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2755
成为智慧型家长.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9日
第1页
第8页
第19页
第28页
第38页
第53页

    参见附件(853KB,77页)。

     成为智慧型家长,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父母们怎样教育孩子们的,书中一共分为四大部分,读者可以在这里学习到专业的育儿知识。

    成为智慧型家长介绍

    在尹红婷著的《成为智慧型家长(0-7岁宝宝养育指南)》中,有着20年儿童教育经验的尹红婷博士跟读者分享了她的诸多教育理念。比如:孩子的每一个不良行为背后,都会有其目的。

    管教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引导孩子做出正确决定。

    孩子的想法和我们不同,但感受和我们是一样的。

    父母坚持原则,孩子会听话,有安全感,也会有主见。

    永远不要浪费从困境中学习的机会。

    要给孩子能感受到的爱。

    尹博士相信,养育孩子不仅需要爱心和耐心,需要智慧。凡事至繁归于至简,越是看似无解的难题,答案可能越简单。一旦学会感受孩子,跟孩子内心建立连接,我们不仅能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能变成最好的自己。

    成为智慧型家长作者

    尹红婷,三个孩子的母亲,经济学博士,知名教育家、演说家,北京苹果树儿园园长,从事儿童教育近20年。作为教育家,尹红婷博士将苹果树儿园作为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实践基地,对全人教育和创建高品质儿园进行了系统性实证研究,取得具有高度推广性的研究成果;多次发起中美学前教育高级论坛,探索中国高端学前教育发展新路。被评为国家教师基金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科研校长,并担任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十三五课题“儿园个性化心智慧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专家组组长。作为演说家,尹红婷博士的听众极为广泛,包括家长、儿园园长、中小学老师、企业家、明星,以及为数众多的儿童教育从业人员。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超过500场主题讲座,帮助无数家长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她目前和家人生活在北京,每天陪伴100多名孩子一起成长。

    成为智慧型家长目录

    第一部分 教养的目标

    教养的目标 高兴还是成长?

    教养的方式 管教与惩罚

    做对三步,管教更轻松——幼儿园篇

    教养三步走

    教养的基础 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养的关键 坚持原则

    如何跟孩子沟通 平静安稳的力量

    如何跟孩子沟通 宝贝,看着妈妈的眼睛

    拒绝做狮吼型妈妈 如何变得更有耐心?

    第二部分 父母公开课

    孩子“帮倒忙”,家长要耐心

    做家务要给孩子钱吗?

    帮孩子选择合适的玩具

    学会正确地表扬孩子

    如何面对“小霸王”?

    如何引导爱撒谎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会有不良行为?

    如何让孩子别把哭闹当法宝?

    孩子一定要去幼儿园吗?

    你理解自己的孩子吗?

    打算生“二孩”,如何安抚老大?

    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

    如何让你的孩子更有主见?

    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不再害羞?

    如何让孩子更自信?

    如何帮助孩子积极面对挑战?

    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

    夫妻对孩子的管教如何一致?

    如何与孩子谈生死?

    避免爱的伤害

    第三部分 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孩子经常动手打人,怎么办?

    孩子之间起冲突,家长该如何介入?

    孩子玩游戏输了就哭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不看电视?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如何让孩子涂鸦时不乱画?

    孩子早上赖床怎么办?

    如何帮助孩子认真地学琴?

    如何帮助爱说脏话的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自己玩?

    如何引导喜欢打人的孩子?

    第四部分 拥抱每一位家长

    如何面对教养子女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慢养——陪孩子“走弯路”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三要素

    家长如何做才能给孩子真自由?

    给孩子能够感受到的爱

    成为智慧型家长截图

    成为智慧型家长

    尹红婷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COPYRIGHT

    书名:成为智慧型家长

    作者:尹红婷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ISBN:978-7-5477-2955-7

    本书由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部分 教养的目标

    教养的目标:高兴还是成长?

    教养的方式:管教与惩罚

    做对三步,管教更轻松——家庭篇

    做对三步,管教更轻松——幼儿园篇

    教养三步走

    教养的基础: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养的关键:坚持原则

    如何跟孩子沟通:平静安稳的力量

    如何跟孩子沟通:宝贝,看着妈妈的眼睛

    拒绝做狮吼型妈妈:如何变得更有耐心?

    第二部分 父母公开课

    孩子“帮倒忙”,家长要有耐心

    做家务要给孩子钱吗?

    帮孩子选择合适的玩具

    学会正确地表扬孩子

    如何面对“小霸王”?

    如何引导爱撒谎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会有不良行为?

    如何让孩子别把哭闹当法宝?

    孩子一定要去幼儿园吗?

    你理解自己的孩子吗?

    打算生“二孩”,如何安抚老大?

    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

    如何让你的孩子更有主见?

    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不再害羞?

    如何让孩子更自信?

    如何帮助孩子积极面对挑战?

    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

    夫妻对孩子的管教如何一致?

    如何与孩子谈生死?

    避免爱的伤害

    第三部分 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孩子经常动手打人,怎么办?

    孩子之间起冲突,家长该如何介入?

    孩子玩游戏输了就哭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不看电视?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如何让孩子涂鸦时不乱画?

    孩子早上赖床怎么办?

    如何帮助孩子认真地学琴?

    如何帮助爱说脏话的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自己玩?

    如何引导喜欢打人的孩子?

    第四部分 拥抱每一位家长

    如何面对教养子女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慢养——陪孩子“走弯路”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三要素

    家长如何做才能给孩子真自由?

    给孩子能够感受到的爱第一部分

    教养的目标

    教养的目标:高兴还是成长?

    每次家长问我如何教养孩子时,我都会首先问他们:“你觉得教养的目标是什

    么?是让他高兴,还是帮助他成长?”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高兴,我们的原则就将面临极大的挑战。独生子女

    家庭常常出现的典型问题——过度关注孩子的情绪,在坚持原则和让孩子高兴之

    间难以选择,而妥协常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家长和我分享他们的烦恼时,我

    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不高兴了,我怎么办呢?有些家长甚至没有意识到这

    个问题——自己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了,失去了做事的原则和方向。

    当然,我们都希望孩子快乐地长大,永远快乐!而现实是:成长的过程一定

    是有快乐,也有烦恼。因此,爱要有智慧,教养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有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喜、怒、哀、乐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它们可以

    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家长,以下几点要懂得:

    第一,允许孩子不开心,即使不开心,也要做正确的事情!喜欢本书吗?

    更多免费书下载请***:YabookA,或搜索“雅书” 。

    孩子跟大人一样,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会情绪低落,会不高兴,所以作为家

    长要理解孩子,不要唠叨。我们的态度和界限非常重要,孩子们虽然小,但是他

    们非常敏感,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纠结。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情绪可以影响我们的

    决定和原则,那他们就会用情绪来控制事情的结果;如果我们有明确的态度,实

    际上是他们的幸事,因为他们不会迷失方向。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支持和爱,是

    他们愿意顺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体会到我们的爱,孩子就愿意改变。

    第二,学习情绪管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高情商家长养育高情商的孩子,处理问题时平和的态度和柔和的语气可以传

    递让孩子平静下来的力量,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焦躁会传

    染,因此大人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三,关注孩子的情绪,但教养的目标不是让孩子高兴,不要被孩子的情

    绪所左右。

    快乐是一种美德。不是家长让孩子高兴,更不是家长哄孩子高兴,而是如何

    培养他们未来在面对各种不同的环境时——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内心能够拥

    有强大的力量,有爱、喜乐与平安。

    真爱带给孩子安全感,当家长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他们的态度会改变,而且不高兴的情绪很快会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因为正确的选择而得

    到欣赏和鼓励所带来的成就感。

    教养的过程,就如同果农修剪果树一样,要让孩子明白,家长因为爱他们,所以帮助他们。爱能够使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家长合宜恰当的教导

    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都会不断提升。因此,理解孩子的感

    受,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帮助他们成长,才是我们教养的目标所在。

    教养的方式:管教与惩罚

    提到教养方式,很多家长会把管教和惩罚混为一谈。大多数家长告诉我的都

    是他们如何惩罚自己的孩子,很显然,当谈到这个问题时,他们的内心很不舒

    服,很难有愉悦的情绪。他们会说自己总是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会大喊大叫、训斥、拿走孩子的某些机会或限制他们的自由,不让他们出房间等。甚至有个三

    岁宝宝的妈妈告诉我,有时她实在没有办法,会将自己关到房间里,任凭宝宝在

    外面哭闹——管教和惩罚似乎成了同义词。

    实际上,管教和惩罚是不同的,他们并不是同义词,准确地说,惩罚只是管

    教孩子过程中的一小部分,管教本身有着更为广阔的含义。

    管教包括家长在教导孩子时所做的所有事情。管教意味着教导孩子做出正确

    的选择和决定,有合宜的行为。管教的目的是教导孩子能够独立思考,有能力选

    择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

    第一,管教重在合作,而不是控制。

    很多家长对于管教的目的感到迷惑。他们认为管教的目的就是使孩子的行为

    得到控制,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无论如何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认为对

    的事情。这样的目的不仅不正确,往往也难以实现,最终会陷入权力之争。实际

    上,管教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得到孩子的配合,让孩子能够主动选

    择合作。合作意味着你的孩子选择做正确的事情是因为这样的决定是合理的,而

    不是因为家长的意愿。

    另外,管教不应该成为一个负面的因素,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感觉不舒

    服。管教孩子也不应该是每次都让家长觉得头疼的事情。得到孩子的配合,参与

    到他们的成长当中,可以令管教成为一种享受。当然,学会如何正确管教需要花

    时间和精力,因为管教孩子是一门艺术。

    因此,就管教而言,重在合作,而不是控制。

    第二,认清管教和惩罚的区别,避免让惩罚成为管教的全部。

    惩罚带给孩子内心恐惧,而管教却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内心更有

    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为家长怎么知道自己是在管教孩子,还是在惩罚孩子

    呢?

    首先,惩罚往往是缘于孩子过去犯了错误,因为过错被处罚,因此,孩子会

    因为受到惩罚而害怕。家长惩罚孩子是一种反击式行为,家长感到非常生气,态

    度是敌视;而家长行动的焦点集中在孩子过去犯的错误上,惩罚的结果是扯平,孩子为错误行为付出了代价。性格比较柔和的孩子会因为害怕不敢做决定,而那些有个性的孩子则会挑战权威,和家长对抗。

    管教则不同。家长管教孩子指向的是未来正确的行为,是为了纠正孩子的错

    误,让孩子更加成熟,往往在一开始时通过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提升孩子的

    能力,这时家长的态度充满了关爱,而且孩子明白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自己

    将来得到益处,因此他的内心会更有安全感,也更愿意和家长配合。

    因此,当家长的行为是指向过去而不是面向未来,是为了过去孩子的行为而

    处罚他,处罚之后没有教导,孩子改变的原因只是因为害怕,那家长的行为就是

    惩罚而不是管教;教导孩子时,孩子仍然能够感受到家长的关爱,面向未来,孩

    子内心更有安全感,这是在管教。

    第三,在爱中管教!喜欢本书吗?更多免费书下载请***:YabookA,或

    搜索“雅书” 。

    在管教孩子时,不要直接对孩子的行为马上做出被动性的反应。

    家长可以遵循下面三个步骤:1.明确的家规和行为规范教导孩子选择正确的

    行为模式;2.通过训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乐于遵从教导;3.用恰当的方

    式管教孩子,让孩子能够遵从先前的教导,改正错误的行为。

    正确管教,就要积极面对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冲突和矛盾,赋予孩子成长的

    力量,努力让自己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智慧型家长。在管教的过程中,关键在于

    努力得到孩子的配合。那么如何得到孩子的配合?在下一篇章中,我会用具体案

    例来为大家进行分析。

    做对三步,管教更轻松——家庭篇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修行。的确,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

    要通过学习和反思来完善自己的教育观,提升自己教育孩子的技巧。家长如何与

    孩子对话,怎么管教孩子才能得到他们的配合?其中有理念,也有技巧。

    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看看您是否很熟悉这样的场景:

    宝宝(四岁半)晚饭后已经吃了三个冰激凌,又吵着要再吃一个,因为她知

    道冰箱里还有好吃的冰激凌。妈妈急了,大声说:“你已经吃了三个了,绝对不能

    再吃第四个!再吃就该肚子疼了!”“我就是想吃!”宝宝不肯罢休,“就再吃最后

    一个,我保证,最后一个!”“刚才就说是最后一个了,绝对不行!”宝宝看着妈妈

    坚定并有些生气的脸,大哭起来:“妈妈,我不爱你了!你如果不和我道歉,我就

    不爱你了!也不理你了!”妈妈也急了,说:“你要是还想继续吃冰激凌,妈妈以

    后就再也不给你买冰激凌了!”妈妈大声呵斥,宝宝也不示弱,大哭不止。爸爸看

    着两个人较劲,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妈妈把手机一摔,说:“随便你吧!我不管

    了!”宝宝的持续哭闹终于有了结果,她得到了“最后”一个冰激凌。

    这是一位妈妈给我讲的发生在她家的事情。她讲完之后,我就给她讲了一个

    我家的故事:我家的恩恩比较性急,四岁前,如果他想做什么事情,有时还没等你

    的“不”说出口,他就已经大哭起来。虽然哭完了他就没事了,可孩子哭的时候,做妈妈的心里总是不太舒服的,所以,我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我们家的规定是,看动画片一天最长30分钟,一般情况下是20分钟。请注

    意,这个约定是在我们的家庭会议中形成的,孩子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约定。我

    们达成共识,并通过解释让他明白,约定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保护。也许您

    的家里没有家庭会议,但和孩子的每个约定都应该在一个心平气和的环境下做

    出,而且约定时需要有不执行的相应后果。

    三岁半的时候,一天,恩恩想看动画片,我将定时器定好30分钟,他就开始

    高高兴兴地看。半个小时很快就到了,定时器响了起来……我扭头看了一眼恩

    恩,他的表情告诉我,不等我把“时间到了”说出口,他就一定会大哭的。我马上

    走向他,做了一个“停”的手势,说道:“你还想看,是不是?”他忍着眼泪,点了

    点头。我知道如果我说“时间到了”,他马上还会大哭,就又柔声地问了一遍:“你

    还想看,对不对?”这次,看得出来,他将眼泪收起来一点儿,脸色平静了些,点

    了点头。我知道还是不能说“时间到了”。于是,我笑了,半开玩笑地说:“这么好

    看的动画片,妈妈也想看。”他看着我,表情有些诧异,我稍作停顿,然后

    说:“那你说,怎么办?要继续看吗?”这时,恩恩看着我,认真地说:“妈妈,我

    知道,看多了电视对眼睛不好,您也知道,对吗?我已经看了很长时间了,不能

    再看了。”

    “说得对!”我真诚地表扬他,“那你去把电视关掉,好吗?”“好的!”他自豪

    地把电视关掉,去玩其他的游戏了。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首先,当定时器响的时候,恩恩很清楚时间到了,不能再看了,根本不需要我提醒。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还想接着看,这时他的

    情绪就是无助、无奈,甚至是沮丧;其次他也知道看多了对眼睛不好,他不需要

    我在这时跟他讲道理,因为家庭会议时已经分析过了,他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被

    理解,当我问“你还想看,是不是?”时,他的回答是“对”。当有人理解和认同我

    们的感受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趋向平稳,对于恩恩,也是如此。

    可是我发现我第一次问他之后,他的情绪没有平稳到不哭的程度,于是我就

    再一次对他说:“你还想看,对不对?”再一次表示理解,这样的理解让他的情绪

    进一步平复下来——妈妈知道我想继续看。实际上,这个时候,如果我柔声地

    说“可惜,时间到了”,他也不会大哭反抗,但是我给了他一个自己做决定,并且

    给了他可以表现自己懂事、懂道理的机会,所以,我才问他:“那你说,怎么

    办?”

    每次我跟家长分享这个故事时,不止一个家长问我:如果他想接着看怎么

    办?我的回答是:请相信你的孩子,也请相信你自己。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很

    强,他们很单纯,希望自己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所以他们通常都会做出正确的

    决定,不会继续哭闹着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应该相信他们。

    分析完我家的故事,我帮助这位宝宝妈妈重新设计了沟通的方法:当宝宝说还想再吃一个冰激凌,并且开始哭闹的时候,妈妈应该及时问宝

    宝:“你还想吃一个冰激凌,是吗?”宝宝一定回答“是”,而且哭的程度会明显降

    低,因为妈妈理解了她。“那你吃了几个了?”有可能四岁半的宝宝会狡猾地

    说:“我就再吃最后一个。”“哦,就吃最后一个呀!”停顿片刻后,看宝宝的情

    绪,如果较稳定了,就问她:“你说,妈妈买冰激凌是给谁买的?”宝宝如果回答

    说:“给我买的。”妈妈就接着说:“对呀!妈妈本来给宝宝买的,为什么妈妈现在

    又不让宝宝吃呢?”这时候妈妈可以拉着宝宝的手,轻轻地说:“是因为……妈妈

    爱你,妈妈不想让宝宝生病,肚子痛。”这时的宝宝一定不会吵着要冰激凌了,因

    为理解和爱已经满足了她的需要。接下来,妈妈要做的就是拥抱这个懂事的宝

    宝。

    所以,总结起来,帮助孩子听话和纠正孩子不合宜行为的三个步骤就是:

    第一,理解孩子的感受。

    第二,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并感受到你的爱。

    第三,帮助并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

    实际上,第一步必不可少,而且一定要先做,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将“爸爸

    妈妈管你是爱你”“你得听我们的,这样就没错……”等挂在嘴边,而忽视了孩子的

    感受。我们要理解孩子,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理解要能够让孩子有力量战

    胜负面情绪,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最重要的是,认同孩子的感受,不要陷入权力之争。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急于给出指令或者答案,没有给孩子思考和主动选择听

    话的机会,让简单的事情变成了权力之争。我们一定要避免陷入权力之争,这样

    的战争将没有赢家。

    做对三步,管教更轻松——幼儿园篇

    做事的顺序对于成败非常关键。就如同盖房子要先打好地基一样,地基决定

    了楼的高度,地基没有建好,再漂亮的楼也不会坚固。

    管教孩子也是这样,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下一步奠定基础。

    思思是个五岁多的男孩,非常喜欢班里的雯雯。雯雯是个非常文静、漂亮的

    小姑娘,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她。思思聪明又调皮,总是试图引起雯雯的注意。有

    一天,思思被送到了我的办公室,原因是他多次抢雯雯的东西,老师制止他,他

    还是这样做。

    “为什么”这个问题常带有很强的批评色彩,我和小朋友谈话的时候都会尽量

    避免以“为什么”开始——

    “思思,你能告诉我你到尹老师办公室的原因吗?”

