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647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爸爸.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9日
第1页
第6页
第11页
第21页
第33页
第120页

    参见附件(3987KB,127页)。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这本书主要是为当爸爸的读者写作的,里面的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与孩子进行交流,让你能明白孩子心里的想法,更懂孩子。

    内容提要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

    做过父母的人都有感触:跟孩子聊天谈何容易,尤其是敏感期和青春期的孩子,说着说着就变成了重复和说教,甚至会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

    在《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一书中,亲子教育专家田导根博士告诉我们,要想和孩子有话聊,请先检视一下自己的对话习惯吧。如果你总是冷着一张脸,孩子永远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在父母教育和亲子指导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只要愿意倾听和了解孩子,就很容易打开孩子的心门。为了促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创造力和感性思维,他不断研究实践,终于形成了丰富的对话法。

    作者提醒我们:懂得再多的育儿道理,也不如安安心心地陪孩子聊会儿天来得实在。要知道,陪孩子时间较长并与孩子互动多的人,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大。

    作者资料

    田导根

    弘益大学终生教育政策研究所博士、庆熙大学教育科技研究所硕士。现为父母教育与子女指导讲座讲师,在韩国大各专院校、地方自治团体、教育单位、企业单位主讲。

    作者发现,懂得再多的育儿道理,也不如安安心心地陪孩子聊会儿天来得实在。为了促进亲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不断研究各种“对话法”,比如“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对话法”“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对话法”“培养孩子感性思维的对话法”,等等。

    著有《自主学习习惯养成训练》《沟通高手的效率对话法》》《妈妈教你的自主学习法》《读书高手养成书》等。

    主目录

    PART1 一句话,打开孩子的心门

    第一章成为朋友般的爸爸是大势所趋

    第二章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

    PART2 激发孩子潜能的对话法

    第三章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对话法

    第四章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对话法

    第五章培养孩子感性思维的对话法

    第六章培养孩子领导力的对话法

    第七章激发孩子潜能的对话法

    PART3 改变孩子生活习惯的沟通法

    第八章在与爸爸的交谈中学习成长

    第九章一句话,改变孩子的无理取闹

    第十章让孩子不再沉迷于游戏的对话法

    第十一章足以改变孩子人生的称赞法

    PART4 改变孩子学习习惯的沟通法

    第十二章提升孩子表达能力的对话法

    第十三章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习惯的对话法

    第十四章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读书法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截图

    目录

    文前

    导读 再忙,也不耽误你做个好爸爸

    前言 通过与爸爸对话,孩子们会看到更大的世界

    PART 1 一句话,打开孩子的心门

    第一章 成为朋友般的爸爸是大势所趋

    01 在与孩子的对话上,妈妈与爸爸大不相同

    02 孩子的想法必定与爸爸的不同

    03 爸爸的自我确认清单

    04 与孩子对话之前,需要改正的一些习惯

    第二章 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

    01 首先,要懂得聆听

    02 成为孩子的最佳聊天对象

    03 站在孩子的视角倾听和思考

    04 留出陪伴孩子的时间

    05 隐藏在孩子话语中的内心感受

    06 孩子逃避对话怎么办

    PART 2 激发孩子潜能的对话法

    第三章 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对话法

    01 从“炫耀”中发现孩子的潜能02 “成功的路上总会伴随一些非难”

    03 不轻言放弃的孩子,全靠爸爸的鼓励

    04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话语

    05 通过对话让孩子成为有自信的人

    第四章 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对话法

    01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02 让孩子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03 感动孩子心灵的读书法

    04 激发孩子创造力的语言游戏

    05 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提问法

    第五章 培养孩子感性思维的对话法

    01 别急着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聊聊吧

    02 从孩子喜欢的话题开始对话

    03 包容孩子纯真的感情

    04 引导孩子自由地感受、表达

    05 筑就伟大梦想的亲子对话法

    第六章 培养孩子领导力的对话法

    01 孩子开口之前,请耐心等待

    02 你今天说了几次“不可以!”

    03 请先理解孩子的谎言

    04 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后果

    第七章 激发孩子潜能的对话法01 如何与孩子谈梦想

    02 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03 过度保护会断送孩子的一生

    04 如何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

    PART 3 改变孩子生活习惯的沟通法

    第八章 在与爸爸的交谈中学习成长

    01 三岁,必须让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年纪

    02 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

    03 模糊表达VS清晰表达

    04 第一人称传达法

    05 别总想要赢过孩子

    第九章 一句话,改变孩子的无理取闹

    01 无理取闹是成长的过程

    02 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

    03 如何让孩子懂得将心比心

    04 无视也是一种方法

    05 无理取闹中也有理由

    第十章 让孩子不再沉迷于游戏的对话法

    01 无法避免的诱惑——电玩

    02 远离电子游戏,有方法

    03 制订让孩子也满意的游戏时间表

    第十一章 足以改变孩子人生的称赞法01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02 称赞也是一门艺术

    03 孩子会因为真诚的批评而改变

    04 明智批评的五个原则

    PART 4 改变孩子学习习惯的沟通法

    第十二章 提升孩子表达能力的对话法

    01 儿时的对话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02 引导孩子深入思考的聊天话题

    03 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自然对话

    04 提升孩子表达能力的对话原则

    第十三章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习惯的对话法

    01 不要马上告诉孩子答案

    02 努力比才能更值得称赞

    03 提高注意力的五步对话法

    第十四章 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读书法

    01 喜欢读书的孩子,80%受爸爸影响

    02 丰富孩子想象力的阅读游戏

    03 拓展孩子思维的读书分享法文前

    “伍迪·艾伦曾经说过,80%的成功都只需要露个面就行了。

    在此我得向伍迪道歉,因为我要借用并修正一下他的话——99%的

    育儿工作只需要陪伴就够了。”

    ——《父亲的智慧》导读 再忙,也不耽误你做个好爸爸

    “伍迪·艾伦曾经说过,80%的成功都只需要露个面就行了。在此我得

    向伍迪道歉,因为我要借用并修正一下他的话——99%的育儿工作只需要陪

    伴就够了。”

    看到《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的作者田导根在开篇第一页这样写,我

    忍不住深深赞同,因为陪孩子时间最长并与孩子互动最多的人的话语对孩

    子产生的影响必然最大。

    爸爸这个角色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很多孩子在一生中都会把爸爸视为

    自己的偶像。但也有很多时候,爸爸会让孩子失望,因为他们不是忙工

    作,就是忙应酬。

    所以,爸爸的育儿道理懂得再多,也不如安安心心地陪着孩子聊会儿

    天给孩子感觉来得实在。作者田导根也提到聊天是人与人沟通感情的基本

    方式。

    可是,我们都深有感触的是,爸爸跟孩子聊天时,很容易说着说着就

    演变成重复和说教。让孩子喜欢和爸爸聊天本身就不易,让孩子从和爸爸

    聊天中培养自信心、创意、感性、领导能力就更难。但读完《跟自己的孩

    子聊得来》这本书,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爸爸先要审视自己的养育方式,才能更有针对性|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童年的养育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爸爸的养

    育方式,再加上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所以爸爸对待孩子的成长都显得

    太匆忙。

    如果爸爸希望跟孩子聊得来,首先要观察一下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审

    视自己的养育中,是不是这些问题都做得挺好: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

    孩子,不唠叨;不把自己的错误转嫁到孩子身上,从不反复斥责他;从不

    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意对待他;孩子遇到困难时,会经常激励他。

    经常审视自己的养育方式,就能不断吸取经验。如果爸爸一味地对孩

    子说教,就会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让孩子变得通过观察爸爸的反应来判断

    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这时孩子培养的是“他

    尊”,而不是“自尊”。所以,爸爸需要为孩子做的就是教会孩子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

    赖别人的赞扬或观点来做判断。能做到这些其实相当不易,但如果我们能

    经常意识到这些问题,加上刻意的正面引导,慢慢地,孩子就会把爸爸当

    成朋友,愿意倾诉一切。

    |了解孩子成长的共性和他本身独特的个性,会让孩子觉得爸爸更懂

    他|

    首先,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当孩子处在不同的敏感期时表现出的

    行为会大不一样。蒙台梭利说过:“当敏感期出现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

    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

    狂热,直到内在需求得到满足,这股动力才会消逝。”

