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24599
跨国制药巨头研发重金纷纷砸向中国 中国市场是块大肥肉?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9日 《健康时报》 2004.09.09
     继跨国IT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全球研发中心之后,今年,跨国制药企业掀起了在中国设立全球研发中心的又一轮热潮。日前,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柯石谛表示,中国政府强制推行的GMP认证,淘汰了近2000家生产水平低下的仿制药厂,这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发展的大好时机。

    跨国巨头中国抢建研发中心

    前不久,全球糖尿病治疗领域最大药企诺和诺德公司,将其中国研发中心落户于北京昌平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迄今为止,该公司在华总投资已超过2亿美元。与此同时,上海罗氏制药全球药品研发中心计划于今年底在上海张江开发区落成,该中心是罗氏五大研发中心惟一一个设立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机构。

    此外,葛兰素史克、瑞士诺华等制药巨头目前也纷纷加紧了对中国的研发投入力度。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投资约36.4亿元,今年年初,葛兰素史克卖掉其重庆合资公司,转而在天津设立研发中心,并计划将其扩容为葛兰素史克亚太区OTC研发中心,以加大研发新药速度。而瑞典最大的制药厂诺华制药公司,也加紧追加在华的投资,与在华的各大药物研究所展开合作。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1.4亿美元的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则计划在今年年底把在华销售人员扩大到900人。世界最大的制药厂商美国辉瑞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目前已经超过5亿美元。

    中国具研发低成本优势

    据了解,在欧美国家,药物研发历程艰辛而漫长,研发投入费用却在水涨船高,加上仿制药的冲击,药企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而中国目前的医药市场尚未成熟,发展潜力巨大,对于制药企业进行研发无疑具有很多有利因素。

    首先可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中国目前已具备一定的研发基础,科学家、工程师、医药学院学生等研发人才,组成了研发人才梯队。在中国招募同等水平的科研人员,报酬比在国外招人低得多。

    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还可以缩短新药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国外新药在中国上市获批之前,必须针对中国的病人做相当长时间的临床研究,由于报批前有关部门从未接触过这种新药,无形中也拉长了对新药评价的时间。而在中国设立国际性的临床研究中心可以让政府等部门提前接触、评价这种新药,将缩短报批至获批的时间。

    此外,中国的临床成本也要低得多。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的费用要比在欧美国家低30%左右。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跨国巨头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他们把自己的“头脑”带到了中国,而不只是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说明跨国公司对这个市场的综合素质,包括市场前景、人才素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大环境已经有了高度的认可。

    跨国企业纷纷加大在华的投资与中国医药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密切的关系,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为40~50美元,而中国不到10美元,这既反映了中国与发达国家药品消费的差距,也反映了中国医药市场发展的潜力。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都在16%以上,比世界药品市场年均增长高出12个百分点,我国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

    (摘自9月5日《信息时报》李智慧/文),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