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专家讲坛
编号:10512787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构建(9)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67期
     十、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四维医学模式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奠基在中华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以人体健康为中心,把人与自然作为—个统一整体,把人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作为一个统一的动态整体,来阐释生命过程,生理活动、病理现象、疾病诊治、养生防病认识,并以辨证论治作为诊治疾病主要方法的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科学。

    中医学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医学模式。这一模式即“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四维医学模式。它不但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有别,而且也区别于西医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区别于当代所提的“环境医学模式”。其原因是中医学认为,作为自然中人,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相关或影响,而是生命规律与自然规律一致,生命规律服从于自然规律。作为生物人,中医学是以人体功能活动为中心,把人体的形体结构、功能活动、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认识生命过程、健康与疾病问题的。作为性情中人,中医把精神情志活动作为养生防病、疾病病因和发病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中人,中医学重视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中医学的四维医学模式,是以人体健康为中心,追求顺应自然、形体健康、心理道德完善、适应社会的身心健康,并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尽享健康长寿的美好生命模式。应该说,它代表着人类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医学发展的方向。
, 百拇医药
    第二部分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构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已通过上述十个方面加以表述。上述内涵,根据其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整体框架。根据个人认识,将这一理论体系的框架构建,表述如下:

    —、中医学理沦体系框架构建的基本要求:

    1.应涵盖作为医学科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如生理、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法则和规律等;

    中医学理论体系

    ↓

    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

    论理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 百拇医药
    ↓

    理论基础:气化论

    物质基础:候始道生论

    ↓

    生理病理认识:“精、气、神-脏象-经络”论

    疾病病因与发病认识:正邪论

    疾病病机认识:求属论

    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与特点:辨证论治

    养生防病认识:康寿论

    中医学医学模式:“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四维医学模式

    2.作为理论体系,应较全面、系统的反应出各组成要素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整体框架;
, http://www.100md.com
    3.应能较充分地体现出中医学理论体系在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独有的特点。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构建示意表及其说明:

    1.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构建示意表:

    2.说明:作为体系框架的第一层面是作为指导思想的整体恒动观和作为论理方法的阴阳五行学说。二者贯穿和应用于体系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体系框架的第二层面由气化论、候始道生论构成。气化论是从气化的角度,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认识人的生命过程、生理、病因、病理,提出诊治理念,从而区别于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西医基础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特色。候始道生论说明了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客观现象——气候、物候、病候的整体动态观察,“道”源于“候”是中医理论形成的物质基础。

    作为体系框架的第三层面由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治方法、养生、医学模式六个部分组成,每一组成部分都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特色。对生理、病理的认识,提出由精气神、脏象、经络共同组成。对病因和发病认识,强调了内因正气在发病的重要作用。对疾病病机的认识,强调了“求本”和如何“求本”。对疾病的诊治方法,突出了以“辨证论治”为主要方法和特色。强调“证”的天地人内涵以及辨证与对症的区别。对养生的认识,体现了中医学以人体健康为中心,追求身心并修,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养生模式。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四维医学模式。

    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漫漫长路,如今又跨进了2l世纪。21世纪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重新被发现利认识的世纪,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世纪。作为中华文化的珍中绝珍,宝中瑰宝,中医学能否与之同步腾飞,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并无必然性。中医学这一传统文化不是艺术,而是救命活人的医学,要接受实践严格检验和认可。21世纪中医学面临的是一场盛衰兴亡的挑战与检验。其前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归根到底,要看中医学学术自身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要靠中医工作者几代人摸索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舍弃名利的奉献和辛勤的工作。当然,这种奋斗也会给它的卫道者与奉献者以难以言表的神圣感和乐在其中。本文以多年来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学习、思考和探索,提出上述浅陋认识请教于同道。, 百拇医药(许家松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