    这个敏感期也是爸爸教育的关键期。举个例子,六岁前是孩子的语言

    敏感期,在这个时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效果最好,因为幼年时期

    养成的对话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表达。

    书中提到孩子表达能力的核心就是“我”,即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

    法或感觉。个人的思想和感受都是自身的问题,但是表达能力需要的是在

    他人或众人面前讲明自己的观点,所以提高表达能力就需要相应的训练。

    知道这个敏感期规律,你就会明白在六岁前爸爸的陪伴是多么的宝

    贵,如此就会更热衷于跟孩子聊天。

    其次,你必须要了解孩子独特的个性:知道他擅长或喜欢什么,最要

    好的朋友是谁,知道他想要什么礼物,梦想是什么,等等。

    当然这些问题你不能都赤裸裸地问他,毕竟这不是人口普查。爸爸只

    有用心陪伴孩子,才会有独到的观察,然后才能了解孩子,最后才有愉快

    聊天的资本。

    但是我们总是一开口就被孩子嫌弃,就像你给孩子刷牙的时候,他可

    能表现出一万个不乐意,僵持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你会忍不住凶他:“为什

    么不好好刷牙,一点都不听话!”然后你会气鼓鼓地回到客厅坐着,一边

    生闷气一边懊悔。

    所以,即使爸爸看了再多育儿的大道理,最终还是得从日常观察、体

    验和反省出发,悟出自己的方法。好在人生就是一个漫长的试错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身为父母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够陪伴孩子一起去试错,并且

    期待能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抓住语言和阅读敏感期,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孩子的表达能力要在他的语言习惯刚开始形成时开始训练,因为这时

    孩子的基本思考框架也会随之形成。

    1)良好的开端从自然对话中的情绪认知开始。

    自然对话中肯定包涵各种各样的情绪,爸爸应该让孩子间接体验什么

    是伤心、委屈、生气等感觉,并告诉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爸爸也很有必要坦率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盲目地生气,肯

    定无法改变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告诉孩子自己生气的具体原因,孩子才会

    更容易理解。

    通过家庭中的自然对话,孩子会逐渐养成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习惯,不

    仅能提高逻辑思考能力,还可以让爸爸和孩子的关系更为融治。

    2)抛个话题,来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吧。

    说到陪伴,爸爸可能眉头一皱,抱怨哪有那么多的时间陪孩子聊天。

    其实,没时间都是借口,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想陪着孩子,毕竟办法总比问

    题多。

    比如,可以让做饭或者吃饭的时间成为有主题对话的机会。让孩子用

    语言描述爸爸做饭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其实,和孩子聊天的主题不需要多么宏大。通过聊天,孩子可以学习

    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练习说服对方的技巧,慢慢地学会既不固执己见,也不盲从他人。

    这种讨论的方式能给孩子打下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基础。此外,家庭

    成员之间可以举行评价会。和孩子一起制订阶段目标后,爸爸可以定期问

    问孩子目标达成的情况,孩子则自我评价目标是否很好地达成,有哪个部

    分没有做好。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跟孩子交谈的时候,爸爸应该教导孩子不要把个人情绪放在第一位,同时培养孩子准确地表达事情因果的习惯。

    3)注重孩子的表达逻辑,让孩子善于理清自己的思路。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语言逻辑性强的孩子,就要通过经常接触的生活主

    题,从孩子自由说话的习惯开始培养。在开始对话之前,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必须遵守的对话的规则。即告诉

    孩子无论要表达什么,都应该遵照“何时”“何地”“何人”“何

    事”“何法”“何因”的顺序说话。比如孩子告诉你“我不喜欢张嘉

    乐”,刚开始的时候你可以用六个问题引导他和你的对话,然后再把他对

    六个问题的表达串联起来讲给他听,让他了解这样的表达结构,慢慢地,他也会用这样的逻辑结构来表达他的想法。

    说到底,育儿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很多时候,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

    己,因为终究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家庭里和家庭成员养育自己的孩子。

    在爸爸角色的探索中,希望在悟道上给你一些启发,去了解孩子的成

    长规律,去思考自己的养育方式,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去改变视角。

    那些跟孩子聊天的方法,最终还需要你结合你的领悟并运用到育儿实践中

    去。

    亲子教育专家 吴琼前言 通过与爸爸对话,孩子们会看到更

    大的世界

    有妈妈真好,她会疼爱我。

    有冰箱真好,它会给我吃的东西。

    有小狗真好,它会和我一起玩。

    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有爸爸。

    这是不久前在互联网上被大肆讨论的一首诗。这首由小学生写出来的

    诗折射出了这一时代爸爸们的形象。爸爸们为了养家而辛苦工作,但是他

    们越是埋头于工作之中,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就越少,与家人的关系也就越

    来越疏远。家人也渐渐觉得,跟难得一见的爸爸相处时变得尴尬又不自

    在。不知从何时起,爸爸成为了家庭中不受欢迎的存在。

    孩子的成长靠的不是妈妈或爸爸单方面的努力。只有当爸爸妈妈各司

    其职、共同努力时,孩子们的情绪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才会健康成长。如

    果说妈妈的职责是细心照顾孩子,那么爸爸的任务则是为孩子提供成长和

    发展的机会。

    在训斥小孩时,妈妈和爸爸的表现必然会有所不同。照顾孩子日常生

    活的妈妈往往会絮絮叨叨,而缺席孩子生活的爸爸则习惯大声斥责,尤其

    是孩子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期待或未达到自己的标准时。

    然而,斥责并不会使孩子有所改变,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孩子们不会

    想到爸爸生气是出于担心,而会认为爸爸不喜欢自己,因而心里会产生失

    落感。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的话,爸爸与子女间的关系就会日渐疏远。

    爸爸要做的并不是站在大人的立场教导和训斥孩子,而是从孩子的立场出

    发来行动。比起强迫孩子理解大人的世界,爸爸们更应该做的是使孩子具

    有自控能力,并培养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孩子们就像一块海绵,时刻准备着吸收周围的一切。他们就像具有无

    限可能性的“梦想之树”,我们如何为之浇水,如何培养他长大,决定着

    他将成长为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因此,孩子们需要一个真挚而温和的爸爸,一个能规划孩子的一生并

    且为其提供建议的爸爸,而不是只会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的爸爸。

    现在已经到了爸爸们回归本位的时候了。孩子的生活态度会随着爸爸

    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而改变,通过与爸爸的对话,孩子们将会

    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作为一个父亲,如果担心孩子的未来,那么就应该

    熟悉能够培养孩子的潜在能力的“沟通法”。

    很多爸爸都了解对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真正与孩子交谈时却发

    现这并非易事。跟孩子对话很容易就会演变为相同话语的重复,或者对话

    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教训或者教导。而本书的意图正在于概括爸爸和孩子之

    间的对话所需要的一切。

    想要与孩子对话,爸爸就要开始改变。爸爸们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

    迄今为止对孩子说的话中,“不要……”之类的否定性的话语占据了大部

    分。

    爸爸们应该学会倾听,而不只是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只有这样,孩子

    们才会敞开心扉,享受跟爸爸之间的对话。这是与孩子对话时要做到的第

    一步。

    “好好培养孩子”和“好好与孩子对话”是同样的意思。与孩子的对

    话的宝贵价值可以在所有的领域中体现出来。本书严格挑选了可以培养孩

    子“才能、潜力”的沟通法,介绍了如何通过平时的对话培养孩子的自信

    心、创意、感性、领导能力等需要从小开始自然引导的能力。与爸爸的真

    心交谈,能帮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最让人力不从心的就是孩子们撒泼耍赖的时

    候。不能每次都用斥责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顺应孩子的要求,又担心会

    让孩子养成坏习惯,这是父母们的苦恼所在,而本书则在“改变孩子生活

    习惯的沟通法”里列出了明智的解决方法。该部分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情况

    下,孩子们撒泼的原因、适宜的沟通法、称赞与责备的正确原则等。

    如果能日复一日地加以实践,我们就会发现,爸爸持之以恒的关心和

    努力,会对孩子的坏习惯起到翻天覆地的改造效果。

    本书最后介绍了“改变孩子学习习惯的沟通法”。爸爸对孩子的学习

    毫不关心,已经不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孩子

    送到培训班,而是要爸爸们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孩

    子们的梦想。孩子们可以在从小与爸爸的对话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学习如

    何坚定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同时编织自己的梦想。所有的孩子都具有成为伟大的人、长成参天大树的潜能。而他有一个