    思思睁着大眼睛看着我,突然笑了,说:“我想是因为尹老师要表扬我。”哈,调皮的小家伙!我也笑了,平和地说:“噢,不是,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

    原因。”

    他转了一下眼珠,说:“嗯,那是因为雯雯抢我的东西。”

    “是雯雯抢你的东西,所以老师让你来尹老师办公室的吗?”

    “是。”他仍然笑着回答。

    我也仍旧温和地继续问问题:“那雯雯是怎么抢你的东西的呢?”

    “我们画画,雯雯拿了红色的蜡笔,我也想用,于是我就从她的手里把红色的

    蜡笔拿过来了。”

    “原来是这样,”于是,我随手拿起自己桌子上的一支签字笔递给他,“你拿着

    这支笔,我从你手里拿过来,那我们俩谁抢了?”

    他自信地说:“你抢了。”

    “对!那现在我先拿着这支笔,你从我手里把笔拿走了,那我们俩谁抢了?”

    “我抢了。”

    就是这样!我接着问:“那你和雯雯谁抢了?”

    “我抢了。”

    突然,他看着我的眼睛,出乎意料地问我:“尹老师,那如果我就是不改呢?

    到园长办公室我也不改,那怎么办?”

    独生子女通常不担心叫爸爸妈妈来幼儿园,爸爸妈妈对他们没办法,还要靠

    幼儿园帮忙,所以我们不会把通知家长作为最终的办法。家长有完全的知情权,但是很多时候是我们帮助家长,给家长提建议。我愣了一下,挑衅见识过很多,但第一次被问这个问题。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宝贝,我也在想,我一定不能说

    ——没有别的办法了。可我说什么呢?做家长讲座、教师培训时,我用过这个例

    子问他们,很多人都卡住了。我告诉他们,我没有办法,到了园长办公室,他如

    果就是决定不改,我也没有办法。

    于是,我进入到下一步——

    我问他:“那你想想,老师为什么让你到尹老师办公室?尹老师跟你谈话的原

    因是什么?是因为老师不想让你玩了,想让你不舒服,还是为了什么呢?”

    “是因为老师爱我,老师想让我成为一个好孩子。”他的回答那么自然,自然得让我感动,他都知道,他心里都明白!和孩子们

    一起就是这样的美好,他知道你爱他。

    “是呀,那你想想,你抢雯雯的东西,如果老师说‘随便吧,爱这样就这样

    吧’,好不好呀?你是希望老师帮助你,还是老师不管你?”

    “我希望老师帮助我。”

    接着,我很简单地和他讲了如何才能够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应

    该如何相待、要想让雯雯是自己的好朋友这样做行不行,他非常耐心地听我讲。

    我们达成了共识,就是老师没有其他目的,只是想帮助他成为一个更棒的孩子,让小朋友喜欢他,愿意和他做好朋友,所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是他自己的需

    要,不是老师非要他这样做。

    最后我很真诚地问他:“思思,那你告诉尹老师,如果再有这样的问题,我该

    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你?”

    哈哈!球踢给他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想办法。

    可爱的思思坐在椅子上,开始思考……我耐心地等着,过了一会儿,他抬起

    头,说了一句让我想笑出来,但是非常实在的答案——

    “老师,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轻声地说。

    于是,我们俩一起头脑风暴,我们俩最后的决定是——他会先去找老师道

    歉,请求老师原谅;做不到时,请老师提醒,老师提醒后他就听从。

    当正确的决定是孩子自己做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会有力量来做。思思就是这

    样,他接下来很努力,行为上有了非常大的突破,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非常自豪

    和快乐。

    实际上,我的办法就是做好这三步,一步一步地走:

    第一,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了解事情的经过,让他知道我明白了,并且愿意理解他。

    第二,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并感受到你的爱。

    当思思挑衅的时候,爱使他软化。我让他明白,我和老师都不是想让他不舒

    服,而且他知道尹老师很忙,有很多的工作,花时间和他谈话是为了帮助他。孩

    子自己的感受很重要,并不需要我们说太多。

    第三,帮助并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

    我们做对了这三步,孩子不仅会听话,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强大,他

    们会成为既听话又自主的孩子。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既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教养三步走

    教养孩子的时候,清晰的框架可以让我们有方向,就好比我们去一个陌生的

    地方需要一张地图一样,教养孩子也是这样。当我们有了清晰的步骤和框架,首

    先可以明确方向,然后评估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从而找到突破点。

    教养孩子要遵循下面的步骤:

    第一步:教导。教养要从教导孩子着手。

    第二步:训练。训练即引导或指导孩子,包括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乐于遵

    从家长的教导、按照正确的方法做事等。

    第三步:纠正。纠正就是采取某些方法和行动让孩子遵从先前的教导,从而

    矫正或调整他不合宜或错误的言行。

    所以,纠正是在教导之后。孩子受了教导却不遵从,就需要纠正他。在这个

    阶段采取行动要非常小心,即当孩子犯了错,或者用错误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

    时,我们如何处理才能够让孩子改变,做出正确的决定。首先,家长要理解孩子

    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爱他,改变是为了让他得到益处,否则孩子的安全感和自

    制力就会受到损害。因此,在这个阶段直接和果断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首先要思考自己是否曾经教导过他,让他明白行事的

    正确程序和做法。如果已经有教导和训练为基础了,那么,孩子一般都会改正。

    当然,很多家长肯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当你要纠正孩子(第三步)时,却

    发现他并没有真正了解你的规矩或教导(第一步)。

    下面用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管教三步法:

    案例1.收拾玩具

    我们都希望孩子学会自己收拾玩具,而现实情况却是,他们将玩具到处乱

    扔,留下一片狼藉让家长来收拾。那我们怎么办呢?

    首先是教导,告诉孩子玩具要收好,保持房间的整洁,同时展示给孩子如何

    收拾玩具,让他们了解标准是什么,怎么样叫房间整洁。

    接下来就要训练了。家长和孩子先一起收拾玩具。刚开始的时候,家长是主

    力,孩子是帮手,慢慢地变成家长是帮手,孩子是主力。接着,家长是监督员,孩子独立完成。经过这个训练过程,孩子就会逐渐养成收纳玩具的好习惯。但

    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尤其在他们小的时候,经常会一段时间表现得像个小天使

    一样听话、可爱,一段时间又会不按规定来做事。这也是正常的,家长需要经常

    引导和训练。

    最后就是纠正环节。如果孩子没有按照规定收好玩具,那么就需要接受“处

    罚”了。比如:没有收好的玩具,家长会把它拿走,孩子暂时就不能玩这个玩具

    了,让孩子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养孩子不是毫无章法可循,更不是偶然发生的,仔细分析,都有规律可

    循。当你想批评或纠正孩子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否曾经教导和训练过孩子,确

    定孩子明白你的要求,明白这样做对自己的益处。有礼貌、有责任心、独立、保

    持干净整洁、重要的事情应该先做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因此也就需要我们

    花时间来教导和培养孩子。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将前两步做好,很多问题都不

    需要进入到第三步。当然,如果教导和训练都做了,那就到了孩子需要承担后果的时候,承担后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案例2.检查书包

    女儿刚开始上小学时,需要自己收拾书包,将学习用品都带齐,睡觉前检

    查,避免落下东西。老师在学校里教导学生该怎样做,将要求通过信件的方式告

    诉了我。我和女儿一起学习了家长信,并且在接下来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和她一起收拾书包,看铅笔盒里的铅笔够不够、是否削好,橡皮带没带,书是

    否带齐了,等等。经过一段时间,我开始放手,让她自己做。

    有一天,我发现她没有带数学书,便提醒她检查。她说没问题了,我就没有

    再继续往下说,因为这是她自己该负责的事情。当天,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女儿

    忘了带数学书,让我以后一定要帮她检查书包,说她因为没带书,上课时非常难

    过。但我知道,让她难过一次,一节数学课没有上好对她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

    细心、认真检查的习惯,对她却非常重要。

    女儿回家后,我告诉她老师给我打过电话的事情。我表达了自己理解她因为

    忘了带书而难过的感受,和她一起考虑怎么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并

    告诉她,妈妈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妈妈希望她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负责、细心的

    人,因为妈妈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随时提供帮助,只有她自己养成了好习惯才

    能够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和挑战,有些是

    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有些是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有些是同伴之间的压

    力,等等。要想能够坦然面对,做有智慧的家长,就需要有处理问题的方法。当

    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有一个恰当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评估、定位与思

    考,有些模型和框架并不一定能考虑到所有的细节,但是可以为你采取行动提供

    方向。

    教养孩子三步走就是这样一个框架,当我们管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问自

    己:“我走到哪一步了?”同时,恰当的速度和步伐很关键,当然根基是爱,要在

    爱中管教。

    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没有办法靠自己来做出明智的决定,他们的梦想每一

    年都会不一样,他们的兴趣也会不断地变化,这就是孩子。他们在不断的尝试和

    体验中,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自己,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地在成功和失

    败中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是否支持,每个孩子都将拥有自

    己的人生。作为家长,我们只是尽我们的力量让他们活出生命的精彩。

    教养的基础:良好习惯的培养

    家长都了解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培养让家长感到十分困惑。

    其实,养成好习惯所需要的步骤并不复杂,总结起来只需要简单的三步,即认知、行动、坚持。

    第一,认知。

    让孩子明白而且愿意做这件事,理解做这件事的目的。

    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做的就是设定目标,即“我要帮助孩子养成哪个好习

    惯”,这个目标一定要非常具体,比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按时刷牙,或者

    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不挑食、爱吃青菜等。总之,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

    目标设定好之后,再按照培养良好习惯的步骤来实施。下面,我用帮助孩子养成

    刷牙习惯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刷牙的目的是什么。家长要注意避免让孩子觉得刷牙这

    件事情是爸爸妈妈要求他这么做的,或者是自己这样做了,爸爸妈妈就会夸他是

    个好宝宝。而是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的要求是为了他得到益处,他这样做,不

    是为了讨好爸爸妈妈或者是得到表扬,而是可以让自己的牙齿健康,避免龋齿,牙不疼,可以吃好吃的水果、蔬菜和肉,让自己身体健康。

    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绘本故事或童话故事是最好的媒介,比如《小熊不刷

    牙》这本书就非常适合引导孩子了解刷牙的重要性。

    此外,在这个阶段,可以利用宝宝喜欢反复读同一本书的特点,在培养习惯

    形成的过程中,多读这个故事给他听,每次读完,将“小熊不刷牙”变成“小熊爱刷

    牙”的话题,让宝宝模仿,成为一个爱刷牙的“可爱熊”。

    第二,行动。

    认知问题解决了之后,就进入了实战阶段。认知是前提,行动才是关键。就

    刷牙来说,家长需要花时间仔细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这时,《刷牙歌》是

    个好帮手,开始时,可以边教孩子刷牙,边唱儿歌。

    第三,坚持。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坚持是必不可少的。而坚持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件

    有挑战的事情,好习惯是否能够养成,最终取决于是否能够坚持。

    在这三个步骤当中,最需要技巧的是第一步,最容易被忽视的也是第一步。

    因为行动和坚持,对希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家长来说不难,但是如何让这个需

    要和目标变成孩子的需要和目标,而不是家长的需要和目标,往往并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培养的目标可能会变得比较抽象,比如勤奋、认真、主动、好学等,因此,如何定义这些概念,将它们更加具体化,将抽象概

    念转变成为第二步能够付诸实施的具体行为,让孩子了解怎样做才是主动、怎样

    做才是勤奋等,而不仅仅是为什么要勤奋或者主动,这对家长来说也是尤其需要

    注意的。

    同时,这三个步骤,也是改变坏习惯、建立良好新习惯的三个步骤,只不过

    第一步需要加入的认知是“为什么我的做法不对”“怎样才是对的”,共同点是明白

    自己为什么要采取行动。

    总之,行动力源于思想。播种思想,是家长今天最重要的工作。在播种思想

    的同时,加上行动和坚持,就能够实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目标。教养的关键:坚持原则

    家长对子女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但是无原则的爱带来的却是伤害,会影响

    孩子未来的发展。智慧型家长要学习如何有原则地爱孩子,让他们成为既听话又

    有主见的孩子。

    周末,我带孩子们和一些好朋友相约到郊外玩。午饭的时候,我们这桌除了

    我最小的儿子典典之外,还有两个四岁多的小女孩。吃饭时,两个妈妈嘴里不停

    地要求女儿多吃,碗里的东西越堆越多,已经快满了,但是两个小女孩却依旧边

    吃边玩,只吃了一点点。看得出来,妈妈们给两个小女孩提的要求,她们完全没

    有在意。此时两个小女孩也开始四处走动。忽然,儿子侧过身,小声地对着我的

    耳朵说道:“妈妈,我觉得那两个妈妈不爱她们的孩子。”我愣了一下,不明白他

    为什么这样说。于是,我扭过头看着典典,儿子见我看着他,就接着小声地在我

    耳朵边说:“因为她们不让自己的孩子把饭吃完,这样对身体不好,您说对不对?

    您就会让我把碗里的饭吃完……”语气里充满了自豪。说完,他继续安静地吃饭,吃完后就跑出去玩了。儿子的话让我很感动,他已经开始懂得了放纵不是真爱的

    道理。

    诚然,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但是如何让孩子深切地体会到家长的爱,并按照家长的要求来做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家长的爱在孩子的

    心中变成了束缚,变成了他们想逃脱和抗拒的条条框框,演变成与家长的权力之

    争,而家长对他们的教导更是变成了耳旁风。如何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们的

    爱,并愿意做正确的事情呢?那就是真爱要有原则,要勇于坚持。

    在这里,我就培养孩子良好就餐习惯为例来说明真爱要有原则的道理,同时

    告诉各位家长在生活中该如何践行。

    第一,让孩子明白制订规则的原因。

    例如,不挑食、定量吃饭、吃饭时不看电视、不边吃边玩等都有助于身体健

    康;餐桌礼仪是个人素养、礼貌待人的体现。当然,除了就餐,洗手、刷牙、按

    时完成作业等规定都是为了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对自己有益处的规定。

    当然,孩子明白了道理,并不一定做得到,那如何才能让他们做得到呢?那就要

    按照第二条来完成了。

    第二,训练孩子能够按照规则来做事,当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时候,要有相

    应的措施。

    明白了原则不等于能够坚持原则,比如,挑食或一边吃一边玩,怎么办?当

    家长坚持原则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孩子的抵抗。再次重申一遍道理吗?他们早就

    懂了,可不喜欢吃的仍然不喜欢吃,那该怎么办呢?首先,不要给孩子太多他不

    喜欢吃的食物,先从少量开始,让他尝试,尝试了之后,可以给他一个小惊喜。

    一般只要坚持一两次,他们就会按照规则来做事了。

    在现实生活中,就如我前面讲的场景故事一样,很多家长遇到孩子抵抗或不

    愿服从时就不再坚持原则,实际上,对孩子来说,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赢了,但

    同时他们也会有疑问,为什么爸爸妈妈说这个规定对自己是有益处的,可又不坚

    持了呢?有些孩子长大后会抱怨爸爸妈妈不爱他,不关注他,因为他们没有坚持。有些甚至会质疑,自己小不懂事,爸爸妈妈为什么当时不坚持原则?

