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医业资讯
编号:11450884
“洛阳皮瓣、骨皮瓣技术”降低病残率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34期
     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洛阳皮瓣、骨皮瓣技术临床应用推广学习班”上,200余名从事创伤外科、骨病和显微外科以及骨伤科相关疾病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运用“洛阳皮瓣、骨皮瓣技术”,是临床上修复各种不同原因造成的皮肤、骨骼缺损、缩短疗程、降低费用、减少患者病痛、提高保肢率、降低患者截肢率、病残率的有效方法。

    “挖东墙补西墙”修复四肢病损组织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正骨研究院(原河南省洛阳正骨研究所)的临床、科研工作者根据尸体解剖、截肢标本,首次发现了人类小腿部位的肌间隙血管与局部皮肤、骨骼的血液供应关系,相继发明并成功地把小腿内侧游离(肌间隙血管)皮瓣技术应用于临床。同时,“小腿内侧游离皮瓣的临床应用”的课题先后获得1981年度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和1982年度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腓骨皮瓣的临床应用”的课题获国家卫生部1983年度乙级科技成果奖,“带血管胫骨皮瓣移植术”的课题获1985年度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四等奖,“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的课题获1986年度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四等奖。
, http://www.100md.com
    “洛阳皮瓣、骨皮瓣技术”通俗地讲就是“挖东墙,补西墙”办法,也就是本着“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效益和能简不繁”的原则,把健康肌体的部分组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移植到患处,再经过组织修复,最终达到缺损组织获得修复的保肢目的。“洛阳皮瓣、骨皮瓣技术”具有实用性强、易于操作、便于推广、皮瓣质地较好、皮瓣的切取面积较大、局部解剖相对恒定、血管口径较粗,同时能够修复不同原因所造成的皮肤、骨骼缺损和缩短疗程、降低费用、减少患者病痛、提高保肢率、降低患者截肢率与病残率等特点,主要应用于严重创伤所引起的四肢皮肤脱套伤或撕脱伤、伤口感染造成的皮肤缺损或烧伤疤痕挛缩的患者,以及患有骨髓炎、骨肿瘤、骨坏死、骨不连、先天性(胫骨等)假关节等骨伤科疑难疾病而引起的四肢组织的严重缺损、病损、骨发育不良的情况。

    30年来造福数千病人

    拥有完全的“洛阳正骨”自主知识产权的腓骨皮瓣(1979年运用至临床)、小腿内侧游离皮瓣(1980年运用)、胫骨皮瓣(1981年运用)、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981年运用)技术均为国内外首创,当时在国际、国内骨科界引起较大震动,不少国外专家和国内西医学者对中医医院能够发明如此领先的成果而感到惊讶和赞叹。小腿内侧肌间隙血管皮瓣、腓骨皮瓣、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胫骨皮瓣等4个科研成果及其使用方法如游离移植、带蒂交叉移植、以远端蒂和近端蒂移植等技术被学术界誉为“洛阳皮瓣、骨皮瓣技术”。
, 百拇医药
    近30年来,经过几代洛阳正骨人的继承、创新和不懈努力,“洛阳皮瓣、骨皮瓣技术”日臻完善,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已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撑技术,不但在该院的手外科(显微外科)、骨髓炎科、骨肿瘤科、骨不连科和骨坏死病科等临床科室进行常规运用,而且医院的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能把它作为熟练掌握的必备本领之一,该院运用此项技术,使临床保肢率得到显著提高,截肢率和病残率都大大降低,获益患者已达2500人。

    此次学习班上,“洛阳皮瓣、骨皮瓣技术”的发明者张善才、李金明、程春生主任医师等分别报告了此项技术临床应用30年的情况,以及如何与传统医学互补提高疗效的思路与方法创新方等系列问题,并进行了手术观摩和典型病例讨论。鉴于此项技术的实用性较强,张善才主任医师重点报告了“小腿内侧顺、逆行岛状皮瓣交叉移植”技术和他所总结的3种封闭血管蒂的方法。, http://www.100md.com(张进川 赵移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