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73301
中西医结合诊治重症瘀胆型肝炎 ⑦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32期
     3.宣畅三焦法

    (1) 病因病机:湿热弥散三焦属湿温病范畴。湿邪可自口鼻入侵,亦可因雨露自皮毛而入。感受湿邪,郁久化热传里,既入人体,多归于脾胃,常病及少阳、三焦,阻遏三焦气化。因湿热盘踞之重点不同,所以表现不一。总之,可阻于中、逆于上、侵于下,弥散三焦而致上焦清肃、中焦升降、下焦排泌功能失常,出现胸闷、腹胀、泛恶、身重、溲赤、便溏不爽,舌苔灰白或黄腻等症状。

    湿热弥散三焦是否可以发黄,历代医家无明确记载。清代吴鞠通曾述及:湿温一证,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无从捉摸。变证诸多,可为湿痹、水气、黄汗等。湿热之邪既可归于脾胃,即为脾胃湿热而发黄。吴氏在论及湿热变证时指出可有黄汗,而黄汗在历代医书中被列为黄疸症状之一。如《医宗必读》中曰“汗出染衣,色如药汁,此名黄汗”。《金匮要略》中曰“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与吴氏描述的湿温病变证颇为相似。在《外台秘要》等著作中有不少治黄汗之方。所以湿热弥散三焦可以发黄,宣畅三焦可为治黄之法。只要具备湿热弥散三焦证者,用之有效。
, 百拇医药
    (2) 辨证要点:急性肝炎于长夏季节(农历6月22日至8月22日)发病或慢性肝炎在此季节急性发作,常见症状有胸脘痞满,脘腹胀满,身体重痛,发热烦渴,恶心呕吐,大便溏泻或不爽,小便短赤,汗出,舌苔灰白或黄腻,脉濡等。

    (3) 选药原则: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故病情缠绵,不易速愈。在治疗方面若误用辛温发汗剂,则可导致听力减退,甚至两目闭合不语;若误用苦寒攻下之剂,则可导致泻利不止;若误用甘寒养阴滋润之剂,则使病邪深锢于里,更难解除。此乃湿温“三禁”。因湿温以中焦为病变中心,故以邪在中焦的症状为多见,应以三仁汤加减为治。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蔻仁、苡仁、滑石、竹叶、半夏、通草、厚朴等组成。

    方中杏仁轻开肺气,因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蔻仁芳香化湿;半夏、厚朴苦而辛温,理气燥湿;苡仁、滑石、通草淡渗利湿;竹叶清热。诸药综合组方,可轻开上焦,健运中焦,淡渗下焦,故有苦温燥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的作用。用此方治本证较为合适。
, 百拇医药
    (4)临床疗效:以此方与凉血活血法加减治疗重度瘀胆型肝炎13例全部有效。兹举病例如下。

    汪××,男,32岁。因反复乏力、纳差、尿黄3年,加重1周于1991年7月25日入住我院。

    病起于1988年5月,查HBsAg阳性,ALT500u/L,在某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应用中西医药物治疗月余,肝功正常。其后因劳累病情反复2次,经住院治疗后好转。7月10日劳累后再次复发,经当地医院用清热解毒中药及西药治疗半月无效而转入本院。

    查体: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有肝掌及蜘蛛痣,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化验:TBil 187μmol/L,HBsAg66.4,HBeAg阴性,抗-HBc抑制率99%。肝活检:慢性肝炎(中度)。

    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瘀胆型)。
, 百拇医药
    诊治经过:应用单纯凉血活血中药治疗3周,TBil 升至393 μmol/L后改为中药辨证治疗。证见:恶心,频繁作呕,脘腹胀满,纳呆口黏,小便黄赤,大便不爽,后重下坠,身痒,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中医辨证:湿邪弥散三焦。

    治则:宣畅三焦

    方药:杏仁、蔻仁、苡仁、茵陈、黄芩、葛根、厚朴、滑石、木通、半夏、赤芍。

    点评:本例系有3年病史的慢性肝炎,但于长夏季节复发,而且有湿热弥散三焦的见证,故用三仁汤加减为治。服药2周后症状改善,TBil由393μmol/L降至119 μmol/L。从本例的治验中得到重要提示之一是:如何正确对待重度黄疸肝炎之黄腻苔。“黄腻苔主里湿热证”,笔者体会到发生黄腻苔有多种可能:一是外感湿热之邪,其始在气,继则及血,故病程日久之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黄腻苔常持久不消;二是慢性肝病,脾虚湿困,蕴久化热,亦可有黄腻苔;三是长夏季节发病,热象偏盛,可见黄腻苔。本例属于第三种情况。因此对于有黄腻苔的重症瘀胆型肝炎,不能拘泥于用清利法,而应综观整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本例因有黄腻苔,提示感受湿热之邪,且热象偏重,故取三仁汤为主方,辅之以甘露消毒饮中的黄芩、茵陈以清热。疗效证明,本例的治疗是成功的。守方2月余,TBil及ALT均恢复正常,随访1年肝功稳定。⑦, 百拇医药(贺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