    怎样的爸爸,决定着他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还是成为一个引领世界的领

    导者。优秀的爸爸会读懂未来,知道如何应对变化。爸爸对话法则是人类

    历史上最好的教育方法,它影响着孩子的感觉、思考、行为和情绪。爸爸

    的指导中盛满了温情,融合了心灵,同时蕴含着对话的技巧,是一种最受

    瞩目的养育法。

    孩子的童年时期一去不返,每一个瞬间都十分宝贵。从今天开始跟孩

    子们对话吧。爸爸们会见证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发现自己之前未曾知晓

    的一面,并从中感受到喜悦。而孩子们亦能获得一个爱自己、信任自己,如同朋友一般可靠的爸爸。这一定会成为孩子们实现梦想、自信活出精彩

    人生的有力支撑。

    希望通过这本书,所有的爸爸们都能成为孩子们最好的朋友,与孩子

    们分享心情与梦想,度过宝贵的时光。PART 1 一句话,打开孩子的心门

    第一章 成为朋友般的爸爸是大势所趋

    我们很难用以往所接受的、单方面的命令或者说教的方式教育好孩

    子。你想在孩子的人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吗?那么,最好养成经常反省自

    己是否是一个好爸爸的习惯,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站在孩子的

    立场倾听他们的心声。

    01 在与孩子的对话上,妈妈与爸爸大不相同

    爱情成就家庭,最终诞生结晶。每天看着可爱的孩子是一件令人开心

    激动的事,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养育一个生命会费尽一生的心血,需要持

    之以恒的努力。有了孩子以后,家庭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问题,会让素

    来同心的夫妻话不投机、矛盾重重。

    事实上,很多夫妻都会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冲突,身陷矛盾、孤

    独、绝望和混乱之中。在养育孩子的方法上,妈妈和爸爸是有所差异的,妈妈更倾向于保护孩子,为孩子打理一切;爸爸更偏向于培养孩子的冒险

    精神和独立意识,把孩子“往外推”。从表面上看,这个差异可能诱发矛

    盾,但实际上却也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当然,如果诱发的矛盾过深就要

    另当别论。偶有小争执,只要尽量相互包容,事情就可以解决。但如果事

    事矛盾相向,那么与孩子的矛盾就会上升为夫妻间的矛盾。

    爸爸希望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在与孩子的对话中有所互动。例如,爸爸喜欢摆出一副惊讶的表情,说些突兀的话或者做些意料之外的事去吓

    孩子。妈妈则不会直接出面,也不想随意决定孩子的人生,更愿意成为孩

    子身后坚实的后盾。此外,妈妈还会为爸爸对孩子有目的的行为慌张不

    已。妈妈决定小事,爸爸定夺大事。妈妈即使看到孩子犯错,也不会当面

    指责,而是选择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会爆发;爸爸面对孩子

    犯错时,更倾向于直接指出孩子的问题。妈妈会说“被你伤透了心”“这

    个样子到底像谁”,着眼于孩子当下的状态;爸爸会说“你以后想做什

    么,为什么要那样做”“你要是再敢有下次,我不会饶了你”,对孩子的

    未来指指点点。

    妈妈平时像朋友一样与孩子相处,所以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不会严厉

    苛责。也因此,妈妈认为自己和孩子有共鸣,认为自己在用晓之以理的方

    式教育孩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妈妈对孩子既没有晓之以理,也没有厉声呵斥,反倒是相互拌嘴的情况屡见不鲜。当爸爸要责骂孩子时,妈妈总

    是生怕有个三长两短,慌慌张张地把爸爸推开,然后情不自禁地一把搂住

    孩子。爸爸认为溺爱会让孩子变得没规矩,所以常常严苛以待。也因此,爸爸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孩子心中严厉的角色。

    妈妈觉得若想与孩子产生共鸣,就应该对孩子友好相待,所以经常称

    赞孩子。相反,爸爸认为,为了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好习惯,该严格时就

    要严格,所以常说一些否定的话语。但是,否定或威逼的话语会在孩子的

    心灵深处烙下创伤,让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虽然很多父母都知道需要与

    孩子展开有所共鸣的对话,但是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时至今日,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必须做出改变。再加上,最近在育

    儿领域,爸爸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所以时下需要爸爸们摆脱严父的形

    象,成为孩子们信赖并且遇事能一起商量的朋友,即,一个全新爸爸的角

    色。

    从孩子人生的起跑线开始,父母便拥有最大的影响力。获得父母的信

    赖与尊重的孩子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为完满的人生奠定基础,而这一

    切都始于沟通。

    02 孩子的想法必定与爸爸的不同

    大多数的爸爸都专注于职场与家外事,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

    少,久而久之,孩子的生活中便没了爸爸的位置。爸爸平时对孩子漠不关

    心,却在闲暇之时突然想和孩子对话。尽管孩子一直在成长,但是爸爸对

    孩子的印象还停留在从前,对话方式也不曾改变。

    当爸爸过来搭话时,对于这一切感到陌生的孩子或吞吞吐吐,或话不

    投机,总之回应起来非常别扭。爸爸与孩子无法沟通的原因正是在于爸爸

    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孩子,以自身的标准去引导对话。孩子小的时候也许会

    认为爸爸喋喋不休,但是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便会觉得爸爸是一个比不上

    朋友的、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会将爸爸视为敌人。

    这些问题的产生正是根源于孩子与爸爸想法的不同。例如,爸爸认为

    孩子应该有忍耐力,但是孩子却背道而驰,对一切都轻易放弃;爸爸想和

    孩子一起玩,但是孩子却更喜欢电脑游戏;爸爸希望能和家人一起度过每

    一个瞬间,但是孩子却更想和朋友待在一起。

    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正是因为爸爸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爸

    爸也会像自己的爸爸那样,对自己的孩子采用领导命令的方式,想让孩子

    乖乖就范,不得有半点反抗。现如今,恐怕再也没有孩子会老老实实地遵循爸爸的想法而活,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让孩子的想法与爸爸的保持

    绝对一致,只会让双方的矛盾激化,家里恐怕会永无安宁之日。

    引发这些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便是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世界的变化速度太快,以致我们难以适应。孩子的教育同样如此,越来越

    让父母无从下手。

    那么,如何才能与孩子维持良好的关系?爸爸们需要适应时代的变

    化,需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与孩子对话。当孩子感觉到爸爸真正懂得自

    己、同自己站在同一边时,他自然会打开心扉。如果不去理会孩子的想

    法,始终固执地逼迫孩子按照父辈的意志去活,那么爸爸与孩子的矛盾会

    越来越大。

    03 爸爸的自我确认清单

    养育孩子是一项创造新人生的工作,而且不容许中途放弃。最近,爸

    爸们也开始积极投身育儿,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和陪伴孩子。但要成为

    一个好爸爸,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仅凭一两次努力就能成功的事。

    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想法,强迫孩子,对孩子期望过高,这是很多爸爸

    时常犯的错误。很多爸爸在孩童时代经历的伤痛直到结婚生子还不能抚

    平,他们往往会把与伤痛相关联的固定观念、坏习惯、对未来的担忧等映

    射到妻子或孩子身上。

    要想成为一个好爸爸,就必须先改掉自己的消极想法或坏习惯,再丢

    掉一直以来对孩子的固定观念,做到不干涉孩子。在这之前还要扪心自

    问,弄清楚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一个怎样的爸爸。想知道自己是怎样的爸

    爸,可以通过简单的“自我确认清单”进行测试。

    如果回答中有11~15个“是”,表示你有足够的能力成为好爸爸,且

    目前和孩子相处得还不错。有6~10个“是”,表示你正处于不倾听孩子心

    声的状态,可以说是正处在一个与孩子产生矛盾的初期阶段。若想成为好

    爸爸,请找出填写“否”的原因,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回答中只有0~

    5个“是”,表示你经常忽视孩子的想法,与孩子矛盾重重。这时的你应该

    向孩子询问自己的不足,并从改变自我做起。

    迄今为止,我们所接受的是单方面命令式的教育,但现在我们很难再

    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好孩子。你想在孩子的人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吗?那