    当然,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因此说话的语气和态

    度非常重要;另外,训练的目的是让他们未来能够独立,并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

    第三,利用可能的时机来和孩子沟通坚持原则的目的。

    家长可以让孩子知道有时放弃比坚持原则更容易,但是,恰恰是因为爸爸妈

    妈爱他们,所以才知难而上,坚持到底。

    在放松的环境和氛围中,跟孩子多沟通,使孩子能够敞开心扉,能理解爸爸

    妈妈为什么要那样做,从而增加孩子选择做正确的事情的动力。

    真爱确实有时会让孩子不舒服,但会给孩子带来内心的力量。家长要用实际

    的行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真的在乎他们,不仅仅是让他们开心,而是帮助他们

    成长,帮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正是家长坚持原则,才让他们能够更加开心和

    快乐地成长。

    如何跟孩子沟通:平静安稳的力量

    沟通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常用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有很多书和文章都

    谈到与不同年龄的孩子沟通时的技术和方法。在这里,我不重述那些技术和方

    法,而是从心态方面来谈谈如何跟孩子沟通——那就是,借助平静安稳的力量。

    沟通是传递信息的方法。如何让孩子有效地接收到我们希望传递给他们的信

    息,并做出恰当的回应,在未来遇到同样的环境时,他们能够给出恰当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决定?这肯定少不了家长跟孩子沟通时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内

    心拥有平静安稳的力量。

    拥有平静安稳的力量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恰当的方法。它是

    与孩子沟通的根基,是一种可以传递的力量,能够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们愿

    意敞开心扉。

    有一次幼儿园进行圣诞节文艺汇演,孩子们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开始说

    话,后台一下子变得有些嘈杂,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影响台上的表演。负责后台

    秩序的是一位年轻的实习老师,她看到这个场面,有些沉不住气了,脸紧绷起

    来,和孩子们说话的声音开始变大。可是孩子们不但没有马上停止,声音反而变

    得更大了。另一位有经验的李老师赶紧过去,轻声告诉这位实习老师:“别急。”

    接着,李老师走到孩子们面前,将手指放到嘴唇上,“嘘——”,她示意孩子

    们要保持安静,同时用平静的眼神看着他们,然后弯下腰轻声对他们说,“孩子

    们,要安静哦,否则爸爸妈妈们会听不到台上小朋友的表演了。”孩子们一下子就

    安静下来。只见这位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又轻声地说:“老师相信你们能够保持

    安静。”

    这段插曲过去之后,我找到这位实习老师。“我明白你看到孩子们影响了舞台上的表演很着急,那你想想,李老师的做法和你的做法区别在哪里呢?你着急

    了,所以你的身体语言都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你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们,他

    们会更加躁动,更安静不下,这个时候,焦虑的情绪会传染;而李老师平静的语

    气、眼神和动作,一下子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所以,你自己要安静下来,孩子们

    才能够接收到正确的信息。”我对这位老师说道。

    通常,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很难平静,有时我们甚至很难控制

    我们的情绪,特别是当我们在提醒他们之后,仍没有看到改变时就会生气,会变

    得越来越烦躁。实际上,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于是,我们有时就会采取一些看

    起来能够马上有效的方法,即通过惩罚、训斥甚至体罚等方法来得到立竿见影的

    效果,但是这些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慢下来,用慢思考

    的力量去面对这个问题,正如丹尼尔·卡尼曼博士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

    所讲的:

    当孩子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平静安稳力量的你时,你的平静可以消除孩子内心

    的恐惧,让他能够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你;同时,当你的内心平静安稳

    时,也能够去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内心的想法,理解他,并能够真正地从思

    想上去引导他。

    你平静和安稳的态度,会营造出一个平静和谐的氛围和环境,在这种状态

    下,孩子改变的不仅仅是表面的行为,还有深层的态度和想法;而发脾气或直接

    惩罚所带来的改变只是表面的行为,而且很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问题变

    得越来越严重。表面行为的改变,就如一个孩子曾经对家长说的“我是坐下了,但

    我的心是站着的”,只有内心的改变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能够带来真正的成长。

    因此,当孩子不听你的话,不按照你的要求来改变时,慢下来,让自己的心

    安静下来,把自己的声音放低,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这样才能够真

    正地帮助他们,他们也才会愿意听我们的建议。

    如何跟孩子沟通:宝贝,看着妈妈的眼睛

    当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让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

    巧。

    让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可以让孩子知道,跟他人沟通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是对彼此的

    尊重。因此,我们让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是在教导孩子如何更加有礼貌,这是

    一种彼此尊重的表现。

    其次,可以让孩子更加专心地倾听。当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时,他们能够更

    用心地听我们讲话的内容。如果他们的眼睛看着别的地方,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

    分散。最后,可以表明你是认真的,希望他能够认真听,并按照你说的去做。对孩

    子来说,当他们不想改正的时候,他们一定不会看着我们的眼睛。所以,当我们

    让他们看着我们的眼睛时,他们往往会躲避,或者干脆不听我们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慢下来,要求他们看着我们的眼睛,认真地和他们讲。

    当我们要求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时,一定应该注意以下三点!喜欢本书吗?

    更多免费书下载请***:YabookA,或搜索“雅书” :

    第一,平和的语气和语调。

    平和的语气和温柔的语调会让孩子感觉到安全,也更容易安静下来。同时,家长的声音要放低些,这样孩子更容易专注,从而为有效的交流开个好头。

    第二,表情一定要平和。

    不管孩子做了怎样的事情,都要尽量用平和的表情面对孩子,否则孩子会恐

    惧。

    第三,不要只在批评孩子时才让他们看着我们的眼睛。

    如果只是在孩子犯错误时才要求他们看着我们的眼睛,孩子就会躲避我们,因为他们会觉得只要让他们看着我们的眼睛就一定会被批评。所以,一定要让孩

    子了解,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是对彼此的尊重,是爸爸妈妈爱孩子、想认真地和

    孩子讲话才这样要求的。因此,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我们也可以让孩子看着我

    们的眼睛,告诉他:“孩子,你看着妈妈的眼睛,刚才妈妈看到你在帮助小弟弟,你真的很有爱心。”或“刚才宝宝帮助妈妈一起准备做饭的材料,真是妈妈的好帮

    手!”

    在我工作的苹果树幼儿园,当需要我和孩子们交流时,我都会温和地对他们

    说:“宝贝,看着老师的眼睛。”当孩子第一次和我谈话时,我就会柔和地告诉他

    们我们谈话的原则:第一,看着老师的眼睛;第二,老师问的问题要用语言来回

    答,不要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注意一定要用很轻的声音和孩子讲话)。我会向

    他们解释为什么要看着老师的眼睛——因为老师和小朋友说话的时候,会看着小

    朋友的眼睛,这样表示老师尊重他们;同样,小朋友也要看着老师的眼睛,这样

    表示小朋友也尊重老师。有些小朋友因为犯了错误,不想看我的眼睛时,我会先

    示范,我和他们说话时,不看着他们是不是不礼貌。让他们体验之后,他们就能

    理解眼睛不看老师也是不礼貌的。当孩子们听到我柔和的声音和解释,并看到我

    平和的表情时,他们就会放松下来,然后我就会告诉他们老师是希望帮助他们,等等。

    第二条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放松下来。因为当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

    时,他们就可以较快地放松下来,哪怕只是简单地说“对”或者“是的”“不是”等都

    能够帮助他们尽快放松下来,心平气和地和我交流,从而体会到我对他们的关

    爱,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改正。在家里,我和孩子们沟通也是一样,他们会看

    着我的眼睛,回答我的问题,这样的交流使得信息沟通更加顺畅,从而成为有效

    管教孩子的方法。

    因此,如果家长使用正确的方式让孩子看着你的眼睛和你交流时,孩子焦

    躁、害怕或者难过的情绪就会很快平复下来,逃避责任的抵触心理也会降低。孩

    子能够体会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交流的气氛会更加和谐。家长和孩子之间可

    以真诚地沟通,在这种氛围中,孩子内心积极的一面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就愿意主动努力成为一个更棒的自己。

    拒绝做狮吼型妈妈:如何变得更有耐心?

    有一天,我收到一位妈妈发给我的求助帖:

    自从有了小女儿,我的耐心却丢了,总是忍不住发很大的脾气,之后又会很

    自责。和老公也总会因为孩子起冲突,我也很烦恼。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在关键

    时刻阻止我发火,延长耐心呢?

    我深切地体会到她的无奈,我能理解她希望寻找一种可行的方法来让自己更

    有耐心,希望自己是一个温柔的妈妈和智慧的妻子,用爱和忍耐来处理冲突和矛

    盾,而不是大发脾气。实际上,她不是把耐心丢了,而是找不到自己了,是内心

    的力量感和价值感的缺乏导致她容易发脾气,而这样的情绪会让她更加没有力

    量。

    我相信这种妈妈一定不是少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同时又该如

    何面对和改善现状呢?

    要想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找出这个问题的形成原因。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

    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身份的改变不会带来知识和能力的自然增长,面对新的挑战,新妈

    妈常常难免内心焦虑。

    我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学习如何工作,但花时间学习如何做家长往往是从怀

    孕才开始,即使抓紧时间读了很多书,当孩子降生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绝

    对是独一无二的宝贝,没有一本书能够满足对他们的教养的需要。然而即使有这

    么一本书,让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也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并非易事。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操练,比如,怎么抱这个刚

    出生的软软的宝宝?怎么给宝宝喂奶?宝宝的小脸都哭紫了,怎么就是吃不到奶

    呢?可是宝宝听不懂我们说的任何话,吃个奶都像是一场“战争”……而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种无力感却很难自动消失,甚至会加重,因为旧的问题还没完全得到

    解决,随着孩子的成长,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而作为妈妈又生怕因为自己的失误

    影响了宝宝的成长,这样的无力感和焦虑感会让妈妈的内心不再平和,不自觉地

    就会以发脾气等方式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

    第二,心态的转变。

    怀孕期的妈妈都会期盼着宝宝的出生,而生过宝宝的妈妈都会半开玩笑地

    说:“等宝宝生出来,你就会希望你能够把他放回肚子里!”尽管怀孕不容易,生

    完宝宝后妈妈就会发现,怀孕时除了稍稍有些不便之外,我们的自由基本不受影

    响,可以继续上班,和朋友见面、逛街等,而且因为怀孕的缘故,走到哪里好像

    都会得到某种特殊的待遇,全家人也都会对我们关注有加。而宝宝出生之后,情

    况就不一样了。刚出生的宝宝需要我们全身心地照顾,为了有足够的奶水,我们

    还要注意饮食,即使有一点儿时间外出,还要想着自己是带着宝宝的“饭”出来的,一定要按时回去;如果没有其他人帮忙带宝宝,我们可能连休息的时间都没

    有,甚至在宝宝小的时候,我们连一觉睡到天亮的机会都失去了。诸如此类的变

    化,会让我们一下子失去了自己。

    记得在我的女儿四个月大的时候,朋友给我打电话。那天,阳光明媚,她问

    我在做什么,我笑着调侃说:“他们都出去了,我像一只‘困兽’一样待在家里,哪

    儿也去不成。”她说:“你等着,我和先生开车去接你,我们一起到公园去玩!”我

    对自己的形容词是“困兽”——孩子出生后,我们不得不面对所有的这些变化,调

    整心态,要面对的可能是失去了以前职场上的如鱼得水,还可能是失去了过去众

    星捧月般的生活,生活的重心一下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心态若没有调整

    好,就很难心平气和地处理新挑战带来的问题。

    第三,缺乏支持系统。

    孩子出生后,我们需要面对很多新问题和新的变化,没有一个支持系统,会

    令这个新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就如我上面举的例子,那天,看着窗外的明媚阳

    光,我内心有一种沮丧:先生出差,没有人帮我带孩子,我没有办法一个人带她

    出去玩。朋友打电话时,冲口而出的抱怨代表了我内心真实的感受。然而,当朋

    友驱车带着我和女儿来到植物园,我们一起坐在草坪上野餐,女儿被周围的一切

    吸引,发出愉悦的“哦,啊”声的时候,我的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实际上,这个朋友就是我支持系统的一部分。

    实际上,知识的积累和心态的转变,必然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且随着孩

    子的成长,妈妈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如果爸爸比较传统,认为管教

    孩子是妈妈的事情,那么遇到的挑战会更大;即使爸爸愿意多参与,也同样需要

    一个系统学习、经验积累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

    如何建立这样的支持系统呢?原则是:根据需要和目标来寻找和整合身边的

    各种资源,使各种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需要。

    下面,我给出四点建议:

    1.家庭中资源的整合。

    谁可以帮助我们一起带宝宝?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奶奶来帮助我带她,奶奶

    在如何照顾宝宝生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生活上如何照顾宝宝,我基本上都

    尊重她的意见,如果和书上不一样,我就会说:“您就是科学,按照您说的做

    吧!”这样在教育方面,我就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因为老人往往更注重孩子的生

    活层面。所以,利用家庭资源时,要有所侧重,有智慧地处理家庭的关系。

    2.给自己找导师。

    在教育孩子的经验方面,不能光靠读书,所以给自己找个导师是捷径,遇到

    问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帮助,可以少走弯路,也可以避免问题堆积。比如,女儿刚出生时,我有幸认识了美国婚姻家庭顾问雪莉女士,便每周和她约时间向

    她学习如何管教孩子。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就是,当她和我分享如何与孩子沟

    通的话题时,她那强调的语气和表情让我意识到,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对孩

    子来说,语气和表情更重要!除她之外,我在教育方面还有好几位非常专业的导

    师。在你的支持系统里,谁是你的导师?你可能会说,我身边没有这样的资源,实际上,在网络时代,资源就在你身边,你可以通过加入某些社交群体,获得非常专业的支持。

    3.利用机构性资源。

    通过优质的早教中心、亲子课堂、幼儿园等专业性机构,获得支持和帮助。

    而且,有些教育机构会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培训,这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能力,还是

    我们寻找导师的机会。

    4.家庭型朋友圈。

    有了宝宝之后,因为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很多家庭之间也变成了朋友,因为

    孩子的年龄相当、兴趣相投,可以一起外出郊游,参加各类的活动等,并且彼此

    交流教育心得和分享教育资源,共同成长。因此,可以寻找这样的家庭组,成为

    其中的一员。

    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可以减少我们的完美倾向,让我们变得更加坚

    强。当我们需要倾诉时,有人愿意聆听;当孩子需要结伴出去玩时,有志同道合

    的家庭一起出发,家长之间是好朋友,孩子之间是好伙伴;流泪的时候,有人在

    意;开心的时候,有人分享。

    因此,对于那位无奈的妈妈,我要建议的是,不要去阻止自己发火,而是让

    自己内心平和而安静,充满力量。这样慢慢会发现,我们发火的次数越来越少,育儿的过程也越快越快乐。

    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同时,我们的性格

    也被重新塑造,教养孩子的过程也成为家长自身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花时间评估一下自己的状态,哪方面是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哪方面是能够尽

    快得到改善的。所有的变化和成长都需要过程,放松下来,给自己成长和改变的

    时间,学习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增加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的生

    命就能够变得更加丰满。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根据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上一堂

    幸福而美好的“父母公开课”。第二部分

    父母公开课

    (Shu分享更多搜索'雅书)孩子“帮倒忙”,家长要有耐心

    家长提问:

    大人扫地,文文也忙着拿扫帚一通忙活,结果弄得地上更脏了。爷爷浇

    花,小家伙也凑上去帮忙,弄一地的水,自己的衣服也湿了。孩子越帮

    越“忙”,作为家长该如何处理呢?

    尹老师的建议

    看到大人做事情,孩子过来帮忙,首先,这种行为非常值得鼓励和称赞。请

    记住,“孩子的想法和我们不同,但感觉和我们一样”。当孩子来帮助并参与家务

    的时候,家长的鼓励和欣赏会让他们更愿意付出努力;相反,如果我们说“又来帮

    倒忙”“别捣乱”之类的话,孩子就会有挫败感,失去做事的积极性。所以,看到孩

    子拿着扫帚过来帮忙的时候,家长要高兴地说:“哦,你也想帮忙,对吗?真棒,欢迎你来做妈妈的小帮手!”

    接下来我们要耐心地教孩子如何做。扫地的时间可能因为要教孩子怎样做而

    变长,但是,这段美好的亲子时光将会非常有意义。可以让孩子先观察妈妈怎样

    拿扫帚、朝哪个方向扫,还可以给孩子划分一小片“工作区”,让孩子自己试着完

    成。接下来,还可以给孩子买一把适合她用的小扫帚,这样她就能和妈妈一起“工

    作”了。至于给花浇水的事情,爷爷用大水壶,孩子用小水壶:可以在矿泉水瓶上

    扎几个洞,自制一个小漏壶,让她使用。在浇花的时候还可以给她讲为什么需要

    给花浇水,如何正确地浇水,水分是如何从根部达到叶子的,等等。这样日积月

    累,孩子的价值感、自信心和自主性会越来越强。孩子也会更懂得感恩、关心和

    体谅家人。

    两岁至三岁的孩子可以做哪些简单的家务呢?比如:帮助铺床,把玩具和儿

    童读物从地上捡起来,饭前把餐巾纸放到桌上,帮助准备宠物饲料,把袜子套在

    手上掸灰尘,帮妈妈拿扫帚,帮家长把衣服挂上衣架,浇花,等等。

    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美好天性,作为家长要学会去呵护和培养他们,不要让孩子乐于帮助他人的美好品格在一句句“帮倒忙”“净捣乱”中被泯灭。做家务要给孩子钱吗?

    家长提问:

    女孩,六岁,有时跟她讲好帮着做家务会给她零花钱,她很乐意接受。

    请问,我这样鼓励她通过劳动赚钱是否太早?这样是否会误导她以后做任何

    事情都要求回报?

    尹老师的建议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培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

    要。帮助家人做事可以带来内心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因此鼓励并要求孩子参与家

    务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然而,玩耍又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通常不喜欢做事。这就是为什么让孩子做

    家务时他们会不高兴,有时甚至会生出反抗情绪。多数家长认同做家务的意义,可又不想面对孩子负面情绪的挑战,于是就采用给零花钱的方式。那做家务到底

    该不该给钱呢?

    首先,最好不要让孩子养成平常做家务就有钱可拿的习惯。

    让孩子在家里承担一些责任,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责任感和自律的精神,增强

    家庭归属感。因此,最好不要让孩子养成平常做家务就有钱可拿的习惯。如果孩

    子养成这种习惯,那他们会觉得做每件事都应该有利可图,如此一来,他们就失

    去了与家人分担责任的观念。

    其次,适当给予孩子奖励。

    如果孩子连续一周都能主动做家务,而且表现得很尽责,那么家长就可以给

    予他们奖励。每个小小的奖励都可以鼓励孩子,也可以提醒他们记得自己应该负

    责的事。

    最后,制订规则,有选择性地对孩子完成一些家务给予奖励。

    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以及金钱管理概念。如果孩子渴望多

    拥有一些零花钱,就可以借此机会赚钱。

    在我们家,我们将某些家务分为基本家务,如倒垃圾、扫地、刷碗、择菜、摆碗筷、收拾房间、整理床、擦家具、叠衣服等都属于这个分类,不会付钱。开

    始时,他们也会不高兴,会攀比,告诉我说,他们的朋友如果在家刷碗的话,家

    长会给钱。为了给孩子解释这个规则,我特意选择在就餐的时间开家庭会议,明

    确地告诉他们,家务是家里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是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

    都有责任要做的事情,让家里干净整洁是家里每个成员的责任,所以全家人都有

    责任保持家里的整洁。帮忙做家务,这就好比爸爸妈妈做饭给大家吃,大家都不

    用付钱一样,他们做家务也一样,爸爸妈妈也不会给他们钱,因为他们是这个家

    里的主人——这些是主人的责任。所以,我们家的小主人们现在已经养成了做家

    务不计报酬的习惯,愿意主动帮爸爸妈妈做事,刷碗等一类事情已经被他们包

    了。而且,当他们的朋友们问他们在家里做家务给不给钱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说:“给自己家里做事,付什么钱呀!”

