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1014900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预防脑中风的新途径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54期
     一位年近古稀的高危颈动脉狭窄男患者,最近在哈医大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一病房成功地接受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这一高难手术的完成不仅为二院首次,同时也填补了省内空白,标志着我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领域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接受手术的是位68岁的老人, 20天因左侧肢体无力而入院,在神经内科降低纤维蛋白、改善头部供血的过程中病情突然加重,左侧肢体近乎完全瘫痪,伴有言语障碍,行脑血管造影后发现其右侧颈内动脉狭窄率达90%,接近闭塞。同时发现其右椎动脉开口、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左颈内动脉部位狭窄。加上老人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对侧颈动脉又狭窄,手术风险实在是相当大。对如此复杂病例的颈部血管开刀,国内尚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且术程原则上不能超过30分钟,稍有不慎,即会造成偏瘫甚至死亡。

    为此,刚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研修归来的叶伟教授,与神经外科主任蒋传路、博士生导师扬立庄,以及DSA室、血管B超及麻醉科等专业人员协作攻关,对老人的病情进行了讨论分析和充分的术前准备。之后由叶伟教授主刀,在显微镜下,仅28分钟便完成了这一精细手术。术中采取了有效的脑保护、脑监测等措施,使老先生术后恢复良好,左侧偏瘫的肢体已能开始运动了,说话也比刚入院时清晰多了。经文献检索,为如此高危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 百拇医药
    据叶伟教授介绍,脑血管疾病位居人类死亡原因的第3位,不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其偏瘫等后遗症还会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早在1856年,就曾有人发现颈动脉狭窄和阻塞可导致偏瘫。后来人们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颈动脉硬化病变主要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塞。目前专家们认为,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后栓子的脱落是引起脑梗塞的主要病因之一,约占30%~50%。上世纪中叶,医学专家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颈内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以此预防脑梗塞。

    此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就成为预防脑梗塞的一种标准手术,特别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的两个大规模、遍及多个西方国家的随机对照实验,更表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预防因动脉病变所致的脑梗塞和死亡。此术式是切除动脉内膜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及形成的血栓,以达到血管通畅、恢复血供的目的。目前在美国每年行内膜剥脱术10万例,而我国13亿人口每年还不到1000例。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必将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 百拇医药
    那么,哪些病人适合于颈内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呢?叶伟教授介绍说,一是颈动脉狭窄严重,大于70%,6个月内单次或多次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轻度脑卒中,或渐进性短暂脑缺血发作,手术预防效果最好。二是有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三是已发生脑卒中但恢复较好者,若有颈动脉狭窄,在首次发作后3~4年内,将有20%~45%会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应予手术治疗。四是检查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表面凹凸不平、质地不均,或有溃疡、斑块内有出血都应高度警惕,并须及早手术。

    叶伟教授形容说,缺血的大脑就像一棵濒于枯萎的树,及时浇水才能使其获得新生,而一旦枯死,则再多的努力也无济于事。若发现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时就必须及时手术,使大脑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叶教授建议:有高血压病史的人以及年龄超过60岁的老者,尤其有吸烟史的男性,每年应进行一次颈部动脉的超声检查,有缺血症状及颈动脉、椎动脉狭窄超过50%的人应采取妥善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他还告诫说,要想从根本上预防脑血管病,就应适当地控制高胆固醇和高糖食品的摄入量,多食用蔬菜水果,注意营养全面平衡,并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体育锻炼。, 百拇医药(衣晓峰 靳万庆 李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