    么,你要养成经常反省的习惯,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倾听他们

    的心声,好好与他们进行对话。爸爸的自我确认清单04 与孩子对话之前,需要改正的一些习惯

    很多父母自以为对孩子的一切都了若指掌,殊不知孩子每天都在变

    化,即便懂得昨天的他,但今天的他可能就不一样了。跟孩子对话固然重

    要,但也不能因此就随便找些话和孩子说。你要先了解孩子今天的心情如

    何,想要做什么。

    如果没有先了解这些,爸爸们就会犯错误,这都是因为不懂自己的孩

    子。而这种失误会让孩子不再向你敞开心扉,亲子对话也就无法取得任何

    进展。下面有几种类型,爸爸们看看是否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对孩子的情绪不敏感|

    这类爸爸只想着自己的愤怒情绪,却察觉不到孩子已经吓坏了。他们

    有时会对着正要玩拼图的孩子说:“小心别弄乱,要不然就揍你一

    顿!”这类爸爸,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读懂孩子的心。要不断地去体察孩子

    的情绪,自身也要变成一个感情细腻的人。

    |遇事只会唠叨|

    这类爸爸通常等不及孩子自己去做,就会用“去刷牙吧”“不要掉饭

    粒,好好吃饭”等话语来一一确认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这类爸爸可以试

    着让孩子去做一些之前因为怕孩子做不好而没让他去做的事情,比如跑腿

    的活儿,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家务。其实,孩子们远比爸爸想的能干。如果

    忍不住想要唠叨,不妨问问孩子:“能不能帮爸爸的忙?”“能帮爸爸整

    理一下鞋架吗?”

    |不善言辞|

    这类爸爸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在孩子做了一些不合心意的举动时,不会先耐心地慢慢劝导孩子,而是直接动手,或者大声训斥。然而,动手

    打人或者大吼大叫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亲子之间的对话也会就此中

    断。因此,这类爸爸要忍住冲动,尽量用语言来表达,而且与其说“不要

    做”,不妨试着说“要不我们一起来做一下”,并让这种说话方式成为习

    惯。

    |不能忍受孩子反驳自己|

    这类爸爸在孩子对自己所说的话表示异议时,就会勃然大怒。他们觉

    得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没规矩”“没礼貌”的行为,所以会强迫孩

    子顺从自己。但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讨厌与爸爸一起做事情。所以,爸爸们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并且最好是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情。

    |动不动就跟孩子诉苦|

    这类爸爸会经常对孩子说:“爸爸已经很辛苦了,怎么连你都这样对

    爸爸?”他们会无休止地对孩子诉说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而有着这

    种爸爸的孩子通常会很早熟。与其跟自己的孩子诉苦,不妨坦率地表达自

    己的期望。比如,与其说“真为你感到伤心”,不如说“爸爸希望你能够

    早点起床”。第二章 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

    “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和“跟孩子好好谈心”是异曲同工的两句

    话。因为无论是说教、惩罚,还是威胁,都绝不可能让孩子依照我们所希

    望的方式长大,孩子完全是依照自己的感悟长大成人的。所以,大人们唯

    一能做的就是与孩子对话。

    01 首先,要懂得聆听

    越来越多的爸爸想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亲。因此,很多爸爸在百忙

    之中选择上“好爸爸培训班”,或者参加好爸爸聚会。但是学以致用,却

    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爸爸,他们觉得自己为了这件事已经竭尽全力

    了,但是与孩子的对话还是经常会中断,而且他们通常会为找不到对话的

    主题而苦恼。那么,与孩子对话如此不易的原因是什么呢?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跟孩子说话时,孩子能够认真地听。但是父母

    们要知道,孩子也有同样的期待,希望父母能够专心听他们讲话。与孩子

    对话的窍门就在于此:家长们即便觉得孩子说的话没什么意义,也要认真

    聆听。

    聆听,就意味着全然地听取对方的话。一个人在对方能够全然地接纳

    自己的时候会心神安定,并产生努力进步的欲望,孩子也一样。很多爸爸

    认为第一时间指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是最佳方法,所以,他们通常不会去聆

    听孩子的心声,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指正孩子的错误上。但是,比批评

    指正更为有效的是积极聆听孩子的心声,具体方法如下:

    |做出积极的反应|

    要体会孩子的感受,给出积极的反应,这样孩子才会敞开心扉。比方

    说,用“啊,是吗”“真是遗憾啊”“也许我也会那样做”“肯定很开心

    吧”“天啊,你肯定很伤心吧”等话语回应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是理

    解自己的。

    |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

    为了表现出自己正专心听孩子说话,爸爸最好用充满爱意的眼神凝视

    孩子,说话时将上半身稍微倾向孩子。而且,听孩子讲话时,最好点头表

    示肯定孩子所说的内容。如果将上半身往后仰,避开孩子的视线,或者眼

    神流露出对孩子有所要求的信息,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拒绝或被无视。|提问是关心孩子的表现|

    爸爸们自以为很了解孩子,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孩子还未说话,爸爸

    就先估计孩子大体会讲些什么,然后自行做出判断。但越是这样,孩子就

    会越发退缩,无法对爸爸打开心扉。因此,爸爸们切记不要提前判断,要

    尽力表现出想了解孩子的样子。如果不是很了解孩子,就要先向孩子提出

    问题,让孩子知道爸爸对自己的话感兴趣。彻底了解孩子后,亲子间自然

    就会产生更大的共鸣。

    |舍弃成见,用心倾听|

    爸爸在评判孩子时,往往会从孩子以往的表现说起。换句话说,爸爸

    不认同孩子现在的模样,以及孩子的变化与成长。这样的不认同会让孩子

    不开心。为了打开孩子的心扉,爸爸要抛弃过去的偏见,努力看到“现

    在”的他。与其指出孩子的缺点、问题,不如找出隐藏在孩子身上的优点

    和潜力,并倾听孩子所说的话。

    |不要想赢过孩子|

    爸爸要时刻铭记自己为什么要与孩子进行对话,不能被自己的情绪困

    扰。与孩子对话时,不能因为自己不顺心就发脾气或者训斥孩子,这样做

    的话,孩子很容易把心门关上。

    只要能倾听孩子,并且不批评他所说的话,孩子就会打开心扉,坦诚

    地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也是如此,倾听

    来访者的心声往往就能解决问题。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表明,无条件的

    宽容与接纳会让对方打开心扉。孩子们在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后,都会无一

    例外地感到心情舒畅,自信心也会得以提升。

    读懂孩子内心的10个对话技巧

    1.每次见到孩子都要面带微笑。

    2.疲惫或者情绪激动时,要避免谈及深刻的话题。

    3.在孩子吐露真心之前,需要耐心等待。

    4.说话时,要努力做到语言表达、表情和动作所传达的信息一致。过

    程中可以用“我也知道”“能够理解”“是啊”等言语表示赞同。

    5.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要称赞孩子,并用语言表达出喜悦之情。6.听不懂孩子的意思或弄不清楚孩子的意图时,请孩子再说一次。