    另外,我们会有一些选择性的家务,如果做的话,会得到报酬,并明码标

    价,比如彻底清洁洗手间、擦楼梯等。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有一些不定期的挣钱

    机会,如家里需要大扫除,想找小时工来帮忙时,就会提前问他们,并一起估算

    工作量。刚开始我们决定以比小时工略高的费用付给他们,作为对他们爱劳动的

    奖励,但是他们主动提出可以比小时工略低的费用付给他们,因为他们做就是为

    了给家里省钱!

    当然,让孩子乐于承担家务,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用

    爱与原则来陪伴孩子成长。

    帮孩子选择合适的玩具

    家长提问:

    儿子快上小学了,我想让他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因此就不再给他买玩具

    车之类的玩具了。但他的伙伴有很多玩具,他也想要。我该不该给他买玩

    具?什么样的玩具才适合他呢?

    尹老师的建议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要上小学了,要以学习为主,一切要为学习开路。在此提

    醒家长不必如此紧张。首先,就学习内容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内容不会对孩

    子构成太大负担,而真正造成孩子负担的是没能适应小学学习的特点,没有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当家长以孩子学习为理由,不给孩子买玩具或者不让他

    继续玩玩具的时候,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他的第一反应会是“都是因为要学

    习,我都不能玩玩具了”,这样会在无形当中让孩子把学习当作敌人来看待,在心

    理上出现潜在的抵触情绪。

    实际上,很多寓教于乐的玩具是孩子学习的好伙伴,所以让孩子将精力放在

    学习上,跟给他买玩具并不矛盾,而且恰当的选择还会有助于孩子学习能力的提

    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第一,了解孩子,清楚孩子需要提升的方向,设定发展目标。

    对该入学的小朋友来说,心理状态、个人能力和知识的储备必不可少,这三

    方面准备充分,孩子可以更加自信,家长也会更放心。因此,家长要做的第一步

    是观察和评价孩子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如果自己没有把握,可以请老师帮

    助,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为孩子选择有助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玩具。

    玩具车一类的模型玩具,进一步操作的空间比较小,而很多优秀的儿童玩具

    都为孩子提供了进一步操作的空间,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重组和改造,并

    不断创新。家长可以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玩具:一类是用来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耐心、专注力,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玩具和图书,例如,给孩子买适龄的主

    题拼图、拼玩识字、迷宫书、立体书、绘本等。这些玩具和图书不仅能够扩展他

    们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另一类玩具是手工操作类玩具,如乐高和乐博士,这些拼插类玩具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手眼脑的协调

    力,促进精准动作的发展,为他们上学写字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

    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性,而且能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

    我让儿子用他的构建材料建构一个太阳系。他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太阳系的构

    成,然后要知道行星的位置和大小。我会和他一起研究各个行星表面的温度、特

    点、颜色,有没有卫星。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所有知识点,而且记得非常好。

    有时我喜欢说“用手记得更牢固”,因为通过动手操作,这些知识都变“活”了,这

    是一种身体的记忆,知识就变得很容易记住。

    孩子玩的时候,家长适当参与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恰当的引导可以在提升孩

    子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

    达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要鼓

    励孩子,帮助其提高抗挫折能力。我相信,适合的玩具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

    习,还会让他们对学习更有兴趣,让他们对要学习的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同时也

    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学会正确地表扬孩子

    家长提问:

    我平时在家对女儿的鼓励很多,经常表扬她,偶尔有一两次没有表扬

    她,她就会很不高兴。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说才能既不让她失去信心,又不

    让她盲目乐观,养成虚荣的习惯。

    尹老师的建议

    《教养大震撼:关于小孩,你知道的大多都是错的!》一书是2009年《纽约

    时报》排名第一的畅销书,书的第一章“都是表扬惹的祸”结合美国十几年来的新

    发现,通过实例和研究成果证明,过多的表扬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尤

    其是没有行为根据、不具体涉及某一行动而只泛泛地夸奖孩子本身如何聪明、美

    丽、善良等一类的表扬会对孩子产生负面作用。

    当然,这些新的发现并不是说不要表扬孩子,而是需要表扬得法。那么,家

    长应该如何做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表扬为什么会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表扬或奖励会减弱孩子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孩子主动去做一件事情的

    时候,他的初衷可能会变成得到家长的表扬或奖励,因此慢慢地会变得被动。

    而一旦失去了这些外在的动力,需要自己思考未来的时候,孩子会不知该何去何从。实际上,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一个孩子从小成绩好,表现好,一直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自然而然地,这些表扬成了他追逐的目标和行为的

    动力。到了要独立找工作,寻找生活目标和方向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

    什么。

    其次,对小孩自身特征的表扬,如聪明、漂亮等,会使孩子忽视努力的重要

    性,因而回避挑战。

    如果我们过多地表扬孩子聪明、漂亮,孩子就会认为聪明是最重要的,而努

    力不重要,于是,有些孩子遇到困难,就会认为自己不能克服,轻易放弃努力。

    另外一些孩子则是因为被过多地夸奖,让他们觉得自己非常聪明,而背上了

    思想包袱。遇到挑战时,他们会非常紧张,为了保持自己聪明的形象,而选择放

    弃。因为这些孩子通常会认为:如果我努力了,还做不到,别人就一定会认为我

    不聪明。于是,他们干脆就放弃努力,宁愿被别人说:“看,这个人其实很聪明,只是不努力,要是努力,一定能够做好的。”

    第二,不要这样表扬孩子

    首先,避免过度关注和表扬孩子无法通过努力而改变的自身特征,如聪明、漂亮、身高等,要让孩子意识到,先天条件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因素。

    其次,避免虚伪的表扬。

    孩子们很聪明,很容易就看出大人表扬中的言不由衷。当孩子没有做好,而

    大人还是去表扬,以为这样可以鼓励他,增强他的自尊心,殊不知这样做会使表

    扬变得廉价。这样的表扬很难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伤害孩

    子的自尊心。

    最后,避免将表扬作为控制孩子行为的手段。

    有些时候,大人表扬孩子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孩子正在玩一个玩

    具,为了能够让孩子将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有些家长会使用暗示性的语言,如“宝宝特别有爱心,肯定会分享的”,结果孩子就分享了他的玩具。其实,这不

    是因为他愿意分享,而是因为他想得到表扬。慢慢地,可能就会导致孩子做事缺

    乏主动性。

    第三,表扬孩子的正确方法

    1.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具体而真诚,避免只使用抽象的词汇。(Shu分享更多

    搜索'雅书)

    比如,孩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时,妈妈不要简单地说:“宝宝真棒!”而是

    说:“宝宝和阿姨打招呼,真有礼貌!宝宝真棒!”这样既能够让孩子明白什么是

    有礼貌的行为,而且妈妈描述性的语言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

    此外,要注意真诚,孩子做得不好的方面一定不要去表扬。比如,孩子的涂鸦乱

    糟糟的,妈妈一定不要夸孩子画得真漂亮,而是要问问孩子画的是什么,请宝宝

    给你讲他画的故事,表扬他的想象力,或者注意一下孩子画的线条、使用的颜色

    等,否则就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2.表扬孩子所做出的努力,关注孩子能够控制和改善的。

    表扬孩子聪明、漂亮、帅气并没有错,我们也没有办法阻止周围的人来这样

    夸奖他们,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努力更重要,要让孩子慢慢地明白“成功是1%的天才+99%的努力”这个道理。

    表扬孩子的努力,让他知道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在幼儿园,我常常遇到这样

    的孩子,如果他们没有别人跑得快、没有别人画得好、没有别人有创意,他们就

    会沮丧,就想放弃。这时,老师就会告诉他们:“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引导他们

    去尽力做到最好。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努力比结果更重要。

    3.发现孩子的成长,让你的称赞指向未来。

    作为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成长。有一天,我的儿子典典在找一本书,他

    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我发现你今天很有耐心,而且很认真地在找书。”听

    到我这样说,还在认真寻找书的典典笑了,说:“要是以前,我找不到早就大哭

    了,对吧?”他非常高兴我看到他的成长。于是我们就一起讨论耐心、认真、安静

    思考的重要性。我也知道,我今天的表扬已经在他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向上成长的

    种子。孩子小,他们要一天天地长大。发现他们的成长,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会让

    他们更加自信、成长得更快更好。

    学习恰当、科学地表扬孩子是一个过程,需要家长不断地操练和学习,只有

    正确的方式才能够实现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不要让我们没有智慧的爱削弱孩

    子,也不要让我们没有智慧的爱变成阻碍孩子成长的障碍。

    如何面对“小霸王”?

    家长提问:

    我儿子今年四岁了,我和孩子爸爸工作忙,一直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不

    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变得特别霸道。在小区里玩跷跷板,他坐一头儿,却不让别人坐另一头儿;玩滑梯也是,他挡在滑梯上,不让别的小朋友玩。

    什么事都必须他说了算,他太让我头疼了。

    尹老师的建议

    从表面上看这个男孩很强势,又特别霸道,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外强中

    干”的“假霸王”,是个内心渴望得到爱和关注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呢?

    首先,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没时间陪伴孩子,这样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安全感

    和价值感受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有时会选择用这样的行为来引起大人们的关

    注。

    其次,老人在带孙辈时一般会没有原则,而家长没时间陪伴孩子,会加重老

    人对孩子溺爱的可能,老人内心会更加心疼孩子,他们的理论是:爸爸妈妈那么

    忙,没时间带孩子,所以应该尽量顺着孩子,避免孩子哭,否则爸爸妈妈也没有

    办法安心工作。所以他们在带孩子时,一般会不太坚持原则,这就容易导致孩子

    在行为方面没有界限,往往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小区玩耍时的行为使他无法和小朋友建立积极

    友好的关系,无法和小朋友一起共享快乐,这样他的内心会更加孤独、无助。他

    不知道如何去尊重别人,而他的这种做法一定会遭到批评,这样会让他内心的价

    值感和力量更弱。因此,他就用表面的强势来对抗自己内心的无力感。

    所以,作为家长,应该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原因,用爱和接纳来帮助他,可以

    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帮助他提升安全感和价值感,有智慧地爱他,增强他内心

    的力量,同时引导他去学习享受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的乐趣,教导他合宜的行为规

    范,并注意培养他的同理心,提升他的情商,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第一,在管教他的行为问题之前,先让他体验到家长的爱和接纳。

    尽量挤出时间陪孩子,与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否则,如果家长的角色就

    是管教他,很可能会更深地伤害他,让他更加没有信心和安全感,也容易使孩子

    形成负面的自我形象,将来更叛逆。

    第二,增加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培养乐群意识。

    引导他用正确的方式和小朋友一起玩,增强他与小朋友交往的积极体验。先

    从一两个社区的小伙伴开始,慢慢扩大他的交往范围,让他学会礼貌待人,并体

    验合作的快乐;同时,在玩的时候,让他明白公共设施是大家的,大家都有权利

    玩,教导他使用公共设施的规则并努力遵守等。

    第三,通过故事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他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

    讲故事和读书是引导孩子非常有效的方法,避免了说教和批评,让孩子更容

    易敞开心扉来学习和接受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而角色扮演可以让孩

    子有机会尝试和体验各种角色的内心感受,学习如何去尊重别人,学习正确表达

    自己想法的方式等,从而提升他的同理心和情商,并且能够在遇到问题时采用正

    确的方式来处理。在讲故事和角色扮演过程中,还可以加入现实发生的一些事

    情,和他一起探讨哪些行为是合宜的,哪些是不合宜的,应该如何改善等。

    第四,通过家庭会议与老人共同探讨如何来帮助孩子,确定目标和方法,不要彼此抱怨,一起积极面对。

    第五,改变是一个过程,一定要有耐心。

    孩子的改变和成长不会一夜之间完成,需要家长耐心的等候和支持,要注意

    到孩子每个微小的成长,鼓励他,从而增强他不断进步的信心。

    积极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教养成功的关键,需要耐心和无条件的接纳,既要花

    时间,也要等候孩子的成长,从而避免仅仅是行为上有了改善,却造成对孩子心

    理上的伤害,要帮助孩子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如何引导爱撒谎的孩子?

    家长提问:

    我女儿现在五岁多了,最近我发现她常常撒谎,比如有一次我看见她打

    碎了一个杯子,她以为我没有看见,告诉我是家里的小猫碰掉的;从课外兴趣班回来,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反而说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我不知道她

    为什么要选择说谎。

    尹老师的建议

    孩子说谎有多种原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幼儿常见的因为幻想与现实不

    分而出现的“撒谎”将会越来越少,更多的则是孩子的一种故意行为,其目的往往

    因为害怕被批评或承担后果、逃避责任、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等。首先家长应

    该做好榜样,不对孩子撒谎。但是孩子的行为不仅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

    境也非常重要。孩子非常善于模仿和观察,有一首歌是教育小朋友要诚实的,其

    中就有小花猫打碎了花瓶,因为害怕被批评,因此就撒谎了,而这个情节也会被

    孩子模仿。因此,家长要观察自己的孩子,对喜欢模仿负面情感的孩子,他平时

    看的书和接触的电视和音像制品,家长要进行仔细甄别,加强对孩子的正确引

    导。对五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养成诚实的品格:

    第一,养成建立品格从内在的价值观开始。

    孩子都知道撒谎是不对的,但是撒谎却给他们带来当下的好处,比如妈妈问

    写完作业了没有,他撒谎说写完了,就可以继续玩,至于撒谎这件事情带来的后

    期影响,都是将来的事情,他们专注的是当下的感受。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认

    识到诚实的重要性,让孩子去体会、理解什么是良好的品格,建立其内在的价值

    体系,让孩子自己愿意努力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第三,接纳和耐心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养成孩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是一个过程,就像将一粒种子种到土壤里,要给

    种子浇水、施肥并耐心等候种子发芽,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用接纳的态度来对

    待,越是在孩子出现较多频率的谎言的时候,越是要更加有耐心,一定不要打骂

    孩子,否则害怕被惩罚可能导致孩子更倾向于撒谎,或因为害怕而掩盖事实。值

    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接纳是接纳孩子的不成熟,而不是孩子撒谎这件事,错

    的事一定要改正,并要为错误道歉并承担后果。

    第三,帮助孩子处理并解决遇到的困难,设定家规和鼓励机制来帮助孩子

    养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孩子都出现过因贪玩或不想写作业就撒谎说没作业或作业写完了的情

    况,因此设定家规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家里对于他的行为的期待和要求,当他遇到

    困难时家长愿意帮助他来解决,如作业不会做可以请家长帮忙讲解,或者在孩子

    没有养成好习惯之前,家长要定时检查作业。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积极地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和孩子

    一起去面对,成为他们的帮助者和守护者。爱里没有惧怕,爱可以让孩子向我们

    敞开心扉。

    为什么孩子会有不良行为?家长提问:

    我家宝宝有时候脾气很暴躁,并且经常做错事。虽然我们也经常纠正他

    的错误,但是他的种种不良行为却层出不穷。不知道孩子天性如此,还是我

    们的教养方式有问题?

