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1532
仁德 仁术 仁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01期
     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

    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晚清以来,中医药学却受到严重排斥与冲击,被摒弃在国民教育之外。新中国诞生后,党中央制定了中医政策,发展中医药事业,使中医药教育纳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轨道。江苏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的中医政策,于1954年10月15日,正式批准建立了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1958年扩建为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确认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5所老校之一。

    面对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医药学科以及几乎空白的、无可仿效的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的现状,南中医的奠基者们为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坚持了“培养中医、提高中医”的办学方向,“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构建了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普适性的知识体系,形成了遵循中医教育规律、现代院校规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互借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临床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经过30多年的实践,1995年,学校被批准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乘此东风,学校提出了“自信敬业”的校训,以及“团结奋斗、继承创新”的校风。
, http://www.100md.com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不断地考问着教育者,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是对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的设定,体现出对学校未来发展状态的一种期待。为此,长期以来,学校通过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学习讨论,积极引导全校教职员工不断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如1997年,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召开了以“中医教育思想学习与讨论”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从重知识灌输向重能力培养、从重知识技术向重整体素质、从重传承接受向重创新创造转变,逐步树立起科学的教学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加快了中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从封闭型、计划经济指令型进一步向开放型、市场经济适应型转变,也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2001年我校印发了《关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意见>的通知》,围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2001年底到2003年初我校组织了一系列专题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全校教职员工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的办学思想,更加认清了教学工作特别是本科教育工作在全校工作的重要地位,强化了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进一步树立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及以育人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学校教学投入、教师敬业精神和校园育人氛围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 百拇医药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学校结合自己的办学历史、特色与办学思路,总结了多年来的教育理念,凝练出“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

    仁德:崇高理想 高尚品德

    “仁”即爱人。许慎《说文解字》认为“仁,亲也。从人从二。”仁字的本义即“亲”,指的是人与其子女的亲情关系。到了孔子“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便有了“仁者,爱人”的进一步发挥。“仁”的含义极为广泛,在这里我们取其全德之名,表示人的最高道德境界。

    中华民族一贯推崇以德立人。古人云“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诗经》曰“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均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德”是安身立命之本的道理。我校历来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将传统“仁”、“德”思想与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方针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仁德”概念。所谓“仁德”,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它既反映了我校50多年积淀下来的“艰苦创业”、“团结奋进”、“自信敬业”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中医文化中“以仁存心”的道德追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应树立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诚实守信、勤劳敬业、谦虚谨慎、言行一致、乐于助人、廉洁奉公”的社会公德以及“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的职业道德规范。
, http://www.100md.com
    学校为落实“仁德”育人的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建立“仁德”育人工作的体系。早在办学之初,我校就确定了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仁德”育人的基本思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校颁布《德育工作实施纲要》、《德育大纲实施细则》,提出了包括理想信念、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等10个方面的德育建设目标,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专业特点,分低、中、高年级三个阶段提出相对界定的德育内容和任务,从而实现德育目标和规格在各阶段中的有机整合;提出德育学时分配、年度主要活动安排和考评的指标体系。1998年我校结合优秀校风的创建,推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标志性工程———“杏林修身工程”和“医桥工程”,“仁德”育人的工作体系逐步完整。二是推进“仁德”育人实践活动。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使我校的德育实践更富有中医文化特色,学校大学生杏林修身活动指导委员会组织撰写了《杏林学子修身铭》,通过100句朗朗上口的铭文,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修身成才具有重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制定一份从进校到毕业的成才计划———《万事须己运,青春当早为———杏林修身成才计划指南》,教育引导学生按照“成人、成才、成家”的递进性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这一“终身自我教育发展工程”;学校设计发放的《杏林年华》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记录大学生在校的成长历程,要求和引导学生自省、自励、自立、自强。
, 百拇医药
    仁术:博爱情怀 精湛技能

    “医乃仁术”,是中国历史上对医学的定位。“仁术”一词首见于《孟子·梁惠王上》,但与医学相关联,将医学称为“仁术”则在北宋以后。由于医学蕴含有博爱济众的特征,加之理学中人对仁爱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医学便被定名为“仁术”。中国传统“仁术”思想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中医人才的需要,使我们认识到:“仁术”就是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拥有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博爱的人文情怀。“医乃仁术”是中医文化的内核,它不仅要求医者具备“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知识、技能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还要具有“济世救人”的人文精神。它既包含我校代代传承的“严谨治学”、“继承创新”精神,又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基准:探求真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服务社会。

    在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我校作为建校最早的中医院校之一,将“仁术”思想贯穿于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优化过程中。为弘扬“以仁存心”、“大医精诚”的人文精神,我校继承数千年中医传统教育的特色,与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相结合,实现了传统中医教育向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并发挥了示范作用。在构建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过程中,适应现代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和具备现代高等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与教材,是传统中医教育模式向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转型的关键因素。我校以名师培养为支柱,造就了我国高等中医教育的一代名家,诞生了新中国中医界第一代中科院学部委员,为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培养了师资与学员;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了中医学基础与临床两大课程体系,现已形成了温病学、中医儿科学两门国家精品课程,25门省级优秀课程(群),33门校级优秀课程(群),金字塔式优秀课程体系;以教材建设为基础,编写出我国最早的中医高等教育系列教材,为我国第一版高等中医教育统编教材的产生提供了蓝本,并在高等中医教育的历次统编教材及规划教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不断推进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优化,实验教学、模拟教学、临床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制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建立了5个省级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外科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医哲结合,构建自然辩证法教学新模式”、“中医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等项目获得了国家或省级教学成果奖。
, 百拇医药
    仁人:德术统一 全面发展

    “仁人”,在古典文献中常与“义士”连用,统指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如明代方孝孺在《云敞赞》曰:“古之仁人义士,视刀锯如饮食。”我们在这里所指的“仁人”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仁德”与“仁术”的高度统一。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品格、素质与才能共同进步,科学、人文与创新能力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它是我校“谦诚、勤奋、博古、通今”学风的高度凝练,又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宗旨所在。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在抓好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我校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成才:一是学生成才的动力问题。每个学生入学后,学校都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览馆,开展《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活动。1998年我校杏林修身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杏林风范》一书,记载了108位江苏省名中医、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和我校博士生导师的为人、治学、行医之道,学生人手一册,以此为蓝本,激励学生成才;二是文化素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生成和发展中的地位问题。特别是研究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优质教育资源,把“医乃仁术”的教育思想贯穿到教育行为中去。为此,进入21世纪,我校着力打造人文课程体系四大模块,即“两课”课程模块、大学生公共人文素质类课程模块、医学人文类课程模块、中医文化类课程模块。目前我校已开设公共人文素质类课程30余门,如:“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中医文化学”、“中国古代哲学”、“音乐与文化”、“诗词欣赏”、“书法基础”、“创造学”等;三是我校高度重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通过学校校风校训碑、中医文化碑廊、《杏林学子修身铭》石刻、李时珍和张仲景的塑像、校园建设风格等烘托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四是将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学校校报专设了“中医文化论坛”,开办学生刊物《中医大学生》、《医道天心》等,以此为阵地在学生中开展学术思想交流。

    全面发展的“仁人”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我校对全省13个省辖市、80多个县区的512个用人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素质综合评价优良率达到99%。

    结 语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结合我校50多年的办学实践,我们提出了“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作为21世纪大学教育理念,它将中医文化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想融为一体,将党的教育方针与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人格本位”教育理念有机结合,为新世纪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奠定了思想基础。, 百拇医药(吴勉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