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
编号:11457211
我国学者发现miRNA是恶性心律失常祸首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42期
     首次捕捉到心律失常新靶点miRNA,相关研究成果刊发于近期出版的《自然医学》上;国际著名心脏生理学家专门撰写评论,称“这项工作为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患者带来了希望,迈出了令人兴奋的一步”。

    我国学者发现miRNA是恶性心律失常祸首

    我国学者首次发现导致心律失常的新靶点——miRNA,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了其致病机理,结果证实miRNA的失衡,正是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元凶”。由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家杨宝峰教授领衔完成的这一重大原创性成果,刊登于近期出版的英文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两位国际著名心脏生理学家联名撰写评论,高度评价“杨的工作在心源性猝死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中迈出了令人兴奋的一步”。

    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心力衰竭患者近千万,心力衰竭确诊后4年死亡率高达50%,每年因恶性心律失常猝死者近百万,尤以心力衰竭多见。由于遗传背景、生活环境和疾病谱的差异,一些对西方人群有效的防治措施并不完全适合于国人。同时,临床目前主要使用的四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疗效不佳,现有中药疗效也仅达30%~60%。因此,深入探讨国人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寻找抗心律失常药物新靶点,建立重大心脏疾病早期预警体系并提出有效防治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杨宝峰教授课题组瞄准医药界这一重大难点和热点,通过大量基础和临床实验,成功地锁定了新的抗心律失常靶点miRNA。miRNA为大约22个核苷酸所组成非遗传编码的物质,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仅停留在“组织特异性、阶段依赖性表达及进化保守”层面上,未能从根本上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杨宝峰课题组发现,与正常人类心脏相比,冠心病患者miRNA表达可增高2.8倍。这种变化究竟起保护作用还是引起损伤作用,为回答这个问题,课题组检测了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脏,发现在心肌缺血区域miRNA同样增高,而非缺血区并没有改变。

    为进一步阐明miRNA的变化机制,课题组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将miRNA应用于心律失常模型大鼠体内,发现大鼠心律失常加重;给予miRNA的阻断剂,心律失常则明显降低;如果同时应用miRNA和阻断剂,同样会降低心律失常的产生。而将miRNA转染到正常大鼠心脏,亦会引发心律失常。这些结果表明,miRNA是心律失常的致病因子,并且加重心律失常。研究还发现,miRNA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某些蛋白质的变化,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此项研究显示,miRNA是引起心律失常的祸首,这为今后抗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及新药开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然医学》杂志为世界上著名的期刊之一,影响因子达28.9。杨宝峰教授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共鸣和关注。《科学》、《自然》、《自然医学》等世界著名期刊及欧美多家大型网站纷纷为其撰写评论,国际著名心脏生理学家Mark E.Anderson和Peter J.Mohler评价说:“杨的发现有力证明了miRNA是心律失常电重构和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调节物质,抑制miRNA可明显降低心梗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这为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带来了新希望。”, 百拇医药(衣晓峰 靳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