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0406784
外感热病分类浅析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51期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人类认识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历史应当相当久远,在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教人造穴筑窝之后,古人就逐渐明白了“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的道理。逃避自然界寒热气候的剧烈变化对人体的伤害不只是让人觉得舒适,更重要的应当是减少疾病。远古的人患过多少外感热病我们已经很难说得清楚,但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疒役(疫)”的记载。《左传》“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的论述也反映出春秋时期对外感热病已有归类。其他先秦古籍常有疫疠等流行病的记述。西汉仓公所引的《脉法》说“热病阴阳交者死”,可见西汉之前,古人对于外感热病已经有很深的认识。

    《素问》、《灵枢》中记载的外感热病,除了总称为“热病”之外,还有温病、暑病、虐病、寒热、风病、咳嗽、心热病、肺热病、肝热病、肾热病、脾热病等与外感热病有关的疾病名称。当时的伤寒虽然主要是指“冬伤于寒”,但也说明已经有以伤寒为病名的迹象。《素问·遗篇》还有金木水火土五运不齐形成的五疫的论述。由此足以想见秦汉之前,古人观察到的外感热病病种与证候类型已经很多,外感热病学说也是相当丰富的。《素问》、《灵枢》之中虽然有“热论”、“评热论”、“刺热论”、“热病篇”,却不用“伤寒”名篇。
, 百拇医药
    《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首先提出了广义伤寒学说,认为伤寒之中包含着许多的外感热病,所以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伤寒有五”将热病与中风、温病、狭义伤寒、湿温一起归属于广义伤寒之内,既体现出《难经》“审因论治”的思想,也反映出《难经》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试图区分外感热病,并努力在探讨外感热病共有证候和规律的同时,尽可能反映不同季节外感热病的特点。这一学说,在中医界一直影响了两千多年。

    《阴阳大论》继承与阐发了《难经》的广义伤寒学说,指出:“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明确提出伏气温病学说。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认为四季都有伤寒,温病、暑病、寒疫、时行、温疟、温毒、风温、瘟疫都与伤寒有关,几乎就是“伤寒有十”。
, 百拇医药
    葛洪《肘后方》云:“伤寒有数种,人不能别”。又说:“伤寒、时行、瘟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冬月伤于寒,或疾行力作,汗出得风冷,至夏发,名为伤寒;其冬月不甚寒,多暖气及西风,使人骨节缓堕,受病,至春发,名为时行;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如此诊候并相似。又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道术符刻言五温,亦复殊,大归终止是共途也。然自有阳明、少阴、阴毒、阳毒为异耳。”葛洪的外感学说与众不同,虽有可能别有所承,也不排除记忆不确误出它论。

    《诸病源候论》将外感热病分为热病、伤寒、温病、时行四种,分别叙述其证候。

    朱肱《类证活人书》卷六云:“此一卷论伤寒、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瘟疫、中湿、湿温、痓病、温毒之名。天下之事,名定而实辨,言顺则事成。又况伤寒之名,种种不同,若识其名,纵有差失,功有浅深,效有迟速耳。不得其名,妄加治疗,往往中暑乃作热病治之,反用温药;湿温乃作风温治之,复加发汗,名实混淆,是非纷乱,性命之寄,危于风烛。”认为广义伤寒有十二种之多,应当分别治疗。
, http://www.100md.com
    明代张凤逵于公元1623年著成《伤暑全书》,成为温热病学的第一部专著。他说:“暑气之毒甚于寒,乃古人专以寒为杀厉之气,而不及暑何也?”他认为,暑期发生的热病,其病情要比寒冬季节的热病病情深重得多,但古人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专门的著作,他因此敢于突破旧说,创立新论。他说过:“谓古之寒病多而暑病少,今之寒暑并重,而暑为尤剧则可。愚故特列论曰:伤寒者感于冬之严寒,温病者感于春之轻寒,若暑病则专感于夏之炎热,若冰炭霄泉之不相及,一水一火,各操其令。治法一热剂,一凉剂,各中其窍,而概以为寒因,不几于执一遗二哉!”

    张凤逵的新见解,为清代的温病学说奠立了基础,也直接影响了其后不久的吴又可。如他说暑病多于寒病,吴又可则发挥成“求其真伤寒百无一二”;他认为伤寒与暑病的区别,不仅仅是发病季节的不同,而是“一水一火”的差异,吴又可认为瘟疫为“别有一种疫气所感”。这就使温热病不能再与狭义伤寒中风共用一个广义伤寒的帽子了,而是必须另起炉灶,建立另一个与伤寒学说相平行的学术体系。

    吴又可说“余初按诸家,咸谓春夏秋皆是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然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及究伤寒,每至严寒。”又说:“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具系伤寒,及其临证,悉见瘟疫。求其真伤寒,百无一二。不知屠龙之艺虽成,而无所施,未免指鹿为马矣。”

    清代温病学认为,四季皆有温病,共有十来种,都不能用辛温解表;只有在冬季的伤寒,需要麻黄汤、桂枝汤。,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