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 > 信息2
编号:10454613
关注血糖动态变化 规避心律失常风险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94期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对人群危害极为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逐年升高。目前全世界受糖尿病威胁的人至少超过3亿,且发病高峰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在最近的15年内增加了3倍,发病率已达2.5%以上,患病总人数高达3000多万,20~79岁患病者达2260万,仅次于印度名列世界第二。

    伴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其造成的危害也相应逐年递增。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糖尿病造成的死亡也已居当今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在某些糖尿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糖尿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已经超过艾滋病。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主任杨宝峰教授多年从事糖尿病、心血管及离子通道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作为权威专家,他向记者介绍说:早期症状性的高血糖和多尿为糖尿病的最初表现,常导致脱水、烦渴、体重减轻、视力模糊以及乏力、恶心等,并可引发各种真菌及细菌性感染。相比而言,糖尿病的晚期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影响更大,堪称糖尿病患者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如:冠心病、肢体坏疽、视网膜剥离、视力下降或失明、肾病综合征及手、脚的感觉缺失等。

    在众多的并发症中,心律失常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死原因。其中一种严重的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转性心律失常,尤为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杨宝峰教授抓住这一研究热点,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血糖的升高和降低都能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并分别揭示了高糖和低糖状态下心肌细胞兴奋性改变的不同机制。

    杨宝峰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人在高血糖状态下,心肌细胞内反应性氧元素游离基的合成增多,能抑制心肌膜上的一种特异的钾离子通道,造成心肌兴奋性改变,最终引发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另外,人体的能量代谢主要来源于血糖发酵降解所产生的能源物质———三磷酸腺苷,而在低糖状态下此物质合成减少,从而抑制心肌离子通道功能,最后导致尖端扭转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尽管高糖或低糖的作用途径不同,但都可以产生严重的心律失常,这种致死性心律失常恰恰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罪魁祸首”。此理论从根本上解释了血糖过高或过低均会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明确了血糖变化在心律失常发生中扮演的角色。临床中,大约有1/3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胰岛素治疗前3年会出现低血糖,增加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血糖的消长规律,避免长期高血糖或低血糖状态。

    杨宝峰教授郑重地告诫说,糖尿病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慢性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拒糖尿病于门外。避免肥胖和过度紧张、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适当的运动,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百拇医药(衣晓峰 靳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