    尹老师的建议

    和家长在一起时,常常听到很多有关孩子不良行为的故事,这通常会令家长

    感到头疼,那么为什么孩子们会有不良行为呢?实际上,当我们认真观察的时

    候,就会意识到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都有其目的。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背后的原

    因,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习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达到自己的目

    的,从而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如果认真观察有不良行为的孩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往往是沮丧的,他们

    并不快乐,使用不良行为是他们引起别人注意的手段;而且还会发现,他们内心

    深处不相信通过积极或者恰当的方式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有个孩子想吃糖,他就开始哭闹,因为他认为如果不哭闹,家长是不

    会同意给他糖吃的。于是,哭闹就成了他要糖的一种方法,在他希望达到这个目

    的的整个过程中,他会表现得很不开心,直到他得到了那块糖之后,才会有短暂

    的平静。而当他有下一个目标时,同样可能会选择用其他形式的不良行为来实现

    自己的愿望。作为家长,要注意孩子不良行为的结果,而不要只注意不良行为本

    身,因为不良行为的结果才会显露其行为的动机。

    尽管引发儿童不良行为的目的可能各式各样,然而依然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杜瑞克斯曾经将儿童的不良行为分为四大类,他称这些行为

    是“有目的的行为”,即这些不良行为可以让孩子实现他们希望达到的某些目的,这些目的包括:1.引起注意;2.追求权威;3.报复;4.表现能力不足。

    各种情况的具体特征和应对策略如下:

    第一,引起注意(Shu分享更多搜索'雅书)

    能够得到家长的注意是孩子的普遍需要,有时他们宁愿被处罚,也不愿意被

    忽视,因为家长的注意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家长的爱。

    对于想要帮助寻求得到注意的孩子,首先,要教导他们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引

    起注意的正确方式;其次,要改变过去的回应方式,因为有些消极的行为是由于

    被家长的不良回应方式所强化而导致的习惯反应;第三,用新的回应方式来回应

    他们,当他们改变了不良行为之后才能给予他们希望得到的关注;第四,教导之

    后,要花时间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积极的行为方式;最后,在他们还未期待得到

    关注的时候,先去关注他们,为他们的“情感油箱”加满油。

    比如,一些孩子非常不喜欢家长陪朋友说话,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就会不断

    地过来打扰,或者是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或是发脾气,等等。这时候家长可以

    尝试用下面的步骤来帮助孩子改善。

    首先,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没有礼貌的,然后告诉孩子,他可以走到家长

    身边,轻轻拍拍家长,家长自然会回应他的需要。同时,家长自己也应该注意在和朋友说话时,一定不要完全忽视孩子,要在他还没有提出需要的时候,及时关

    注,将孩子的“需要获得”转化成家长的“主动给予”,从而避免出现不良行为。

    第二,追求权威

    实际上,这就是亲子之间的权力之争,这样的权力之争往往没有赢家,在这

    种情况下,家长即使赢了,也是暂时的,而且往往会影响亲子关系。

    在面对寻求权威的孩子时,家长首先不要发怒,同时避免让自己陷入到权力

    之争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需要,耐心地去倾听他的想法。家长使用

    权威来控制孩子会导致他认为权力很有价值,并增强他对争取权威的渴望。

    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最应避免的话语就是“听我的!”“我说不行就是不

    行!”等等。

    第三,报复

    “以报复为目的的孩子相信自己是不可爱的,他们相信自己是受害者,也只有

    借着伤害别人,才能让自己显得重要。他们靠残忍和被人讨厌来寻求一个地

    位。”“孩子报复性的行为附生于沮丧和气馁,并不一定是因为家长所做的什么才

    引起的。”(引自唐·丁克迈耶,《家长自我训练手册》)

    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家长的爱、接纳、忍耐非常重要,增强他们的自我价

    值感和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是改变行为的关键。另外,要在轻松的

    时间里,用言语和行动来传递对孩子的爱,增强其安全感。

    第四,表现能力不足

    这种孩子有时候会放弃努力,也不希望别人期望他们做任何事,他们有时是

    全部放弃,有时是选择性地放弃那些他们认为自己无法成功的事情。对于这样的

    孩子,家长要减少批评,同时注意不要过于盯着结果,而是要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他只要努力就够了,发现孩子每个微小的进步。家长最需要学习的功课是等

    候。

    “所有不良的行为——甚至是用不适当的小手段获取注意——都是由于沮丧、挫折和气馁,孩子缺少勇气去用生动而具有建设性的态度来面对。”(引自唐·丁

    克迈耶,《家长自我训练手册》)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沮丧、受挫和气馁的

    状态,明白他们要达到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改变行为,我们一定要先去改变自

    己,多花时间来和孩子建立积极的关系,慢下脚步。有时我们越是希望问题可以

    快速得以解决,问题反倒会越是无法解决。当我们增加了快乐的亲子时光,跟孩

    子建立了积极的亲子关系之后,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就能增加,他们沮丧、受挫和

    气馁的状态就能得到缓解,他们就能够积蓄能量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方式来实现

    自己的目的,不良行为就能得到改善。

    如何让孩子别把哭闹当法宝?

    家长提问:女儿从小到大就特别喜欢哭闹,只要她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通

    过哭闹的方式来跟我们进行抗争。面对她的哭闹,我经常失去哄她的耐心,有时候就任由她哭个够。看着她伤心的样子,作为家长心里也不舒服,但是

    如果一味顺从她,又怕她认为哭闹可以解决一切,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呢?

    尹老师的建议

    “哭闹不管用!”这句话肯定很多家长都说过,因为当孩子对着家长哭闹的时

    候,通常家长会用这样一句话来制止孩子的哭闹。可是,哭闹到底管不管用呢?

    尽管经常告诉孩子哭闹不管用,但是孩子却还总是哭闹,原因何在?是孩子太固

    执,还是家长不够坚持原则?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解决孩子经常哭闹的问题?

    孩子哭闹是让家长最难受和无奈的事情,如果处理得不恰当,家长就会和孩

    子一样抓狂。老人们可能会选择避免冲突,一哭就“投降”;爸爸妈妈可能会让孩

    子哭一阵子再“投降”。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我见过有的孩子哭的频率很高,一

    会儿因为这件事情哭,一会儿又因为那件事哭,家长不停妥协,孩子反而更加难

    以得到满足。

    其实这是一个行为和结果相互牵制的问题。哭闹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呢?让孩子知道哭闹的明确结果,他就能学会选择,选择是否用这种方式来表达

    需求。因此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教导基本原则,即“哭闹不能得到东西”的原则。

    让孩子明白,如果一个东西本身就是不能得到,哭闹并不能帮他得到。如果

    一个东西本身可以得到,如果无缘无故哭闹了,也一样得不到。

    如何让孩子明白这个原则呢?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这个原则的制订是因为

    爱。我在家里和幼儿园都执行这条原则。例如,我会和孩子进行如下的交流:

    妈妈:哭闹的时候,你觉得开心吗?

    宝宝:不开心!

    妈妈:你希望自己不开心吗?

    宝宝:不希望。

    妈妈:妈妈希望你是个开心的宝宝。你哭闹的时候,妈妈可心疼了。那你想

    想,如果你哭闹的时候,妈妈把东西给你了,妈妈是不是在奖励你哭闹呀?是不

    是在奖励你不开心呀?你认为妈妈这样做是不是爱你呢?

    然后,跟孩子解释规则,告诉他不管有什么需要,都可以跟家长用柔和的语

    调倾诉。让孩子能够从心里认同这样的原则是为了让他更快乐,特别是有其他小

    朋友用哭闹的方式在要东西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来评论一下这种方式是否正

    确,应该怎么做。第二,训练孩子遵守规则。

    有些家长会问我,要训练多久?我的答案是:一般家长坚持两次,孩子就可

    以有明显的改变。孩子们都很聪明,他们是实用主义者,当他们知道了规则,而

    且知道你会真的执行之后,他们就会尽量按照规则去做,因此,对遵守规则的能

    力训练很重要。否则,他们就会“钻空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孩子在家里,对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手段”,在爷爷奶奶面前一个样,在妈妈面前一个样,在

    爸爸那里又是另一种规则。所以,家长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带领孩子遵守规则。

    第三,坚持原则,严格执行。

    孩子是讲原则的人,有时我们会小看他们的原则性。记得女儿还不到四岁

    时,有一次,她的好朋友的妈妈请她去家里玩,女儿非常想去,问我:“妈妈,奇

    奇妈妈邀请我去她家玩,可以吗?”估计她认为我肯定不会同意,我还没说话,她

    就一下子大哭起来,过了一会儿,她跑过去跟阿姨说:“阿姨,今天我不去了,换

    一天再去吧!”阿姨有些诧异,因为她没有听到我说不行,就问她:“为什么?”女

    儿说:“因为我哭了,阿姨,再见!”她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我下次再去!”那次的经历,让我知道,有时孩子不讲原则是因为家长不去坚持,才让孩子失去了方向。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学习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得到自己

    想得到的结果。这是一个过程,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让孩子停止用眼

    泪和负面情绪来满足自己需要,快乐地成长!

    孩子一定要去幼儿园吗?

    家长提问:

    我的孩子快三岁了,眼看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但是我很犹豫是否要送

    他去幼儿园,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基本也是玩,而我身边有的妈妈选择在家里

    自己带孩子。我很犹豫,孩子是否一定要去幼儿园?

    尹老师的建议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途径。让孩子去幼儿园的目的是帮助

    孩子全面成长,幼儿园的环境为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孩子

    社交认知、情绪管理和自理能力的发展。

    孩子在家里和妈妈或其他成人玩,与他们在幼儿园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是不

    一样的。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和同龄孩子玩的机会较少,在与成人

    交往为主的环境中,孩子获得的是呵护型的互动,很少面对真正的挑战。但是在

    幼儿园就不同了,与同龄孩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有机会面对现实的挫折与挑

    战。现实的情景还可以提升孩子的同理心、情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别人

    拿了我的东西怎么办?”“我想玩那个玩具,可是别的小朋友不给我,怎么办?”“有个玩具我特别喜欢,家里没有,我可不可以悄悄地拿回家?”孩子通过亲

    身的体验来学习先后有序、分享、帮助别人、守信、探索、勇于尝试、探索、接

    受挑战等,并且学习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学习与人合作。

    此外,幼儿园的很多教育教学活动也可以促进幼儿的大脑发展。

    每个教育机构都会有一套完整的保教体系和幼儿一日生活的安排,优秀的教

    育体系可以促进孩子体能、社交、情感、智力、道德品格的全面发展。此外,优

    质的幼儿园还会非常重视家园互动,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帮助家长更好地教养

    孩子。幼儿园是个大家庭,家长通过幼儿园还可以认识很多同龄孩子的家长,也

    多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孩子也能够有更多的伙伴,所以,孩子上幼儿园对其

    身心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

    如果家长想选择在家教育,应仔细考虑孩子全面发展的问题,做好规划,特

    别是社交和情感的发展。建议可以与其他选择在家教育的家庭联合起来,让孩子

    有一个自己的社交群体,从而为孩子营造一个更丰富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当然,很多家长对送孩子去幼儿园心存顾虑,有很多担心,怕孩子不能适应

    幼儿园的生活,学不到东西,幼儿园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等等。因此,孩子

    入园前家长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在孩子入园前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考察,为孩子找到一所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的幼儿园。

    你理解自己的孩子吗?

    家长提问:

    有一天,哥哥和弟弟一起玩,我在和朋友聊天,忽然,弟弟非常生气地

    跑过来告状:“妈妈,哥哥不给我看他的书!”看着他气呼呼的样子,我不知

    道怎么解决他的难题,因为这种兄弟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在我家。我该怎么

    办?

    尹老师的建议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对弟弟来说,他需要妈妈知道发生了什么,和妈妈告

    个状,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并不是要妈妈介入来解决他们的冲突,妈妈不需要给

    他建议,他只是需要妈妈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他自己有很多的办法来处理这

    件事情。

    有些时候,我们大人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因为我们不懂孩子的心,不懂

    他们内心渴望被理解的需要。就拿开篇这兄弟俩之间的事件为例,妈妈如果是用

    解决问题的方式回应说:“哥哥不给你看他的书,你就去玩别的,为什么非要看他

    的书呢?去玩那个小汽车吧!”听起来这个建议很不错,而且很具体,但是孩子的

    反应通常会是“我不想玩那个汽车,我就是想看他的书……”而且可能会哭闹起

    来。因为他开始哭闹,妈妈为了解决问题就会去找哥哥,强制他把书给弟弟看,这样弟弟高兴了,而哥哥可能又不开心了;或者妈妈认为弟弟无理取闹,会批评

    他,事情只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可以吗?”“妈妈,我想吃糖,可以吗?”“妈妈,我想

    吃冰激凌,可以吗?”孩子的这种要求,各位家长肯定听到过很多次,一般情况

    下,大家是怎么回答的呢?在回答孩子的问题之前,家长是否理解自己孩子的真

    正需要?

    对三至六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家长理解的事情往往都是在我们看来非常

    小的事情,而这些我们眼中的小事,却是他们心里的大事。孩子的想法和我们不

    同,但他们的感觉和我们一样,所以我们的理解能够给他们做出合宜决定的力

    量,有时不仅是对错,而是按照当时的情况做出恰当的决定。

    为什么理解这么重要?如何才能理解孩子?

    理解能够让孩子安静下来,让孩子用安静的心去聆听家长或理解家长提出的

    建议,也让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理解是双赢策略。有时,我们大人会小看

    了孩子的理性,实际上,如果他们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自然会非常愿意来配

    合。因此,想要理解孩子,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进行:

    第一,学会倾听,先去明白孩子的心,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我们明白了他

    们的想法。

    与孩子沟通时,我们常犯的错误是:我们听孩子讲话不是为了理解他们的想

    法,而是为了回应或反击,或者只是实现我们的目的,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

    做。因此,听孩子讲话时,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可以通过复述的方式来确认自

    己听到了孩子的想法,这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第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

    很多时候,对我们成人来说很小的一件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大事。例如,孩

    子们排队走路,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站到第一位是件大事。如果被别人抢了

    先,他就会非常沮丧,这时如果你告诉他这是件小事,别在意,没关系,他们可

    能会因此闹情绪。

    第三,认同孩子的感受。

    比如,认同他因为失去一枚小小的贴纸的难过,认同他没有排第一时的失

    落,等等。

    第四,理解不是解决问题。

    当孩子与我们谈话时,我们常常是以问题解决者或批评者的身份出现,认为

    他们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帮助,需要我们的经验和智慧,却忽视了这样做带给他们

    的消极感受。我们的建议而非理解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质疑,他们有

    时会通过和我们的建议对抗来展示他们的力量,这会导致事情最后变成了如何和

    家长抗争。所以,理解孩子,给他们空间自己做决定,家长只需要分享自己的想

    法,引导他们有正确的思考,支持他们做出恰当的决定,让他们不断地从成就感

    中获得自信,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从而慢慢地成熟起来。

    总之,当你能够理解孩子的时候,你就有了一把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你会

    成为他的朋友,他也能够体会到你的关注和爱,他的心愿意和你贴近。所以,当

    孩子来到你身边时,不要急着去解决问题,或急于提供帮助,而是慢下来,倾听

    他的想法,理解他的处境。你的理解会给他带来力量,会让他平静下来,去思考,做出正确的决定,变得更加独立。理解是对孩子最好的陪伴。

    打算生“二孩”,如何安抚老大?

    家长提问:

    我家老大两岁了,男孩,我们准备计划要“二孩”,可是我比较担心一个

    问题:有了老二之后,注意力和精力肯定较多放在小婴儿身上,老大肯定会

    情绪失落。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分配精力和对孩子的爱?有时候我甚至

    觉得有了老二会很对不起老大。

    尹老师的建议

    老二刚刚出生时,对年龄还小的老大来说,肯定要经历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

    程。对家长来说,也需要学习通过恰当的方法来调试家庭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

    挑战,形成新秩序、新认同,这也十分考验家长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

    观念和引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们都是“双独”家庭,可以生第二个孩子,可是一直纠结

    于同样的问题,总是和六岁的女儿商量要老二的事情。他们常当着老大的面讨论

    自己的担心,结果老大就非常明确地告诉他们不能要老二。

    显然,在孩子面前讨论自己的担心并不可行。合适的方式是给宝宝提供一个

    真实的场景。

    一次,老大去朋友家,朋友家有两个孩子,姐姐是老大的好朋友,弟弟两岁

    多。他们一起玩的时候,弟弟虽然有时有些捣乱,但总是无条件支持姐姐,让她

    有些羡慕。姐姐还跟她说:“有个弟弟可好了,我们可以一起玩,妈妈爸爸爱我们

    两个,弟弟是我的好朋友,弟弟听我的话,我还教他学说话……当然,有时他也

    挺烦人的,不过有个弟弟挺好的。”后来,我这个朋友家老大也有了个小妹妹。现

    在妹妹五岁了,姐妹俩的关系非常亲密,爸爸妈妈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没有减少。

    “想想将来有了老二,就觉得对不起老大。”家长的这种顾虑,应该是考虑

    要“二孩”家庭经常纠结的问题。实际上,之所以有这种纠结,最大的问题还是出

    在家长的观念上。有些家庭过于关注老大的情绪,总想着老二来了,老大需要

    被“安抚”,却没有更多时间来形成积极的关系,家长的心神被亏欠老大的心思占

    据。而有些家庭又过于关注老大要让着老二,总让老大谦让,忽视老大的需要。

    因此,这两种情况阻碍新的平衡关系的建立,造成两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更多

    关注,因而排斥对方,所以就出现“争”的问题,于是大家听到很多关于孩子之间

    不和睦、争宠等问题。

    有效的方法很多,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

    第一,尽可能采用实景教育的方法。

    多数情况下,老大不欢迎弟弟或妹妹都是受外界消极信息的影响,或者家长无意中流露出来的如果有老二,那么花在老大身上的时间会减少,或者不断提醒

    老大如果有老二他的东西需要和弟弟妹妹分享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想让老大

    心态放松,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够让他身临其境体验多子女家庭的快乐。

    第二,注意家里物权的归属问题。

    孩子不喜欢分享,基本上是因为觉得分享之后自己就失去了对物品的控制

    权。因此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让他明白,分享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欢乐。慢慢

    地,孩子共同拥有的感受就会越来越强。尽管偶尔也会争论到底应该归谁所有,但是那只是暂时的,一般他们自己能够很快解决。自己、家和家人的概念就在对

    物权的归属性的小冲突中内化,使孩子们的关系更加密切。

    第三,陪伴有方,注意家庭氛围对孩子们的影响。

    在没有老二之前,很多家长都会忧心忡忡地说:“一个还带不了呢,怎么带两

    个?”真实的情况是,老大其实可以做你的小帮手。开始时尽量强调大家在一起,让老大体验大家在一起的快乐。在大家一起玩的时候,不要总是批评和指正老

    大,而是通过示范让他学会如何和小宝宝玩,多鼓励和表扬他的正确行为。正向

    强化的效果会比批评更有效。

    纷争不可避免,误解也会发生,学习恰当地利用这些挑战,让孩子学习分享

    和彼此接纳。每一件小事的化解,都能让孩子之间的关系更近一层,不恰当的处

    理,就会使他们的关系变得疏远。

    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彼此关爱。在他们一起骑车、玩耍、旅行、读书、看动漫、下围棋、弹琴、唱歌的过程中,他们的友谊将在这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建

    立起来。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成为旁观者,成为守望者,也成为他们效仿的榜

    样。用爱和接纳对待家人,这样孩子就会学习家长,彼此接纳,成为彼此最好的

    朋友和伙伴。爱不是一杯水,越分越少;爱是阳光,可以共享。

    亲爱的家长,现在你还犹豫生不生“二孩”吗?

