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0354473
颈心穴治疗颈心病的临床思路与机理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05期
     颈心病,或称颈性类冠心病,是指由于颈椎病而引起的酷似冠心病的一类病症。目前国内外对此研究甚少,而临床上因颈椎病而致的心前区闷胀、疼痛、心律失常等病症屡见不鲜,且极易误诊,治疗效果也欠理想。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结合颈椎的局部解剖、神经分布、经络联系等,特提出“颈心穴”治疗颈心病的研究思路与机理。

    1 颈心病概况及诊断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有人对800例颈椎病人进行分析,其发病年龄平均为38.6岁,发病最高年龄组为31~40岁,占41.7%;其次是41~50岁,占35.7%。与颈椎病有关的颈心病的发生,已相应引起人们的重视。Phillips(1927)第一次提出颈神经受压可出现类似心绞痛的胸前区疼痛;Nachlas(1934)报导3例“假性心绞痛”;Hanflig(1936)认为颈椎脊椎炎可以导致肩臂疼痛和胸痛;Kapoor和Tiwary(1966)通过一系列心电图检查、运动试验、血球计数、血液酶的测定和血管扩张药的试用,排除冠心病,证实颈椎病确可造成类似心绞痛的胸前区疼痛。这些认识为现代研究颈心病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对于颈心病,一般诊断标准是:具有颈椎病临床表现,并经颈椎X线正侧位片或CT检查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伴有心悸、胸闷、心前区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症状;点按颈部夹脊穴,胸闷、心前区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症状缓解或消失;伴有的心血管症状随颈部姿势转动加重或减轻;应用心血管药物治疗,其心血管症状无改变或效果不显;心电图检查正常或伴S-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凡具备第一条,并伴有其余中的任何一条即可确诊。凡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均可用本文所拟的颈心穴治疗。
, 百拇医药
    2 颈心穴定位方法

    颈心穴是颈心1、颈心2、颈心3三穴的总称。

    颈心1 第二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旁开一寸。

    颈心2 第六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旁开一寸。

    颈心3 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旁开一寸。

    3 颈心穴及颈心病的神经机理

    经过颈部且与心脏有关的主要是交感神经。颈部的交感神经节位于椎前筋膜的深侧,共有三个,即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它们之间以节间支相连。

    颈上神经节位于第二、第三或第四颈椎横突的高度。自颈上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灰交通支),主要进入上部三个颈神经,其节后发出的与心脏有关神经主要是心上神经。该神经在交感神经干的内侧下行,右侧经锁骨下动脉前侧或后侧入胸腔,沿头臂干(无名动脉)向下至主动脉弓的后侧加入心深丛。左侧进入胸腔,沿左颈总动脉的前侧下降,经主动脉弓及迷走神经前侧加入心浅丛。
, 百拇医药
    颈中神经节位于第六颈椎高度,此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主要进入第四、五颈神经。其节后发出的神经与心脏有关神经主要有心中神经,该神经右侧在右颈总动脉后方下行,到心深丛后侧。左侧心中神经,在左颈总动脉与锁骨下动脉之间入胸腔,连于心深丛的左侧。

    颈下神经节位于第七颈椎横突与第一肋骨颈之间。此节后发出的神经主要有心下神经。

    颈交感神经的数个节后神经纤维可合并成心脏支,有的可与迷走神经的分支相吻合至心脏和主动脉弓,支配心脏。因心脏受颈上、中、下整个交感神经的支配,故有颈椎病常可出现心脏症状。

    心脏有关的颈交感神经的发出及其分布,是定取颈心穴的主要机理。颈心穴之颈心1、颈心2、颈心3三穴分别位于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三个神经节之处。从神经学角度,其实质是通过针刺颈部的三个神经节,调节因颈椎疾病而受到影响的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解除类似于冠心病的有关心脏疾病的症状。
, 百拇医药
    4 颈心穴的经络学机理

    颈心穴位于脊柱旁,督脉和膀胱经之间,近于夹脊穴,提示颈心穴与督脉和膀胱经之间的密切联系。督脉为阳脉之海,旁通足太阳经脉,经气交通,共主一身之阳。《灵枢·背俞》云:“五脏之俞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说明督脉与膀胱经穴对调节脏腑功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刺督脉与膀胱经之间的颈心穴,一针相通二经,具有通督脉、理背俞、和气血、调阴阳的作用。颈心穴处之压痛,一方面是由于颈椎病所致,另一方面亦可是心脏疾病在其部位的反应点,故针刺其穴可以调治颈心病之症状,正如《灵枢·背俞》指出:“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这与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映于背俞穴出现反应点一样,颈心穴也可有类似的反应点,背俞穴能治疗有关疾病,颈心穴也同样能治疗。

    5 颈心穴的针刺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或俯伏坐位,项肌放松,找准穴位。若出现反应点,效果更好。用1.5寸毫针直刺,亦可取65~70度的角,针尖稍向脊柱,待针下出现触电样或胀麻感传导时,停止进针,根据病情的轻重和病证的性质,予以恰当的针刺手法,多以捻转针法为主,使之得气迅速、气至病所、解除症状。其针刺深度一般以1~1.2寸为佳,多因人而宜,即项肌丰厚者,适当深刺;反之,则予浅刺。每次针刺
, 百拇医药
    10分钟,3~5次为一疗程。

    作者简介

    吴中朝,男,1956年2月生。江苏人。医学博士学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先后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曾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十佳青年之一、特优教师。先后曾在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世界卫生组织针灸培训中心等高等院校为本、专科、研究生、进修生、留学生授课,教学效果好,受到学员一致好评。临床医疗在应用中医针灸方法治疗脑病、男科病、痛证、疑难病等方面,颇有造诣,疗效显著。近十多年来,在中医针灸抗衰老临床研究方面,取出突出成就,其研究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