    7.孩子说话时不要打断他,即便对话内容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

    要表现出珍惜的态度,这是有效对话的基础。

    8.禁止说出“那样不对”“怎么能那么想呢?”之类的话。要谨慎使

    用一些带有负面信息的话。

    9.不要用“为什么”开启对话。“为什么迟到了?”“为什么你总是

    这样?”之类的问题,只会引来“因为……”“是啊,我也不太清楚”等

    毫无效果的对话。但是,把“为什么”换成表示疑问的“什么”,对话会

    更顺畅、更有效,不妨用“应该是发生了些什么吧”来展开对话。

    10.写一张“我爱你”“爸爸为你自豪”等小字条,放在饭桌上或者贴

    在镜子前,会是个传达爱意的不错的方法。

    02 成为孩子的最佳聊天对象

    成为孩子的最佳聊天对象,就意味着孩子一有话题就想与你分享。想

    要成为孩子的最佳聊天对象,爸爸们首先要读懂孩子的心,知道他们为什

    么要与你对话,想要些什么,心情如何。如果没有理解孩子的心思就开始

    对话,很可能会演变成不合孩子心意的、单方面的对话。那么,孩子心目

    中的好爸爸到底是什么样的?

    |不吝惜赞美|

    每个人都喜欢被称赞,因此,爸爸也不能吝于赞美孩子。赞美孩子就

    是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也像是在赞美自己。乍看之下再平凡不过的孩子,仔细找找也能发现一两个优点。发现优点,真诚地称赞,孩子会因为感觉

    被认可而高兴无比。但是,也不能勉强编造出虚假的赞美话语,这只会让

    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糟糕。用老套的方法无条件地称赞孩子,只会让孩子有

    心理负担,或者产生虚荣心,对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态度毫无帮助。

    |遵守对话的原则|

    良好的对话模式有一定的规律。一个人独占发言权不符合这一规律,爸爸不应打断孩子的话;爸爸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给孩子反驳的机

    会。另外,不能因为孩子不听,爸爸就任意转换话题。在进行对话的过程

    中,还要关注孩子的表情和动作。如果孩子表现出不情愿、回避视线或者

    懒散地挪动身体,则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很多时候,比起语言,孩子

    的举动更能准确地表现出他的内心。其实,孩子想要的很简单,就是希望爸爸能够理解他们。但爸爸们却

    总是自以为是,从成年人的角度与孩子对话。越是如此,亲子关系就越是

    疏远。这种情况下的对话,只会让孩子反感。

    03 站在孩子的视角倾听和思考

    很多孩子与父母的对话中,爸爸总是训斥孩子,而孩子则试图辩解。

    双方都站在与彼此想法完全不同的角度上对话,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门就

    会因此而关闭。如果想要打开孩子的心扉,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只站

    在成年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的话,而是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倾听和思

    考。只要能从孩子的立场找出必须那样做的理由,无论什么样的对话,都

    能自然平和地进行。

    |努力认同只属于孩子们的世界|

    即使是年龄再小的孩子,当父母毫不客气地指出自己的缺点并命令自

    己改正时,也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就算是成年人也很难做到。即使出发

    点是善意的,在孩子看来,听父母的忠告,尤其是命令式的忠告,也并不

    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这种教训或者说教的口气不仅效果很差,而且容易

    起到反效果。

    如果想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对话,我们首先要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

    体。孩子和父母一样,成年人有成年人的世界,孩子们也拥有自己的生活

    圈。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认同孩子们的世界并努力与他们感同身

    受。

    如果爸爸能够接受孩子的一切,并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努力

    把自己真心的关怀传达给孩子的话,孩子就会渐渐开始倾听爸爸的话。比

    如,在安慰一个因受伤而嚎啕大哭的孩子时,将“停!太不像话了!”换

    成“肯定很疼吧!”把孩子当成一个具备成熟人格的个体来看待,体会孩

    子的苦痛,孩子们就会很快停止哭泣。

    |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引发完全不同的反应|

    孩子们会对爸爸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如果一味地

    批评晚归的孩子,那么,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孩子们会先反抗。但

    是,如果看到爸爸焦虑地等待,并期盼着自己平安归来,孩子们则会因此

    而感动。所以,有些表达方式会引发孩子的反抗心理,有些表达方式则会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想要改正缺点。人们常以为对关系亲密的人不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方就能懂自

    己在想什么。但事实上,无论是谁,如果不将想法表达出来,没有人会了

    解我们的真正意图。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爸爸不直接表达

    自己的想法,他们无法自行体会。比如,对一个不想洗漱的孩子敷衍地

    说:“好吧,我知道了!”不如对孩子说:“你不喜欢洗脸是因为会把衣

    服弄湿,很不舒服,对不对,那来和爸爸一起洗怎么样?”这样对孩子表

    达出具体想法的沟通更加有效。因为,孩子一旦觉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

    想法,而且爸爸也对自己表示认同,他就会接受“即使不舒服也要洗

    脸”这种既定事实了。

    对话结束后,可以给予孩子充满爱意的爱抚。这种接触会让孩子相信

    爸爸是真正地爱着自己。对于孩子来说,在幼儿时期从家长处获得的爱越

    多,他将来就越有可能成为一个内心温暖的成年人。

    爸爸的一句话

    和孩子对话时,要全然地接受孩子,并理解他的感受。

    孩子:爸爸,我为什么要吃胡萝卜呢?

    爸爸:说什么胡话,你一定要吃胡萝卜!

    孩子:可我真的很不喜欢吃啊!

    爸爸:才吃了多少就这么胡闹啊。

    孩子:这种东西怎么能每天都吃得下啊!

    爸爸:话怎么这么多,快吃。你有抱怨的时间,早都该吃完了。

    孩子:啊,我真的很讨厌吃这个。

    →如果一味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最终只会让孩子反感,阻碍

    亲子间的对话。

    换一种说法

    孩子:爸爸,我为什么要吃胡萝卜呢?

    爸爸:看来你很想知道为什么要吃胡萝卜啊!

    孩子:对呀,胡萝卜既不好吃,我又很讨厌,不明白为什么要吃。爸爸:原来你是因为胡萝卜不好吃所以不吃,是吗?

    孩子:我真的很讨厌这个。如果要我吃这么难吃的东西,那我就不吃

    了。

    爸爸:看来秀贤为了吃胡萝卜费了很多劲呀!

    孩子:对呀,不想吃。

    爸爸:秀贤呀,你不是说很想变得漂亮吗?如果想变漂亮的话,吃胡

    萝卜这样的蔬菜最有效呢。

    孩子:哦,是这样吗?那我要吃。

    爸爸:对呀,看到我们家秀贤这么爱吃胡萝卜,爸爸真是高兴。

    →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孩子的诉求,然后以孩子为中心进

    行对话。

    04 留出陪伴孩子的时间

    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氛围十分重要。只有心情愉悦才会促成良好

    的对话。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和家人相处是快乐的事,就能营造出最好的对

    话氛围。但是,一起享受欢乐时光的重点并不在于时间的“量”,而在

    于“质”。即便相处的时间很短,只要体会到了幸福感,孩子就会期待和

    父亲相处;相反,如果认为和爸爸相处会有负担,孩子自然就会躲避爸

    爸。

    |即便时间很短,也要养成陪伴孩子的习惯|

    如果想和孩子度过愉快的时光,那就不能一味等待偶然出现的机会,而是应该提前计划。也就是说爸爸要善于做计划,找出自己和孩子都喜欢

    的,即使时间短暂也能共创美好回忆的活动。如果全家人不能一起参加的

    话,爸爸妈妈也可以互相交替着和孩子共处。睡前是和孩子对话的良好时

    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爸爸为了陪伴自己一直在努

    力。

    和家人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最好机会就是家庭旅行。而对于一些电视

    瘾、网瘾很深的孩子来说,旅行也会成为他们亲近自然的特别机会。旅途

    中,一家人相处的时间变长,彼此对话的时间自然也会增长。不过,也要

    考虑孩子的意愿。如果只是爸爸单方面的想法,孩子提不起任何兴趣,就失去了全家旅行的乐趣。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引导孩子自发地参与进