    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

    家长提问:

    我儿子今年三岁了,小小的年纪却表现得很叛逆,不管我们跟他说什么

    事情,他都很少按照大人的想法来,真的很不听话。到底是我们不懂如何做

    家长,还是他就是这种不听话的孩子呢?

    尹老师的建议

    每个家长都希望培养出既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但在孩子小的时候,让家长

    头疼的通常不是孩子有没有主见的问题,而是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听话。那孩子为

    什么不听你的话呢?是孩子不懂事、不乖吗?还是另有原因?在这里,我重点谈

    三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因素及解决的策略。第一,没听懂你说的话。

    小孩子的理解力有限,他们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会和成人不同。有这样一个故

    事。

    三岁的儿子想到外面,他问道:“爸爸,我可以出去玩吗?”“可以,但不可以

    到街角去,知道了吗?”“知道了!”儿子大声地回应道。孩子想的就是出去玩,其

    他的事根本就没有想。爸爸继续在屋子里干活儿,偶尔往院子里看看。忽然,他

    发现儿子没听他的话,跑到街角去玩了。他很生气,立刻把儿子叫了进来,大声

    地训斥道:“爸爸告诉你不可以到街角去玩,你忘记了吗?不能再去街角玩了,那

    里很危险,记住了吗?否则,上午就不能出去玩了。”儿子答应了,又出去玩了。

    过了不久,爸爸看到儿子又到了街角。他非常生气,把儿子叫进来,生气地说

    道:“爸爸不让你到街角玩,你又去了,上午别出去玩了!”

    儿子哭了,忽然,他问爸爸:“爸爸,什么是街角呀?”——爸爸顿时愣住

    了……

    各位家长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我们让孩子将房间收拾干净,但他们不清

    楚成人对干净整洁的标准;我们让孩子注意安全,但他们对安全的概念和成人又

    不一样。所以,当我们要孩子听我们的话,首先要让他们明白我们的要求是什

    么,标准是什么。故事里的爸爸,他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了解他能够玩的区域是哪

    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孩子做事时,要注意跟孩子表述清楚具体的要

    求,确定孩子明白我们要他们做什么。

    第二,仅仅是“我听见了”。

    听到指令,按照指令来执行,这是大脑功能一个完整的体现。很多时候,由

    于大脑功能发展尚未成熟,当家长跟孩子提出要求时,孩子只是听到了,但因为

    他们正忙于其他的事情。指令并没有达到大脑的执行功能区。在幼儿园,我们曾

    经试验过,当孩子们开心地玩耍时,老师大声地对孩子们说:“请安静!”这个时

    候,孩子们会继续开心地玩耍,不会安静下来,因为他们仅仅是听到了,但是不

    能按照老师说的做。因为指令的执行需要大脑三个功能区一起参与才能实现,即“听到声音——理解声音的意思——执行指令”三个环节。如果改成将手指放到

    嘴边,说:“嘘!”他们很快就安静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做法属于条件

    反射,不需要大脑将声音转换为意义,再传到大脑的执行区去执行这个指令。

    所以,当我们希望孩子听我们的话时,首先要让他们安静下来,将注意力转

    移过来。必要的话,请他们重复我们的要求,从而让信息能够顺利地传达到大脑

    的执行区,这样他们就能够按照要求做事。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听话,是他们大

    脑的功能尚待成熟。因此,作为家长,需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来处理接收的信

    息,然后按照要求来做事。

    第三,缺乏明确的家规。

    孩子年幼,自主能力、是非感和分辨力都有限,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明确的家规将会为

    孩子的行为设定界限。比如,我们家的家规里有一条是“重要的事情先做”,因

    此,当几件事情同时出现需要处理的时候,我们就会按照这条家规来执行。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习惯和品格的培养需要时间,按家规而行,也需要花时间才

    能形成习惯。

    作为家长,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话去做,是为了他们将

    来能够成长得更优秀。因此,理解他们,是我们能够帮助他们的前提。随着孩子

    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升,我们就能够慢慢地放手,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

    充满智慧的帮助。实际上,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孩子全部听我们的,而是让他

    们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何让你的孩子更有主见?

    家长提问:

    男孩,四岁半,面临选择时总是喜欢问家长的意见。比如,问他想念哪

    本书,他就说:“妈妈您想让我选哪本?”家长也一直在鼓励他自己选,可他

    就是喜欢问家长的意见。偶尔他也会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时家长都会听从他

    的意见。他这是选择障碍还是没主见?今后应该怎么引导?

    尹老师的建议

    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靠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法很多,但每个方法都要

    在实践中不断地操练,包括自己选择穿哪件衣服,买哪种鞋子,吃哪种口味的冰

    激凌,是妈妈抱下楼还是自己走下楼,等等。就是这些细小的事,让孩子慢慢学

    习分辨、判断、分析、比较,学会思考,最终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第一,引导孩子学会分析和思考。

    不会思考的孩子没有办法有主见,没有辨别力的孩子也没有办法做出明智的

    判断,因此教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比如,在让孩子自主选择图书之前,需

    要让孩子知道书的分类,多带孩子到书店或者商场里卖书的区域和孩子一起看

    书。

    第二,放手的艺术和勇气。

    当我们希望孩子有主见的时候,我们就要冒险——丢面子的冒险。我常常会

    开玩笑地指着自己的脸对家长说:“我们的脸不重要,我们孩子的未来更重要。不

    要为了我们的面子,丢了孩子的未来。”让孩子选择穿衣服,色彩可能会搭配得不

    恰当,也可能不适季。但是,家长要学会闭上嘴巴,有时甚至是眼睛。

    比如,有一次一位家长听了我关于“如何培养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的讲座

    之后,觉得可以让孩子自己选冰激凌,结果孩子非要选择老北京冰棍。这位家长

    觉得那个不适合小孩子吃,就建议孩子选择奶油雪糕,结果孩子就是不肯。母女

    俩吵了很久,最后孩子还是听了妈妈的建议。这种情况肯定不少见,我们表面上

    是征求孩子的意见,实际上如果孩子和我们的想法一样,我们就同意;如果孩子

    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就努力想办法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来。所以,放手一定要有放手的勇气,要允许孩子犯错误。

    在孩子做选择的时候,我们总有话说,总有很多可供参考的“合理化”建议。

    孩子小,他们做决定的能力有限,判断力也很有限,需要我们的引导和帮助,我

    们肯定不能不负责任地让他们去独立处理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但帮助的时候,需要注意方法和技巧,放手有放手的艺术。在这里,我建议家长可以从小事开始

    放手,从孩子有能力处理的事情开始,和孩子一起总结经验和教训。如果孩子犯

    了错误,家长更要鼓励,失败能让孩子朝成功更近一步。

    第三,直面建立信任的挑战。

    有一件我和女儿小时候的事情一直在我的脑海中。

    在我的日记本里,有女儿十个月大的时候画的“画”。她画的是一个“花生

    人”——因为她画得人像个花生,所以,我就亲切地管她画下的主人公叫“花生

    人”。我鼓励她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她画的时候基本都是自己想用什么颜色就用什

    么颜色,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我们会一起讨论她画的“故事”。有一天,两岁的女

    儿又在涂鸦,她拿着彩色笔,突然乱涂乱画起来。我很生气,开始大声斥责,说

    她太浪费了,不好好画,还威胁她说如果再这样,我就不会给她买漂亮的笔了。

    接着,我又批评她色彩选择得不合适。女儿恐惧地看着我,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

    方式不恰当,但是女儿显然已经紧张得不得了。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她每

    次画画的时候,都会问我一句:“妈妈,是这样画吗?”“你想怎么画都行!”我鼓

    励着,但她还是看着我,显然她心里想的是:“不是吧?妈妈不会生气吗?”接下

    来很长一段时间,女儿画画时,看到我都会有些紧张,尽管我告诉她可以按照自

    己的想法画,她还是会问我该用什么颜色、画得对不对,等等。

    我知道我当时的气势一定让她害怕了,所以她不再相信我让她自主选择、让

    她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是真的。她不想惹妈妈生气、发脾气。我只好努力重建她

    对我的信任。当然,她乱涂乱画是不对,但我的态度和方法更失当,我完全可以

    用另外一种方式,既可以让她改正错误,又可以不伤害她的自主性——说“不可

    以”是一种艺术。说到这里,希望家长也思考一下,自己是否也曾有过这种不当行

    为?我们常常希望自己可以支持孩子,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但往往家长自己找

    不到合适的办法。

    给大家说一下我和女儿的关系是如何获得重建的。在她五岁多的时候,我们

    去沈阳,我给她买了个漂亮的本子,建议她做一本旅行日记。她很开心,开始认

    真地画,然后把画的内容讲给我听,我用文字帮她注解。到了第三天,我们在分

    享她的旅行日记的时候,我发现日记已经变成童话故事了,名字叫《公主历险

    记》。开始还不错,接下来就是一页画得乱七八糟的圆圈,一团团的,页面都满

    了,连续几页都是这样。当时,我觉得有点儿生气,但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我

    尽量用平静的声音问女儿:“你能给妈妈讲讲你画的故事吗?这些是什么?”女儿

    满脸灿烂地对我说:“妈妈,这是龙卷风呀!龙卷风把小公主给吹跑了,吹到了很

    远、很远、很远的地方。”她边说边指着页面一个角落,在那里有一个小黑

    点,“您看!小公主被吹到了天上……”我当时真的很想用力去拥抱我可爱的女

    儿,同时,内心无比地自责。如果我当时发了脾气,会怎么样呢?估计我永远没

    有机会知道女儿画的龙卷风是什么样的了,估计我永远没有可能看到那个被刮上

    了天的小公主了……最后,我想告诉家长:听话和有主见并不矛盾,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听话代表的是关系,有主见是能力。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日积月累的,需要从小培

    养,培养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智慧。

    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不再害羞?

    家长提问:

    男孩,四岁,非常害羞。没有外人的时候,他可以很轻松地跟家长聊天

    玩耍。一旦有人关注他,或者跟他开玩笑,他马上就躲起来。老师上课提问

    的时候,他也老是低着头,生怕老师会叫他。请问,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不

    再害羞呢?

    尹老师的建议

    每个孩子都有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尽管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外向、乐

    观、善于交往、进退有度。但要想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突破自己,我们

    需要按照他们的天性来培养他们。

    第一,接纳、等候和陪伴是最好的方法。

    自信是孩子能够突破自我的第一要素,接纳能够带给他内在的力量。

    我们先一起看一个自然界的启示:

    一只毛毛虫要变成蝴蝶,需要经过从卵、幼虫、蛹到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

    段对它来说都是必经的过程。当它变成蛹的时候,我们看到它那么艰难地想从蛹

    里出来,如果这时候我们人为帮它加速的话,它就一定不能变成一只能够展开美

    丽翅膀飞翔的蝴蝶。

    教育就是这样,需要我们耐心地等候。内向型的孩子,情感很细腻,做事谨

    慎,也更敏感,他们能够察觉到家长和周围人的希望。可是当他们心里没有准备

    好的时候,这样的希望值会带给他们很大的压力,使他根本没有办法打开自己。

    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丁丁妈妈是全职妈妈,平时会带丁丁到很多地方玩,给她读很多的书。妈妈

    是一个非常开朗、善于交流的人,可丁丁却见了人就躲在妈妈身后,也不主动参

    与小朋友的活动。妈妈觉得她心里也挺想参加的,有时妈妈急了就会把她从身后

    抓出来,或者逼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结果丁丁不仅没有改善现状,反而更退缩

    了。

    于是,焦虑的妈妈就来找我,我告诉她:你一定要放松,你越着急越不行,要从接纳她开始。丁丁非常聪明,可她是一个安静、敏感的孩子,你要求她做的

    和希望她做的,她现在根本做不到,但是她能够感受到你的焦虑,而焦虑是会“传染”的,她会更紧张,就更没有办法跟小朋友一起玩耍,她会有更强的无力感。如

    果你放松,她就会放松。有时候孩子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游戏中,只是在专心观

    察其他小朋友的玩乐,但其实观察别人实际上也是一种参与。

    我又给了这位妈妈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和女儿一起观察小朋友,一起看他

    们怎么玩,然后和她一起轻松地探讨小朋友在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并想象如果

    她加入的话,她愿意怎么玩;然后鼓励女儿慢慢走近玩耍的小朋友,当然,要不

    要跟小朋友一起玩,当下还是要由女儿自己决定。接纳、等候和陪伴是最重要

    的,等候可以让内向型孩子内在的力量慢慢积累、增加,妈妈的陪伴可以带给她

    更强的安全感。

    第二,给孩子适度的“微鼓励”。

    这是我造的一个新词,意思就是不着痕迹的鼓励。因为对于内向型孩子,有

    时表扬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对他们来说,表扬并不能激励他们打开自己,他们需

    要给自己十足的准备,有足够的把握才让自己去做一件事情。安静守候般的“微鼓

    励”会让孩子更加放松,这样他们才会慢慢开始尝试打开自己。

    第三,提供机会,扩大交友的范围。

    先找到一个情趣相投的好朋友,在这个孩子的带动下,让自己的孩子慢慢参

    与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氛围中,慢慢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

    第四,要学习保护孩子,不要给他贴标签。

    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会造成其负面的心理认同。丁丁的妈妈常常会说丁丁太害

    羞,不善于和小朋友交流,有时甚至会当着孩子的面,直接跟外人评价自己的孩

    子。有时其他人也会不经意地说:“这个孩子真害羞,太内向了。”这些都会给孩

    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枚鹰蛋不知怎么落到了一个鸡窝里,出生后,小鹰就一直和小鸡一起生

    活,一天天长大,它认为自己就是一只鸡。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只鹰在地上度过了

    一只鸡的一生。

    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因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周围的环境的影

    响,逐渐会形成一幅自我图像来定义自己。他们会根据这幅图像活出自己的人

    生。消极的图像,即消极的自我认同会限制孩子的成长,使孩子丧失发挥生命潜

    力的机会。所以,家长一定要成为孩子强有力的保护,避免他们受到“贴标签”的

    伤害,形成消极画像。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这样的伤害,常常是来自爱他们的

    家长。

    第五,幼儿园也是帮助孩子突破的关键资源。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每个人都要参与的环节,注意,刚开始的时候不要

    让内向型的孩子第一个参与,也不要安排他最后一个参与。问题不要太难,每个

    小朋友回答后,老师都鼓励表扬,轮到这种性格的孩子时,老师加入恰当的“微鼓

    励”,增强他的信心和参与热情。音乐活动、表演和游戏都是有效的方法。开始时

    分小组,慢慢地延展到每个人都单独表演。通过这样精心设计又不露痕迹的方式,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慢慢地,害羞的心理就会被成功带来的自信所代

    替,成功的感受对于害羞的孩子非常重要。

    值得指出的是,害羞的孩子通常都表现得比较安静,因为他们细腻而敏感,很少会攻击他人。他们的内心很丰富,过多的鼓励反而会给其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来自家庭的接纳和支持是最为重要的。

    如何让孩子更自信?

    家长提问:

    女孩,三岁,缺乏自信,跟好朋友玩时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只听别的

    小朋友的意见。我该如何增强她的自信心呢?

    尹老师的建议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会从表面上去看待孩子之间

    的关系和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或隔代家长潜

    意识里总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受人欺负,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强势的一方。其

    实,他们忽视了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风雨,种子发芽需要积蓄力

    量;所有的挫折都是成长路上的祝福,战胜困难和挫折,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坚

    强。自信心的建立需要时间,更需要磨炼,一个总是在顺境和赞扬声中长大的孩

    子往往自信根基比较浅。

    孩子之间的关系和我们成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有时需要一方来妥协,而妥协

    的一方并非一定没有信心或者是弱者,有时能够退一步的人反而是真正的强者。

    对于孩子目前所出现的情况,我给出一些简单的建议。

    第一,陪伴。

    陪伴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大人觉得孩子是在委曲求全,也许孩子

    自身根本没有这种感受。或者,你会发现,孩子之所以不发表意见,很可能是她

    自己还没有想好应该怎么来表达,家长这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陪伴

    的过程是我们给孩子增加内心力量的过程,是和他们一起去经历挫折和困难的过

    程,是一个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能够有力量去面对冲突和矛盾并想

    办法解决冲突和矛盾的过程。

    第二,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这也是我反复跟家长强调的。如果您的孩子个性柔和,不属于强势的孩子,一旦被贴上了“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的标签之后,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

    人,这样会给孩子的自我突破带来困难。

    第三,增强孩子的自信一定要从家里做起。因为在家里,孩子往往是最放

    松、最有安全感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听到有些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时,会描述他们在家里多么调皮,出来之后就变乖了,也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所以,家长首先要思

    考一下,是否大人过于强势,从而影响了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动力,认为自己的

    想法不会被重视和理解。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大人就需要改变,多听听孩子的

    想法;如果家庭氛围是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在家里能够很有主见,大

    人就需要帮助孩子如何用正确的办法来面对外界环境,增强孩子的社会安全感。

    第四,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具体的做法较多,例如,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仿平时在外面和小朋友

    一起玩时的场景,让孩子练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妈妈可以做些“小刁难”,然后让

    孩子想办法处理问题,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要发现孩子的温

    和个性所具有的力量。在幼儿园里,有些个性温和、看起来有些弱势的孩子,反

    而常常是拥有最多朋友的孩子。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增强的是孩子内心的力

    量,发现孩子的个性特征,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自信和快乐。

    如何帮助孩子积极面对挑战?

