将病放到第一位,故难免对人有伤害,即产生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4.从药物和食物观角度对比

    中医药学将药物作为调节人体平衡的物质,故凡进入人体的物质,均会影响人体平衡,进而则认为药物和食物无本质之别,乃为药食同性。

    西医药学将药物作为改变人体局部指标的物质,故将影响作用突出者称药物,否则为食物,将药物与食物分别对待。

    如上两种观点,何者为优,不妨看实践。经常可见,西医师给病者诊治后,又提出建议:多吃些蔬菜、水果。因其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按说所有的蔬菜水果均可,其实不然。从中医药学看,冬瓜、西瓜性寒凉,西瓜有天然白虎汤之称,只适于热证之人体状况,如脾胃虚寒的老年人(调节能力差),食后易致腹胀乃至腹泻。而蒜苗和杏,属热性,只适于寒证之人体状况,如急性细菌感染者食之,往往易加重病情或导致其它不良反应。

    综上可见,中医药学在对药物和食物观的理解方面更具优势。
, 百拇医药
    二、在药物知识基础方面的对比

    中医药学和中药,以宏观知识为基础而形成,西医药学和西药,以微观知识为基础而建立。故各自形成其优势和劣势:中医药学和中药,其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和西药,其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认识论表明:宏观认识客观事物,保障对客观事物整体认识的准确性,但不能保障对客观事物局部认识的精确性;微观认识客观事物,保障对客观事物局部认识的精确性,但难能保障对客观事物整体认识的准确性。从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考,宏观包含并统帅微观,微观用来阐述宏观和加深对宏观的认识,但决不能包含和统帅宏观。上述为从认识论角度对比中西医药学和中西药的优势和劣势。

    现在从客观事实及临床用药角度再看中药和西药及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的优势和劣势。中医药学宏观程度的状况为:将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放到宇宙大环境来考虑,故所涉及的可变因素更多,更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由此而反映在临床用药方面,提高人体健康水平而不伤身体,即准确性强、安全性高。而其微观方面从物质看,不要说分子水平,甚至细胞水平尚未达到,这是从药物和人体的总体情况讲;从药物功效表述和人体状况表述,就总体而言,还未运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微观的表述。如此反映在临床用药上,对局部病变的针对性即精确性差,尤其表现在急性局部病变的治疗,常呈力不从心之状,此为劣势。西医药学微观程度的状况为:对人体状况和药物功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微观指标表述,二者关系的对应性很突出,故反映在临床用药方面,呈现较高的准确性,对药物组成及人体部分状况的认识已达分子乃至量子水平,不仅精确性强,且为药物制剂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利的基础。而在宏观方面:各微观表述的内容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与人体整体的各种关系,至今还难说很好了解。从人体整体讲,反映在临床用药方面,则难保障准确性,故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毒副作用是难避免的,这就是西药毒副作用的根本原因。
, 百拇医药
    总之,中药使用时准确而不精确;西药使用时精确而不准确。

    三、未来药物学的发展趋势——统一药物学的建立宜以中医药学为基础

    
只要明确药物使用的目的,再结合中药和西药的现状——优势和劣势情况,未来药物学的发展趋势很自然就摆在人们面前——统一药物学的建立宜以中医药学为基础。

    首先,医药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需要治疗疾病,更需要预防疾病。正如前述,中医药讲究调整人体的动态平衡,药物使用落实在针对有病的人;而西医药学则针对的是人的病。我们在使用药物时,希望既要准确,亦要精确,但首先应准确,中药正是以准确性为其优势的。

    其次,统一药物学——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应当科学性强,而中医药学因其以正面经验积累的知识突出,故科学性更强。作为一门科学,应有理论。理论的基础,决定于知识状况。中医药学以宏观知识为基础,西医药学以微观知识为基础,而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微观决不能包括和统帅宏观,故应以中医药学为基础。正是由于中医药学及中药的理论优势,即宏观优势,故对疾病和人体认识所涉及因素更多,更符合实际情况,对药物使用,若从多方面考虑则更符合客观情况。唯此才能更好地摆正人体与药物的关系。在此仅举二例,在我上大学时,对药物作用强弱的判断,以血液药物浓度为指标,但至今己将不同给药时间对药物功效影响考虑在内了,并发展成所谓时辰药理学。其实中医早已考虑到此问题,有晨服、频频服、午夜服之分。再如,在很长一段时间,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被视作思想问题,现在已认识其重要性,出现专门学科“情志医学”,并有心理学门诊。而中医药学早有论述,病因有内伤七情,并且强调内因为主。最后再看药物观、中医药学认为药食同性。这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广泛指导意义,使药源大增,故应以中医药学为基础,建立统一药物学。
, http://www.100md.com
    为了进一步说明统一药物学的建立应以中医药学为基础,可以看一看将中药纳入西医药学和将西药纳入中医药学的结果情况。关于将中药纳入西医药学即吸收中药为西药,如将中药黄连、大蒜吸收成抑菌消炎的西药,结果又出现西药弊端之一,即毒副作用问题。再看由麻黄得到麻黄素,作为平喘西药;黄连得到黄连素作为抑菌消炎的西药,如此则不顾寒喘、热喘和实热证感染、虚寒症感染而使用,只能是准确性降低。关于将西药纳入中医药学即吸收西药为中药,对此,在上世纪早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已注意到,但没作深入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发表西药中药化论点后,已有较深入的研究报告可见。例如,利血平,对肝阳上亢高血压有效,痰浊内阻高血压无效;头孢拉定,对实热证细菌感染者有效,对虚寒证细菌感染者,不仅无效且易致菌失调的二重感染等。可见二药保留了原来内容和使用范围,又提高了使用的准确性,总之,吸收西药为中药,保留了西药精确性,又增加中药准确性;吸收中药为西药,增加了中药的精确性,却失去了准确性,故统一药物学建立宜以中医药学为基础。(顺便而言,站在西医药学角度吸收中药为西药,无可非议)。

    统一药物学的建立应以中医药学为基础,决不意味着西医药学和西药一无是处,反而为了要克服现存中药的微观劣势,对西药如下优势更应保留:(1)先进的技术内容以及微观知识的合理部分即实践证明有益的内容;(2)对局部疾病的精确性,如针对细菌,并不能说完全不需针对(当然从中医药学讲,有的中药治疗细菌感染疾病,并不都是呈现直接抑菌的结果);(3)西药资源更广泛,如众多的合成药物等,这些还是应当保留的。, http://www.100md.com(岳凤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