    来,强制性地带着孩子的话,那么在旅途中,孩子不仅不会感到快乐,反

    而会表现出焦躁情绪。

    |陪孩子一起聊天,做孩子喜欢的事情|

    陪伴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爸爸和孩子很自然地就会聊起来。比如,我们可以对正在堆积木的孩子说:“承浩啊,你现在做的是什么啊?爸爸

    也和你一起吧!”孩子发现爸爸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兴趣时会很高兴,并

    且会愉快地和爸爸聊天。还有,我们要仔细观察孩子并用心记下孩子的喜

    好,参与到孩子喜欢的事情中,自然地和孩子展开对话。

    想和孩子共度愉快的时间,单纯考虑周围环境是不够的。成为孩子心

    目中温暖的好爸爸,也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重要一环。毕生都在照顾贫困孩

    子的唐·博斯克神父这样说道:“我们只爱孩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

    设法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其实,人人都希望被爱、被理解。而

    孩子在感受到爸爸对自己的爱之后,就会产生对生活的渴求,并学会享受

    生活中的乐趣。

    05 隐藏在孩子话语中的内心感受

    孩子们会在自己遇到困难或处于不利的情况时,选择说谎或者不直接

    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过被性侵经历的孩子在接受

    调查时,因为不安,陈述自己的遭遇时,常常会发生推翻陈述或者答非所

    问的情况。而这种因为证据不足而导致无法顺利处罚罪犯的情况屡见不

    鲜。

    即使是孩子们不经意间说出的话也有其含义。所以,在和孩子对话的

    过程中,不能因为是孩子们说的话就不加以重视,我们应该思考孩子们这

    么说的理由。因为孩子们的话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经

    历的事情全身心地品味后,再经过过滤和整理而成的。

    |相比语言,非语言信息更重要|

    想要掌握孩子话语背后的隐藏意义,分析孩子们表现出的非语言行为

    会很有帮助。非语言行为指的是语言之外其他有形的沟通,也被称作肢体

    语言。肢体语言就是“身体语言”,可以细分为态度、姿态、手势、表情

    以及视线等。这些与其说是通过“听”来交流,其实更近乎于一种看得见

    的交流。点头、攥拳、抓紧胳膊、转动手指、深深地呼一口气、出冷汗等

    都属于非语言行为。与所说的内容相比,声音的抑扬顿挫和颤音、目光、手势、语调、表情、姿势等往往包含着更深层次的信息,我们应该充分认

    识到这一点,并细心留意这些信息。

    |咬指甲的孩子|

    孩子经常啃指甲,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混乱和不安。当孩子感受不到所

    做的事情的乐趣时,就会不断摆弄自己的身体。通常孩子觉得家庭氛围不

    好或人际关系不佳时,内心就会产生不安,感到不自在。遇到这种情况,按照如下的方法展开对话,可以有效安抚孩子的不安情绪。

    ●“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心烦啦,爸爸会帮你的,和爸爸说一说

    吧。”

    ●“你现在是不是想做其他的事情啊。你想做什么呢?”

    →在孩子有不安情绪时,如果爸爸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就会感受到

    爸爸是在认同自己,从而缓解不安的情绪。

    |吃饭时到处走来走去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吃饭时每次都只吃一口就开始到处走来走去,之后又会折

    返回来继续吃饭。这些孩子多半是偏食,或者不喜欢吃这些菜。而之所以

    这样,应该是一段时间里,孩子的父母曾经追着孩子喂饭,给孩子养成了

    被喂饭的习惯,导致他毫无应该坐在饭桌前吃饭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办法改变孩子的就餐习惯。

    ●“你不是说想长个子吗?吃这个就能长高了,你不吃吗?”

    ●“如果你吃这个的话,我会给你读你喜欢的童话书哦。”

    →不要直接指责孩子的行为,可以通过做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减少

    孩子的问题行为。

    |喜欢独处的孩子|

    喜欢躲在角落里玩耍的孩子,不想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受到打扰,同

    时这些孩子会对别人长时间的观察倍感压力。内向且胆小的孩子更容易表

    现出这种倾向。此时,可以通过下面的话语开启对话。

    ●“和爸爸一起做点儿什么(孩子喜欢的事情)吧!”

    ●“看爸爸给你买了你喜欢的洋娃娃哟!”→对于内向或者无法融入集体的孩子,要通过体贴的关心和话语营造

    让孩子参与对话的机会。

    与孩子对话时,除了要与孩子保持同样的视角外,还要了解孩子话语

    中隐藏的意思。人们往往愿意为了解自己的人做任何事。因此,当孩子看

    到爸爸理解自己时,他们也会做出爸爸所期盼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就

    是,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并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进行对

    话。这样,孩子就会成为爸爸的拥护者了。

    06 孩子逃避对话怎么办

    孩子总是回避与爸爸对话,是因为之前的对话给他们留下了不愉快的

    印象。想要打开孩子的心门,就得耐心等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不能一

    味地强求与孩子进行对话。如果孩子害怕爸爸,亲子对话会变得更困难。

    那么,该如何与不爱言语的孩子对话呢?

    |切勿急于求成|

    首先,看着孩子的眼睛,并将自己很担心他的信息传达给孩子,可以

    尝试着用“我们小罗最近看起来闷闷不乐的,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我有

    点担心哦”这样的话语开始对话。就算孩子不愿意回答,也不要责备孩子

    或是强迫孩子给出答案。批评孩子:“你打算一直不对爸爸交代吗?要是

    不愿意说就不要愁眉苦脸的,整天苦着脸给谁看呢?”或者冷言冷语“不

    愿意说就算了”,都不太妥当。

    爸爸要尊重孩子不想讲话的意愿,退让一步,对孩子说:“要是改变

    心意了,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对爸爸说,我随时准备听你的话。如果需要

    爸爸的帮助,随时告诉爸爸,爸爸等着你哦。”这样的等待能够让孩子感

    受到爸爸的心意,也能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调整心情。

    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回应,并认真倾听孩子的话

    语,例如“啊,这样啊”“原来发生了这样的事啊”“嗯,好”,同时点

    头加以肯定。这些回应能够表达你的关心和爱,孩子也会认为你是在真心

    聆听自己的话从而产生安全感。对话结束时,为了感谢孩子能够对自己打

    开心门,可以说:“原来小罗经历了这样的事情,爸爸还一直蒙在鼓里

    呢。小罗啊,谢谢你愿意和爸爸分享,我真的很高兴。”

    就算孩子苦恼的事情是一件你未曾料到的大事,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

    现出不安或者对孩子发火,因为如果爸爸的情绪不稳定,孩子很有可能再

    次关上自己的心门。想和不愿说话的孩子对话,就要给孩子一点时间,耐

    心等待,并注意不要做出让孩子再次关上心门的行为。|孩子沉默的原因|

    过去二十年来,心理学家们发现,孩子们之所以不愿向爸爸吐露心

    声,是因为爸爸无意识、习惯性说的一些话给孩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指

    示、强制、命令等话语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详细列出了几种会让

    孩子关上心门的话语例子,爸爸们可以自我检测一下平时是否会对孩子说

    出类似的话。

    让孩子关上心门的话语(续表)经常用指示或者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会让孩子感到压抑进而失去