    家长提问: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困难、挫折和挑战是他们必然要面对的,但是作

    为家长,其实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孩子经历的挫折和挑战越少越好,但是又怕真的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对。作为家长,究

    竟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尹老师的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通过列清单的方式来给家长一些建议。通过列举当孩子

    面对挑战时家长不要做的事情和要做的事情的清单,来分析如何帮助孩子积极面

    对挑战。

    当孩子面对挑战时,我们不要做的事情:

    1.不要替他们面对挑战。

    2.不要把问题轻易挪开。

    3.不要急于解决问题。

    4.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

    5.不要轻视孩子的能力。

    6.不要怕,有你的陪伴,孩子一定能解决问题。

    7.不要抱怨孩子不如别人。……

    当然,关于不要做的事情的清单可以列得更长些,但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

    做。当孩子面对挑战时,我们要做的事情:

    1.授之以渔。

    2.让孩子学习直面问题。

    3.倾听孩子的感受。

    4.和孩子一起找答案。

    5.扩展孩子的视野。

    6.学会以感恩的心面对孩子所遭遇的挑战。

    7.等候时机。

    8.做支持者。

    清单上的每一项都能够让我们更加有智慧地帮助孩子积极地面对挑战,如感

    恩的心态能够让我们用恰当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也能够让我们摒弃使用惩罚的

    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可以在孩子走弯路的时候陪伴他们,可以帮助他们在遇

    到各种挑战的时候能沉稳下来。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帮助,给他们提供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们做出正确

    的决定,从而培养出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积极面对困难的优秀品格。实际上,孩子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礼物,当我们学习如何帮助孩子积极面对挑战的同

    时,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也能变得越来越有力量,越来

    越有智慧。

    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

    家长提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儿子开始变得“无法无天”了。有时候我很生

    气,会跟他嚷嚷,有一天儿子突然很得意地跟他的小朋友说:“我妈妈说了,我是‘小霸王’,她根本管不了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尹老师的建议

    我想,通过这位家长的问题,我们应该可以了解到自我形象和自我认同对于

    孩子行为的影响。家长在教养子女过程当中,一定要重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交流,看到一些行为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帮助孩子不断突破。一个具

    有良好的自我形象的孩子在其内心深处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他会充满自信,积

    极主动,勇于挑战,有责任心。而一个自我形象差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不那么可

    爱,自卑怯懦,消极被动,逃避责任。良好的自我形象会让一个人受益终生,因

    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出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至关重要。

    我女儿小的时候,非常调皮。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她会拖着睡垫到处走,偶尔还会发出各种声音;上课时也会有各种小动作。我想了各种方法,虽然有些

    效果,但是她仿佛总能想出新的花样来,让我费尽心机。另外,尽管看起来女儿是一个行事高效的女孩子,可是一旦做有时间限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事

    情,她就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样,总是要拖到最后。而我对于时间很敏感,就

    会催促她,希望她加快速度。而她呢?对我的要求仿佛是听而不闻,依然会按照

    自己的速度慢慢悠悠地做。

    我和女儿很喜欢一起聊天,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女儿对自己的描述

    是:“我是一个小调皮。”“我是一个小捣蛋鬼。”她对自己是“小调皮”“小捣蛋

    鬼”似乎感到非常自豪——哦,原来她在对号入座!

    而她对做事很慢的问题,同样出现在自我认同上。一次,我请我的美国导师

    给她做个测试。我的导师和她一起编故事,在故事里,她对自己的称呼是“慢女

    孩”,而这个“慢女孩”做了很多非常让人惊讶的“慢事情”,她的慢让妈妈非常担

    心,又让大家开怀大笑。

    自我形象的建立,也是回答“我是谁”的过程。从上面的故事,大家看到了自

    我形象对于一个人行为的影响。

    有些带着孩子来向我求助的家长,也常常会当着孩子的面就说:“我是管不了

    他了!”当家长评价他的孩子的时候,我会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这时我能从孩子

    脸上观察到小小的得意,我就知道,这个孩子关于“我是谁?”的答案就是“我是一

    个爸爸妈妈管不了的小孩”,那么他所有的事情就是在对号入座,成为家长所说的

    那个自己。

    也许家长觉得自己很无辜,因为他们的本意并不是为自己的孩子贴上这样负

    面的标签,但是,正是家长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当然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数十次、数百次地重复着、强化着),让孩子有了一个可以“努力奋斗的目标”,因此,家长应该少用负面的词语评价自己的孩子,尤其当着孩子的面。

    家长在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与方

    法:

    第一,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告诉孩子你爱他,而且这种爱不是因为他表现得多好

    或成绩多优秀,而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被家长接纳的孩子通常可以积极面对自

    己的一切,哪怕是失败的时候,哪怕是犯错的时候。家长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会

    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力量去面对一切的挑战。被接纳是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的

    基础。

    第二,学会欣赏和肯定孩子。

    传统的家长基本上不太会欣赏孩子,我们更像严苛的裁判,挑剔着孩子的每

    一个细小的问题。孩子的每一次努力,每一个良好的行为,都需要从家长的眼中

    和口中得到认可,家长的每一个肯定都是孩子踏上更高一层台阶的动力。

    第三,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家长通过创造一些让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比如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

    成任务,会使得孩子有机会体验成功,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满足、喜悦和价值感。

    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自身发展的水平来设定相关的活动和事情,避免挫伤孩子的

    自尊心。

    第四,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随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和内心想法,有效地减少孩子的受挫情绪。总之,家长要把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随

    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夫妻对孩子的管教如何一致?

    家长提问:

    我儿子才五岁,但我看出他很会察言观色。他不好好吃饭,我批评了

    他,他就跑到爸爸那里告状,爸爸就维护孩子。我感觉这样下去孩子会很难

    管,该怎么办?

    尹老师的建议

    孩子的问题常常是家庭系统问题的表现,因此,家长在管教孩子时不能达成

    一致意见,孩子就会利用这种不一致来“巧设计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

    到袒护自己的一方寻求支援。

    如果家长在管教时不能保持一致,不仅仅孩子会越来越难管,久而久之,夫

    妻的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给出两个建议。

    首先,在管教孩子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所有家庭成员都要保持基本一

    致。

    为了能够达成一致,家庭会议是必要的,大家就关于管教孩子的问题形成几

    条主要的家规及具体的实施方法。

    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大家可以约定不吃完碗里的饭菜(要注意饭菜适

    量)就不可以吃冰激凌或者零食。孩子也许最初会采取哭闹或者央求某个一直宠

    着他的家长等方法,但只要大家坚持原则,很快孩子在吃饭的事情上就会取得进

    步。

    有时候一家人之间关于某个问题可能很难达成一致建议,这种情况之下可以

    借助第三方的支持,比如幼儿园的老师。我曾多次引导家长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

    达成在孩子教养方面的一致意见,从而改善孩子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

    格。

    其次,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新问题,家长尽量通过沟

    通来解决,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修行,家长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伴随孩子一同成长。因

    此,家长的言行和在孩子面前如何处理分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尽量不要在孩

    子的面前争吵,就算是其中一方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有些不当,另一方也不要当

    着孩子的面去纠正,而是耐心等候时机,避开孩子去和另一方探讨如何能更有效

    地管教孩子。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争吵,不仅会影响夫妻关系,最直接的影响就

    是孩子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同样也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的

    建立。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充满爱和温馨的家,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婚姻家

    庭的失败。夫妻之间要学习如何沟通,如何提升婚姻的品质,提升自己的教养理

    念,理顺家庭关系中的秩序,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快乐地成长。

    如何与孩子谈生死?

    家长提问:

    我的孩子今年五岁,最近他经常会问这样一些问题:“妈妈,我会不会死

    啊?妈妈,你会不会死啊?人为什么会死掉?人死掉了是不是就没有了?如

    果我死掉了怎么办?妈妈,我可不想死……”家里的老人听到以后觉得很忌

    讳,会粗暴地制止孩子的提问,但是我觉得应该跟孩子讲一些这方面的知

    识,但是怎么来跟孩子谈这个话题呢?

    尹老师的建议

    当孩子问妈妈自己是怎么生出来的时候,他是非常好奇的,是充满了幻想

    的。当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家长通常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释生育的概

    念,就会给出各种“理由”,而死亡又是一个令人忌讳的话题,所以,当孩子

    问:“我会死吗?”家长往往粗暴地打断。其实,与孩子一起探究讨论生死,正是

    和他一起探究生命意义的好机会。

    当孩子问“我会不会死?爸爸妈妈会不会死?”的时候,我们应该非常平静地

    回答:“会的,每个人都会死的。但是……”如何把“但是”之后的内容说好,才是

    至关重要的事情。

    关于这个话题,我在这里给家长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图说生死。

    让孩子了解,生死是一个过程,生是起点,死是终点。在生死之间的这段日

    子,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可以给孩子画一个时间轴,先和孩子一起计算,假如

    我们能活一百岁,一共是多少天、多少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然后在这个时

    间轴上,与孩子一起标出婴儿、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的时间点,与孩子一起

    勾画每个阶段的生活学习的场景,让孩子用图画的方式勾画自己的人生旅程。在

    每个阶段,家长还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孩子分享,让他们感受到不同时代人

    们生活的变化。

    第二,利用故事中主人公的生与死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的故事是《海的女儿》,在家长给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

    候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当海的女儿变成了泡沫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她的生命结

    束了吗?让孩子思考一下,如果他是主人公,他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还有儿童

    插画版的《昆虫记》也展现了生命的延续,以及昆虫妈妈对宝宝的爱与付出。

    第三,亲身经历。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其实不光人有生死,周围的各种植物、小动物也都有生

    有死。当家长带着孩子漫步在大自然中,生命的美丽就展现在周围。家长可以和

    孩子研究一朵小花,观察一株小草,谈论一棵大树,让他看到即使微小如斯,每

    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朵小花一生只有几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却尽

    了最大的努力,留下最美的瞬间;给孩子讲一讲蝉的一生,等等。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活了100万次的猫》这本书,家长可以尝试跟孩子探

    讨这只活了100万次的猫,为什么最后再也没有活过来。

    从身边一点一滴的事情去引导孩子,由此去体会、去思考,他们就会逐渐认

    识到生死的含义、生命的意义。不知不觉中,在孩子的心里,爱的种子就会生根

    发芽。

    不要试图将这个问题一下子就给孩子讲清楚,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突

    破、升华的过程。有一个理念至关重要,那就是一定让自己的孩子知道生命的意

    义不是名和利,不是输与赢,而是爱与祝福。对待孩子的每个问题,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仅仅从科学的角度去谈,而是一定要考虑这个问题对孩子价值观以及品

    格习惯的养成有什么意义。

    另外,关于这个问题,家长更应该强调的重点是如何活、活出怎样的人生的

    问题。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欣赏他的努力,在他想要

    放弃的时候,支持他。智慧型的家长一定要能够利用这个话题,帮助孩子成为一

    个热爱生活、不怕困难、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勇于冒险

    的孩子。

    避免爱的伤害

    家长提问:

    我家孩子今年四岁了,有时候经常犯各种错误。孩子爸爸每次教育孩子

    的时候总是跟他说:“因为大人爱你才会管教你!”“爱你才批评你!”“爱你才

    会惩罚你!”有一次孩子竟然大声跟爸爸说:“那你别爱我了!”孩子怎么会这

    样说呢?

    尹老师的建议

    家长恰当的言语和态度,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接纳,从而敞开心扉,愿意

    合作;反之,不智慧的言语和态度,尽管出于爱,也会深深地伤害孩子的心灵,让他失去信心和勇气,甚至会逆反。这就是爱的伤害。

    我有一个儿时的伙伴,小时候非常聪明,但是学习不努力,甚至还会逃课,后来没有考上大学。她结婚后,我去看她,她非常后悔当时没有好好学习,她

    说:“小时候不懂事,爸爸妈妈总是说爱我,所以才会盯着我写作业,不让我看电

    视,不让我玩。于是我很逆反,当时我心里想的就是:等我长大了,看你们还怎么管我?”那时她真的希望家长少爱她一些……

    今天,作为家长的你,是在用爱托起孩子,还是用爱捆绑着孩子,让他只想

    着挣脱!

    我曾经帮助过这样一个男孩,他的妈妈告诉我说:“他对老师特别反感,不管

    和那个人玩得多好,只要一听是老师,马上就不跟那个人玩了。”经过一番了解,我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所在,主要是孩子快要上幼儿园的时候,爷爷奶奶开始给他

    做心理准备,希望他到幼儿园成为一个乖宝宝。于是吃饭的时候,会和他说:“如

    果你不好好吃饭,老师会说你的。”饭前不洗手,老人会说:“你这样做的话,老

    师一定会生气的。”久而久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就成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形象。

    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可想而知了,每天都特别难送,对老师总想避开,也

    不愿意和小朋友玩。于是,我约他们在一个周六来幼儿园。因为孩子对幼儿园很

    抗拒,所以家长想了很多办法,才把孩子带到了幼儿园。因为是周末,我也带着

    我的三个孩子一起来幼儿园,我的女儿对他说:“三楼有很多好玩的,我们一起去

    玩吧!”然后又对他的家长说:“叔叔阿姨,不用管他,让他自己走进来吧!”说

    完,我家的三个孩子就高兴地跑进了幼儿园,他的家长听了我女儿的建议,没有

    强迫孩子走进幼儿园,而是他们自己先跟着我们走了进来。于是,男孩也跟着家

    长慢慢地走了进来。

    进了三层的室内运动场,男孩一直犹豫着是不是开始玩里面的车、滑梯等。

    我对他说:“明明,你知道吗?在这里,老师就是帮助你的人。如果你需要帮助,就告诉我。”我要让他感受到,小朋友需要帮助的话,就找这个叫作“老师”的人。

    然后,我就站到一边,看着他,和他的家长进行交流。我看得出来,他的紧张情

    绪得到了缓解。慢慢地,他开始玩了起来,当然我也一直观察孩子,当发现他需

    要帮助的时候,我会及时给他提供帮助。后来,家长告诉我,孩子对老师和幼儿

    园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爱要有智慧,智慧的言语需要操练,有效的沟通需要学习,不断的学习和成

    长可以让我们避免对孩子爱的伤害。第三部分

    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孩子经常动手打人,怎么办?

    家长提问:

    我儿子两岁,脾气很不好,在外面经常动手打人。我觉得儿子可能是天

    生脾气不好。我休完产假后,一直都是孩子姥姥带他。但我下班回家后的时

    间是全部用来陪伴他的,我担心他会一直坏脾气,该怎么办?

    尹老师的建议

    一个人的个性和脾气固然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家庭、学校和社会环

    境对孩子性格脾气的养成影响更大。所谓“脾气不好”与孩子“在外面经常动手打

    人”是两码事,我们不能把“脾气不好”或“脾气急”当成无礼行为的借口。

    两岁的幼儿正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幼儿逐渐减少对家

    长的依赖,开始建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并出现一个大的突破,经典表现就是对一

    切说“不”。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理解力、是非观和社交能力有限,不懂得

    分享,还没有合作的意识,处理矛盾和抗挫折能力还很低,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

    助。因此,对待会动手打人的孩子,有几点建议可供家长参考。

    第一,发现孩子动手打人这一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过程或者动机。

    孩子会动手的常见原因一般有:

    1.对不合自己心意的“物”或者“人”具有攻击性。

    2.因为饿了、困了、累了、病了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情绪烦躁。

    3.语言表达的能力比较弱,自己的意图不能很好地得到理解,想要的东西或

    结果不能得到满足。

    4.模仿电影或电视中的打斗场景,用打斗的方式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5.与小朋友争抢东西。

    6.大人的误导,比如,在孩子撞到桌子或磕到地上的时候,有的老人会用手

    打桌子、地面,边打边说:“打你!叫你磕我们!”这也能诱发孩子攻击性的性

    格。因此,仔细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行为,找到原因,问题就解决了一半。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所谓引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用合宜恰当的方式

    发泄情绪。在孩子情绪失控时,立即介入并处理,可能的话首先单独带他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蹲下来,拉着他的双手,让他看着你的眼睛,然后尝试以下几个步

    骤。

    第二,认同孩子感受的同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当孩子知道家长能真正体会到他的感受,并且有机会

    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你们之间的沟通关系才能真正建立。比如:“你刚才打宝宝,是不是因为你的玩具被宝宝拿走了?”他点头或摇头。“你很着急,是吗?”孩子得

    到这样的认同,几乎都会点头或做出肯定的回应。

    第三,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京京拿了你的玩具,你很着急,但动手打人是不对的。”“你动手打了京京,京京哭了,他是不是很疼呀?”明确告诉孩子,打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即使是别的

    小朋友做错了,打人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引导并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对于脾气急的孩子,这一步尤其重要。在经过前面两个步骤之后,你可以问

    他:“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或“想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然后引导孩子

    找到解决办法,比如说:“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做……”提出建议或想法,并且用角

    色扮演的方式来强化正确的方法;同时,让孩子为自己的不礼貌行为道歉,这可

    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要承担后果,但一定注意不要强迫孩子去道歉,如果孩子不想去,家长可以说:“我陪你去和京京道歉……”

    另外,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避免

    为宝宝贴上“爱打人”的标签。

    通常孩子的是非观很弱,如果他的自我认同是“我是一个爱打人的孩子”,那

    么他就会通过行为来表明自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所以,正面积极的自我形象强

    化对孩子非常重要。曾经一个妈妈请我帮忙处理家里四岁的哥哥总是打两岁的妹

    妹的问题,当她带着哥哥来找我的时候,她当着孩子的面直接跟我说:“他总是打

    妹妹,从小就打妹妹……”我请老师将哥哥带出去玩,然后问孩子的妈妈是不是经

    常这样当着别人的面评价哥哥,她给了我肯定的回答。我告诉她,实际上她的行

    为是对哥哥错误行为的强化。然后我问她,在家里是不是有时哥哥也会帮助妹

    妹,我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之后,就告诉她,以后当哥哥帮助妹妹的时候,请赞扬

    他,并具体地说出哥哥做的哪些事情是值得表扬的。如果是哥哥打妹妹的话,平

    静地处理完两个人之间的争吵之后,一定不要再说“你总是打妹妹”的话,而且,今后与别人谈论时只讲哥哥是如何帮助妹妹的,帮助哥哥改变“哥哥总是打妹

    妹”这一自我形象,逐渐形成“哥哥爱妹妹,能够帮助妹妹”“哥哥妹妹友好相处”的

    观念。当妈妈开始关注两个孩子的积极互动时,孩子也开始改变,两个孩子之间

    积极的互动关系开始逐渐形成。

    孩子打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隔代家长”或者

    其他监护人,也应该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正确的教养方法,在孩子的教养方面

    采用一致的家庭教育理念。多陪孩子读一些优秀的儿童书籍,少接触具有暴力倾

    向的影像视频,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之间起冲突,家长该如何介入?