    自己的个性。如果时常听到指示、命令等语气的话语,孩子会认为自己很

    无能,往往会反抗而非改正自己的行为。而警告、威胁的语气是在命令无

    效时爸爸们惯用的、更为强烈的表达自我想法的方式。这种语气会将孩子

    逼进死胡同,让孩子更加不安。孩子本应和爸爸亲密相处,但这样的语气

    却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感和埋怨的情绪。

    其实,很多大人都很难做到自己对孩子说的那些说教性很强的要求。

    并不是说教得越多,孩子就能做得越好。那些具有训诫性、要求孩子行为

    端正的话语常会让孩子觉得这只是爸爸的老生常谈,所以孩子通常会左耳

    进右耳出。指责、质问、嘲笑、讥讽的语气会给孩子内心造成无法挽回的

    伤害。猜测、推断的语气或者固执追问的语气会让孩子感到慌张,并产生

    羞耻感。如果孩子认为是爸爸的判断错误,他就不会想再和爸爸对话了。

    忠告或者用逻辑来说服的语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进而失去自信心。

    评价、批判、嘲弄的语气会伤害孩子自尊,让他变得更叛逆,同时,孩子不仅会失去信心,甚至可能变成自卑的人。通常大人为了避免麻烦而说

    谎,或者做出无法实现的约定以便岔开话题时,会使用敷衍、转换话题的

    语气。这样的语气会让孩子失去对爸爸的信任。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的话

    语,会让孩子感到羞耻、羞愧,产生嫉妒心。

    |一句肯定的话,让孩子打开心门|

    如果常用以上的语气说话,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会觉得爸

    爸不关心自己,也会觉得自己是个不幸的孩子。他们会因此看轻自己,会

    顶撞、反抗、埋怨、发火、一意孤行,也不会再向爸爸敞开心扉。因此,应该常对孩子说一些肯定的话语,而不是否定、带有自以为是的评判的话

    语。

    听了爸爸肯定的话语,孩子会产生“啊,原来我爸爸是肯定我的”这

    样的想法,从而会为了在父母面前展现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只要多站在

    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或者语气尽量委婉一点,就能进一步同孩子展开对

    话。PART 2 激发孩子潜能的对话法

    第三章 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对话法

    观察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就会发现,他们大多都没有自信,没有自信

    自然就没有上进心,所以会讨厌学习。想要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就是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多孩子会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或者不会做,就中

    途放弃甚至都不愿意尝试。这个时候,爸爸的一句话会让孩子得到如获千

    军万马般的勇气。

    01 从“炫耀”中发现孩子的潜能

    “我家有台超级大的电视机,你家有吗?”“我上次去了香港

    哦。”“昨天我去大酒店吃饭啦!”这是孩子们之间经常说的话,言语中

    常常带着炫耀和自豪。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炫耀心很强,所以习惯在小伙伴

    面前炫耀。有研究结果表明,爱炫耀的孩子很容易受排挤。

    爱炫耀的孩子在家里也一如既往。做完某些事情后,他们不会轻易就

    让这件事情过去,而是会询问“我是不是做得很棒?”他们往往在获得爸

    爸妈妈的肯定之后才肯善罢甘休。孩子这么做其实是想得到爸爸妈妈的关

    注与肯定。这个时候,不应该为了让孩子懂得“谦逊”而一味地指责孩

    子,这样会压抑孩子“炫耀”的天性,也会让孩子失去自信。

    当孩子“不懂装懂”或者“炫耀”的时候,首先应该想想他们为什么

    会这样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当孩子真的无所顾忌地“不懂装

    懂”或者“炫耀”时,可以告诉他:“你这样的话朋友会讨厌你的,炫耀

    可以,不过要适当。”“虽然你做得的确很棒,但是对别人你应该这样

    说……”

    如果孩子是因为想要获得爸爸妈妈的肯定,或者因为没有自信才“不

    懂装懂”“炫耀”,父母不妨先肯定一下孩子的“自卖自夸”,因为孩子

    只是出于想让对方更了解自己的目的才这么做的。如果不理解孩子,只是

    一味地指责批评,孩子会因为得不到肯定而丧失仅存的自信心。

    孩子们会在对话中产生“不管我说什么,爸爸都会相信我”“就算我

    失败了、犯错了,爸爸也会理解我”之类的想法,然后孩子自然而然地就

    会信任爸爸,父子间会形成一种情感上的纽带关系。在这些信任和联系的

    渐渐积累之下,孩子会获得“我真的是个不错的人”“我有个可靠的永远相信我、支持我的爸爸”之类的自信,今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信心百

    倍。

    李媛淑女士带着七个子女移居美国西雅图,一边经营一家韩餐馆,一

    边照料孩子,并且将三姐弟郑明勋、郑京和、郑明和栽培成了世界级的音

    乐组合“郑Trio”。这位母亲的成功之道在于,尊重孩子自己的判断和决

    定,愿意耐心地等待孩子。她认为,虽然孩子们会“耍帅”“炫耀”,但

    是孩子们的这一天性肯定会给孩子带来自信。

    很多父母会因为孩子还小,就轻视孩子的判断力,但是李媛淑女士却

    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意见,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最佳环境。她努力找出并

    肯定孩子的优点,孩子们也因为妈妈的肯定而信心百倍,最终成为了世界

    级的音乐组合。

    爸爸的一句话

    每天早晨孩子去学校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对他们说下面这些话。孩子

    听了爸爸的话一定会自信心爆棚。

    ●“无论何时爸爸都会为你加油!”

    ●“你对爸爸来说真的非常重要。”

    ●“来,鼓足劲儿,加油!”

    02 “成功的路上总会伴随一些非难”

    人人都害怕批评,更别说小孩子了。但是,受到批评之后,成年人懂

    得如何去调整情绪,而孩子们则会紧张不安。一句无心的指责可能会加重

    孩子的错误行为,也会让孩子丧失自信。

    对于那些遭受批评后丧失信心的孩子,爸爸应该主动去找出他们擅长

    和喜欢的东西,并在一家人相聚时营造一个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表现出那

    些优点的氛围。而这就需要在平时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如果不了解孩

    子,让他去做一些不擅长或是讨厌做的事情,他就会感到气馁,变得越来

    越没有信心。虽然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对你营造的氛围不适应,但是多给孩

    子一点时间让他去努力,他一定会重拾自信。

    让孩子建立自信的方法之一,就是给孩子讲历史人物的故事。讲他们

    如何历经挫折却决不气馁,直至最后成为伟人。贝尔在发明出世界第一台电话机之前经历了无数挫折。尽管他的通信

    实验成功了,但是人们仍旧把他当作一个精神病患者,因为人们都认为,人和人之间面对面对话就可以了,贝尔却非要造出一个玩具似的机器来进

    行对话,让人难以理解。尽管不被看好,贝尔还是发明出了电话并且获得

    了专利。当贝尔提出要将专利以十万美元卖出时,当时世界最大的电报公

    司“西联汇款”老板认为贝尔的发明一钱不值,一口拒绝了贝尔。贝尔并

    没有气馁,也丝毫不介意别人的言论,他成立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

    电话机制造公司。最终,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电话机开始普及,贝尔也

    赚回了比研究期间投入的经费还要多几万倍的钱。

    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也是一对伟大的挑战家。当时,人们都认为人类

    不可能飞上天,并不看好莱特兄弟的“荒谬”挑战,认为那是“疯子的行

    为”。然而莱特兄弟从不屈服,也无视一切指责。经过发展性、建设性的

    争论后,两人有了完善的计划,并最终造出了飞机,成功飞上了天空。

    这些引领时代的发明家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不仅要挑战自己,还得忍受周围无数的非难。就像一句古话说的那样:“木秀于林,风必摧

    之。”如果你与众不同,或者领先于人,总有那么一些人见不得你好,甚

    至指责、中伤你,想要看你跌落谷底。

    如果孩子因为外在的评论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时,爸爸应该告诉孩

    子“成功的路上总会伴随一些非难”,鼓励他不要害怕。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激励孩子,比如将孩子的画挂在墙上,挑一些孩子

    做得好的事情告诉别人等。

    爸爸的一句话

    在孩子做完事情后,可以夸夸他,让他重拾自信。

    ●“不愧是我的女儿,好厉害!”

    ●“我们胜宇真乖!”

    ●“我们俊洙真是勤快!”