    家长提问:

    有一次,五岁的奇奇和四岁的涵涵在长椅上模拟开火车,奇奇是司机,涵涵是乘客。正玩得开心,四岁半的牛牛跑过来,非要拉奇奇下来,自己当

    火车司机。眼看着孩子们就要争执起来,作为家长我们有些束手无策……牛

    牛妈妈一直认为,孩子的事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处理,家长不要干涉。而我们

    这些家长对此没办法,因为牛牛常常表现得没有礼貌,有时还打人,慢慢地

    其他孩子就开始躲着牛牛,不和牛牛玩。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处理,还是应该出面帮孩子们化解纠纷?牛牛妈妈这种做

    法对吗?

    尹老师的建议

    作为家长,我们教养孩子的目标是让他们未来能够拥有自己处理生活中的挫

    折和矛盾的能力,因此实际生活中的“操练”的确对他们非常重要,但是缺少必要

    的教导也是不行的。

    对牛牛妈妈来说,不干涉的做法只能定义为不负责。我们看到,牛牛很想和

    小朋友一起玩,但他没有找到加入游戏的恰当方法。所以,这时候,牛牛妈妈应

    该做的是:

    第一,立刻用平和的语气和态度制止牛牛。您即将读完本书,更多免费书

    搜索“雅书”下载。

    “牛牛,你想和小朋友玩开火车的游戏,是吗?”如果牛牛还想拉奇奇,妈妈

    就应该拉住牛牛的手,同时跟奇奇道歉:“对不起,奇奇,牛牛他这样做是因为他

    也想加入你们的游戏。”因为事态还没有恶化,所以妈妈的及时介入可以让小朋友

    较快地接纳牛牛。

    第二,注重家庭环境中的教育。

    和孩子一起回忆某个有代表性的场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帮助牛牛学会如

    何用合宜的方式加入到小朋友的游戏当中。

    第三,要设立“提醒”机制。

    “妈妈知道,有时候你可能会忘记妈妈跟你说的不能打人,要求你每次都做到

    也不容易,所以你做不到或忘了的时候,妈妈会提醒你。”然后,可以设定一个提

    醒的暗号,只有你和孩子知道,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同时还可以像玩

    游戏一样达到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目的。

    第四,跟孩子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

    妈妈带牛牛到外面玩之前,可以像做游戏一样边走边设想一下可能会遇到哪

    个小朋友,他们可能在干什么,然后假装牛牛要加入,该怎么做,等等。这样牛

    牛遇到小朋友时就会更理性,成功的体验会让牛牛更有信心,也更愿意用正确的

    方式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同时别的小朋友也更欢迎牛牛的加入,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因为牛牛已经四岁半了,理解力、判断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

    平,所以,恰当的介入将会让牛牛很快学会以新的方式去跟小朋友互动,从而在

    行为上获得改善,小朋友们的接纳也会让牛牛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如果牛牛妈妈不管,那另外两位家长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可能是让家长

    更加无所适从的问题,因为,我们家长常常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我只有权

    利管我自己的孩子,无权管别人的孩子。实际上,正确的引导和柔和的态度,一

    定不会引起纠纷。

    当然,一定不要斥责别人的孩子。这样的干预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一种反面的

    教育,让孩子了解正确的规则和与人交往的方法,为在场的每个孩子都提供一个

    与小朋友交往的正确方法,同时也可避免孩子们之间彼此排斥。

    “牛牛,你好!你想加入游戏是吗?奇奇刚当上司机,你先当乘客吧?一会儿

    就轮到你当司机了。你这样拉奇奇是不对的。”这样的介入不仅帮助牛牛学习等

    待,也让奇奇学会分享。

    但值得注意的是:介入一定要有目的性和指导性,不是简单的制止。

    孩子玩游戏输了就哭怎么办?

    家长提问:

    我女儿三岁多,最近每次和小伙伴或家人玩游戏的时候,只要输了就会

    大哭大闹。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有什么好办法吗?

    尹老师的建议

    类似的场景相信家长们都遇到过,孩子玩游戏时总是想要赢,一旦输了就会

    哭闹。因为赢往往能令人兴奋,带给人美好的体验,而输了就会感受到失望、沮

    丧等负面情绪。在孩子还没有发展出足够的情绪管理能力时,会用哭闹的方式来

    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大人的安慰有时不仅不能使他们安静下

    来,反而会加重他们的负面情绪。因此,提高孩子的情商,提升处理负面情绪的

    能力,是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做好的功课。

    家长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法来帮助孩子:

    第一,启发孩子的同理心。

    在和孩子玩游戏时,家长可以在孩子赢的时候,故意不开心地暂时停下

    说:“我不想玩了,我也不想总是输。”然后问他,赢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分享这种兴奋、高兴、开心,以及想让别人祝贺他、夸奖他

    的心情。然后再跟孩子一起分享输的时候的感受:生气、难过、失望,想哭、不

    想玩了。然后家长告诉孩子,每个人在输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通过这种

    沟通,引导孩子去体会他人的感受,从而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第二,培养孩子的逆商(逆境商数),增强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有一个小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准备一个小桶和五个皮球或网

    球,如果家里没有合适的球,也可以自己动手和孩子一起用报纸团成一个个纸

    球。开始的时候把小桶放在比较近的距离,让孩子投球,比如一块地砖的距离,因为距离比较近基本上能百发百中;渐渐地把小桶放得更远一点儿,比如把小桶

    放到五块地砖的位置,命中率可能就不足一半了。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反

    应,当他表现出不耐烦或想放弃时,停下来,问问他的感受,认真听他的分享,最后问他:“为什么有时候进得球多,有时候进得少呢?”听他的分析,然后问

    他:“距离一块地砖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努力?”他说:“很努力!”再问他:“距离

    五块地砖的时候,你是不是还是一样的努力?”他说:“是呀!”最后,可以启发

    他:“你能控制的是你的努力,而结果却不是你能控制的。为你能控制的努力和不

    断提高的投球技巧鼓掌加油,而不要为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哭泣。不受你控制的就

    不要管它,继续努力就好了。”类似的游戏,比如不同距离投掷飞镖、足球射门等

    都可以与孩子一起玩。最重要的是,在游戏过程中,与孩子的交流必不可少。

    第三,家长自己也不要过多地关注孩子的输赢,而应该关注孩子在游戏或

    比赛的过程中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

    尽量不要表扬说:“你赢了,真棒!”“你跑了第一,真了不起!”而是表扬

    他:“我看到你一直努力在追赶前面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骄傲。”“我看到你在做游

    戏的时候非常专注认真,很棒!”多关注与品格和习惯有关的因素。

    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都能够熟练运用上面的沟通方法,孩子的情绪

    管理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第四,历练。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需要历练出来,所以让孩子与同龄或大些的孩子一起玩游

    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以我家最小的孩子典典为例,他快六岁了,很喜

    欢玩扑克牌。一天,他邀请我和他一起玩最简单的“跑得快”,他和我解释了游戏

    规则之后,我们就开始玩了。他虽然喜欢玩这个游戏,但仍不太会将牌排列好,我当然没打算故意输给他,尽管有时会不经意地指点他一两句,玩了好几次,我

    都赢了。看着他兴致不减,我就平静地问了一句:“典典,你看,你总是输,多没

    意思呀!”他看了我一眼,信心十足地回答说:“总有一次我会赢的!”我心

    想:“哈哈!不错!这个最小的宝宝长大了!”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之前他

    想跟哥哥姐姐玩时,输了也会哭,不开心,耍赖,哥哥姐姐就不愿带他玩了。现

    在,如果他想跟别人继续玩,就需要较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前面的训练

    加上现实生活的历练,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会真正提高。

    如何让孩子不看电视?

    家长提问:

    男孩,两岁半,特别爱看电视,不喜欢出去活动,怎样才能戒掉孩子爱看电视的习惯?

    尹老师的建议

    第一,家长要以身作则。

    当我们要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时,家长要先从自身做起。有时,我们要求

    孩子吃饭要在餐桌旁,可是大人却端着碗到电视前,边看边吃。正确的做法是:

    吃饭时,将电视机关掉,全家一起专心就餐。所以,让孩子少看电视首先从家长

    自己的改变开始。

    第二,尝试重新布置家里的环境。

    环境的变化会触发行为的改变,重新规划家里的布局,重新设计孩子玩耍的

    空间,把孩子的书和玩具放到孩子容易看到、拿到的地方;收拾孩子的物品时和

    孩子一起分类整理,将电视机的位置调整到一个相对比较次要的位置。新环境会

    冲击孩子的秩序感,给习惯的改变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

    第三,思考一下孩子爱看电视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根据不同的原因找到恰当的应对办法。比如,孩子爱看电视是因为以前妈妈

    要做饭或做其他的事情时,为了孩子的安全才把电视机打开,让电视做“临时保

    姆”,于是孩子慢慢就爱上了看电视。如果是这样,当妈妈要去做事时,提前考虑

    一下让孩子做一些其他的安全活动,或者想想有没有更有趣的、更吸引孩子的事

    情。

    第四,用新爱好取代坏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爱好。

    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只要花时间、想办法,孩子的不良习惯一定会得到

    改善。我们让孩子少看电视的同时,一定要帮助孩子找到更有益、有趣的事情来

    做,否则一个无聊的孩子会让大人非常头痛,最后只好妥协,让他继续看电视。

    因此,刚开始的时候,需要选择互动性强、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活动,因为看

    电视时,每个人都是被动参与,不需要动脑筋,而其他的活动通常不是这样,在

    孩子还不能自主选择有趣的游戏或活动之前,家长要多跟孩子一起互动游戏。

    推荐的亲子互动游戏:

    室内游戏及活动

    读书,玩拼插玩具、积木、拼图,画画、涂色等。这些活动也会提升孩子的

    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和专注力。

    户外游戏及活动

    到小区里的游乐场玩,散步,观察大自然,找昆虫,收集树叶,捡小石子,踢球,年龄再大些还可以玩轮滑,等等。通常不是孩子不喜欢出去玩,关键是玩

    什么?如果有他特别感兴趣的活动,他一定会积极参与。天气不冷的时候,还可

    以去给蚂蚁喂食,观察蜘蛛网,下雨时出去踩水,美丽的大自然一定会吸引孩

    子,而且充足的户外活动还可以保证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很多家长肯定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家里可以没有电视机吗?

    相信对一些家庭,这会是一个挑战。我不反对家里有电视机,可是没有电视

    机会让你有更多时间享受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我们家以前也有电视机,某些电视

    连续剧或者节目时间一到,其他的活动基本全部停止了,每个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电视节目上,这似乎成了习惯。有一天,电视机突然不工作了,我们不得不开

    始想办法打发时间,开始聊天,玩游戏,慢慢地孩子们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

    情。我们突然意识到,没有电视的日子真好!于是,电视机就在我们家消失了。

    偶尔我们会安排Movie Night(电影之夜),大家一起用投影在家里看电影大片。

    没有电视,让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插一个家庭趣事:我喜欢请妈妈来

    我家吃饭,因为如果妈妈来我家吃饭的话,吃过饭,我就可以和年迈的妈妈坐在

    沙发上聊天,让妈妈听外孙、外孙女给她弹琴、唱歌,其乐融融;可是我到妈妈

    家里吃饭,一吃过饭,就是全家挪到电视机前,坐在那里看电视,整整一个晚

    上,我估计和妈妈聊天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偶尔,我会和妈妈开玩笑说:“我

    好像不是来看您,是来看电视的。”——认真地思考一下,家里可以没有电视机

    吗?

    大量科学研究证明,过多看电视会引起大脑链接的重组和变化,影响孩子专

    注力的发展,使主动思考能力下降,还容易造成肥胖和暴力倾向等问题。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家长有责任帮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情

    趣。当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的时候,我们就和孩子一同成长——这就是

    双赢策略。您即将读完本书,更多免费书搜索“雅书”下载。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家长提问:

    男孩,两岁。妈妈给他读绘本时,他坚持不到三分钟就去干别的事情

    了。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呢?

    尹老师的建议

    两岁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专注时间短很正常。在这一篇章,我想借这个问题

    来谈谈如何让小孩子喜欢上读书。同一本书,给不同年龄的孩子读,要用不同的

    方法才行,例如《丁丁历险记》,我家三个孩子都读,各有各的读法。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呢?

    第一,创造温馨的氛围。

    给孩子读书的时候,要让孩子觉得非常温馨,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或让孩

    子坐在家长的腿上,或者一起坐在软垫上,让孩子坐在家长两腿中间,用胳膊环

    抱着孩子,这样孩子一般会比较安静,容易专注。

    第二,选择图片比较大的书。

    可以是动物、蔬菜等图画书,也可以是有故事情节、适合低龄孩子听的故事

    书,但是画面一定要能够吸引孩子。

    第三,掌握好语速。

    给一岁以内的孩子讲故事,每一页最好只讲一个主题,同时内容要有连贯性,两页内容之间的停顿时间不能过长,因为一直有新的刺激,孩子就会一直跟

    着你,他会觉得这书很有趣。随着孩子对书的好感不断增加,家长翻页的速度可

    以慢下来,甚至可以按照书上的图画自己编故事讲给孩子听。如果孩子感兴趣,家长还可以讲述得更细致一致,目的就是让孩子接受阅读。

    第四,读书时要声情并茂,注意互动。

    书的内容再简单,也要“读”得有感情,发音要清晰,一边读,一边带领孩子

    学习,鼓励孩子重复。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可以让孩子参与编故事,例如问问

    他,书里的小动物在干什么呢?找找图画里藏着的东西,如小动物、物品等。

    第五,重复的价值。

    孩子往往喜欢看同一本书,甚至将书里的内容全都记住了,依然非常喜欢。

    他们喜欢让家长讲上句,他接下句,或留下最后几个字让他来接;当然,家长也

    要注意不要简单地重复。读一本以前读过的书时,先要观察孩子的状态,如果孩

    子状态很好,那就尽可能延长孩子看同一页书的时间,从开始时关注一个信息,到关注两个、三个,直到能够发现画面中越来越多的信息。在一页中阅读的时间

    越长,说明孩子的专注力在提高。

    第六,给孩子布置一个小小读书区。

    放些漂亮的立体书或者绘本,这样除了家长陪孩子读书外,还可以诱导孩子

    自己主动去读书。

    通过上面一步步的引导和精心的安排布置,孩子会渐渐爱上读书,他们会学

    会自己“读”书,看着图画编故事,或将自己知道的故事、儿歌套上去。比如,有

    一次我听到三岁多的儿子一边看书一边大声地读,诧异之中,发现他正在对着一

    本关于动物的故事书兴高采烈地“读”着,看到小猫,他就说跟小猫有关的儿歌,看到老鼠就说跟老鼠有关的儿歌,“读”完一本又一本。

    给孩子读书不要贪多,特别是开始时,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也可以先从一

    些漂亮的卡片开始引导。这样渐渐地,书就成了孩子的好朋友,他们的专注力也

    将随着对读书兴趣的提高慢慢培养起来。

    如何让孩子涂鸦时不乱画?

    家长提问:

    女孩,一岁八个月,对画画很感兴趣,我们专门给孩子买了可水洗的彩

    笔,可是每次她却很难专心地在纸上涂绘,不到五分钟,就开始往墙上、沙

    发上、床单上画,甚至往嘴巴里放。我打算让孩子暂时不要画画了,等她长

    大一些再让她画,这样做科学吗?怎样才能引导孩子在固定的地方画画呢?

    孩子从几岁开始可以让她自己涂鸦学画?

    尹老师的建议每个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到三四岁,都会经历一个涂鸦敏感期,所以孩子看到

    家长拿笔,自己也非要拿到手里“画画”“写字”,这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发

    展特点。作为家长,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让孩子自由涂鸦的同

    时,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从而既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又避免家里变得一

    团糟。

    涂鸦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当妈妈了解涂鸦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就能够较容易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涂鸦有利于孩子空间智能、手眼协调能力、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孩子创造力、想象力、专注力、观察力、感觉统合能力、辨色力的发展,能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涂鸦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他们觉得自己能够完成

    一件作品,当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时,自我价值感就得到了提升。此外,因为孩

    子的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不能完整表达自己意图时,涂鸦就会成为辅

    助孩子表达自己想法和情绪的方式,而且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故事,家长可以巧

    妙地利用这些涂鸦画,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厌烦

    一时的“脏乱”,错失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良机。只要方法得当,学习能力极强的

    孩子很快就能明白规则,家里的沙发、床单也可以不再遭殃。如何帮助孩子进行

    有意义的涂鸦活动呢?

    第一,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规则意识。

    孩子之所以会到处乱画,是因为年龄小,规则意识弱,只关注自己一时开

    心,不考虑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所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规则意识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涂鸦的习惯呢?

    1.明确告诉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853KB,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