    03 不轻言放弃的孩子,全靠爸爸的鼓励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就需要锻炼孩子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力。

    在此过程中,爸爸的激励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很感兴趣,并且

    很想尝试,爸爸就应该鼓励孩子抓住一切机会、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坚持

    到最后的孩子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为了不让孩子在一开始就放弃,爸爸可以说一些温暖的鼓励的话语,例如“坚持到底的东洙真讨人喜欢”“觉得困难的话爸爸会帮你,随时可

    以说出来”等,这比“不要放弃”“不准放弃”等命令性的话效果更好。

    如果孩子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随

    之增强。这样积累的自信会成为漫长人生旅途中巨大的财富。

    电视中经常出现一位名为高胜德的律师,人们都对他原本的职业很好

    奇,因为他有时候以律师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有时候又是一位证

    券分析师。人们都称他为天才。还在首尔大学法学院上学时,他就参加了

    司法考试,成为了韩国最年轻的律师,还在外交官高等考试中名列第二、行政高等考试中名列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冠王。

    高胜德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动,洞察未来社会的潮流,并让自己

    成为这些领域的专家。

    谈到自己的成功因素时,他回答:“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不可

    能。”“不可能”只存在于你选择“放弃”的瞬间。他还告诫人们:绝对

    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便是:不要认为自己比别

    人优秀而骄傲自满,自己和别人的能力都是一样的,想要比别人优秀,就

    得比别人更努力。

    印第安人会在干旱肆虐时举行祈雨祭。据说印第安人的祈雨祭很灵

    验,这是为什么呢?根据研究印第安人风俗的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印第安

    人并没有什么超能力,他们只不过是在雨来临前一直不停地祈雨。也就是

    说,坚持到底就会迎来胜利。

    爸爸能够给予孩子的,就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人生

    就像一场运动比赛,有输也有赢。运动比赛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反败为胜

    的喜悦。但是,因为暂时的失利而放弃,就不会再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因

    此,要坚信只要不放弃,就有可能转败为胜。

    当孩子害怕做某件事,或者因为暂时的失败想放弃时,爸爸应该理解

    孩子,“爸爸不但没有发火,反而鼓励了我”,只要孩子产生了这样的想

    法,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地去接受挑战。

    爸爸的一句话

    当孩子完成了一件他并不喜欢的事情、运动或学习时,请鼓励他一下

    吧!

    ●“每个人都有不喜欢做的事情。”●“你比以前进步了好多!”

    ●“你完成了以前一直想做却没做的事情,真的很了不起啊!”

    04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话语

    小学五年级的仙英是人人羡慕的优等生,她在班里是班长,又在校内

    外各项活动中获得过很多奖项。仙英是“学校的骄傲”,也是“家人的骄

    傲”。但是在一位老师批评她的回答不够正确后,仙英开始变得沉闷。

    她开始在意别人的眼光,变得只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开始灰心丧

    气了,爸爸怎么劝都不管用。一个小小的挫折竟然把一个“优等生”瞬间

    变成了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由此可知,孩子们常会因为一时的失利大受

    打击。

    在托马斯·爱迪生84年的漫长人生中,总共有1093项发明专利,他也

    是经历了无数失败之后才取得了成功。爱迪生的母亲从没忘记在儿子饱受

    失败和挫折的时候给他鼓励,即使他的失败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停止。

    六十几岁时,他在全神贯注的实验中不小心烧着了研究所,一切都化为了

    灰烬。但是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让他重新站起来的动力正是儿时母亲给

    予他的鼓励。儿时的激励能让孩子一辈子都充满信心。

    韩国电视节目《成功时代》的189名出演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会

    在节目中讲述成功之前所经历的绝望和失败。节目想传达的信息就是:至

    少要经历一次以上的失败才能迎来成功的人生。告诉孩子,失败是人生必

    经的过程,越大的成功背后或许就会隐藏着越大的失败,所以失败并不可

    怕。

    美国职业棒球传奇选手贝比·鲁斯曾经有1330次退场记录,但我们只

    记得他打过的714个本垒打。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12岁时获得了MVP,但

    是他升入高中后却在校代表队中落选。可是,他没有因此放弃篮球,而是

    不断地努力,所以才成就了后来的传奇。英国小说家约翰·克瑞西出版了

    564部作品,被评为“底蕴最强的小说家”。殊不知,在这惊人记录的背

    后,却是他被多家出版社拒绝753次却不放弃的精神。

    还有,1988年登上摇滚乐名人堂的戴安娜·罗斯,在她第九张专辑发

    行之前,没有一首歌进入排行榜,但是她没有因此放弃,终于发行了流行

    神曲《无尽的爱》(Endless Love)。娱乐产业之父、迪士尼公司的创始

    人华特·迪士尼,他曾经历五次破产,才有了现今的成就。成功的人们从

    不害怕失败,并且一路披荆斩棘,才达成了他们想要的目标。爸爸们要让孩子们懂得失败是必经的过程,失败了也无需害怕。去激

    励那些害怕失败或因失败而气馁的孩子吧,他们会因为你的激励而逐渐成

    长为自信满满的人。因此要注意千万别用以下方式和孩子说话。

    ●“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

    ●“不看也知道,我就知道会这样。”

    ●“爸爸是不是说过不要那样做。”

    ●“我就知道,你做什么都那样,就知道会出事。”

    ●“想了半天就想出来这个?”

    ●“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做不到的事,一开始就不要去做。”

    ●“我就知道,你什么都做不好。”

    要想让孩子们不害怕失败,首先就要让他们知道:爸爸并不在乎结

    果。

    爸爸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第一次都会比较难,多做几次就会简单多了。”

    ●“不要伤心,爸爸在这儿呢。”

    ●“爸爸是相信你的。”

    ●“虽然你没有做到,但是努力的过程已经很不错了。”

    ●“你真不愧是我的孩子(儿子或女儿)啊!”

    05 通过对话让孩子成为有自信的人

    “你到底会做什么?”“我就知道”“你这孩子真让人拿你没办

    法”……仗着父亲的身份,不自觉地经常对孩子说出类似的话,这些无心之语会无形地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孩子的成长过程有无数变数,这些变数

    有可能让他们成长为与你所期待的完全不同的人。

    |从小事开始夸赞他吧|

    当孩子想挑战新事物时,不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衡量他,而是应该在一

    旁看着他、激励他。你可以用“你能做好的”“进步了”“没事,不行就

    再来一次”“每个人都会失败,所以别怕”“再加油一点就会更好”“没

    有失败哪里来的成功呢”等话语给孩子们鼓劲儿。

    每天找出至少一件孩子表现得好的事给予赞扬。不要只用说的,可以

    摸摸他的头,拍拍屁股或背,轻轻地给他个拥抱,或者露出惊喜的表情,用全身去赞扬孩子。

    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能情绪化地大发雷霆。有时哪怕孩子做得过分

    了,也要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后再去面对孩子。

    |不要做比较|

    不要拿孩子与兄弟姐妹或者朋友家的孩子做比较,这会让孩子气馁。

    人在被比较时都会感到压力,尤其是否定性的比较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

    伤害。就算孩子与同龄人相比在某些方面成长得慢一点,为了不伤孩子的

    心,也可以找出孩子表现好的地方来夸赞他。

    卡耐基的书《怎样才能打动人》(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uence

    people)中的故事再一次提醒:父母的话在培养孩子们的梦想方面至关重

    要。有个少年在那不勒斯的一个工厂工作,他的梦想是成为声乐家,但是

    老师听完他的歌声后毫不留情地说“听起来像门被风吹得咯吱咯吱响”,并断定他没有音乐天赋。但是他妈妈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母亲抱着他并称

    赞他:“你可以唱歌的,而且不是唱得越来越好了吗?”母亲的赞扬和激

    励使他坚持了下来,他的人生也因此而改变。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被誉为世界歌王的卡鲁索。他没有因为贫困而

    屈服,没有被残酷的训练吓跑,靠的就是母亲充满正能量的话语。这是一

    个体现自信心对孩子的影响的典型例子。很多大人物之所以能够成功,就

    是因为他们的母亲给了他们自信心,他们从小就怀着远大的梦想,有乐观

    的思维习惯,最终赢得了成功。如果你希望孩子为梦想而努力,就该是爸

    爸出场的时候了。从今天开始,就像那些成功伟人的母亲一样,多激励孩

    子吧!

    爸爸的一句话爸爸的一句激励的话能让孩子感觉被认可,让他更自信。

    ●“错了又怎么样?就算错了也没事,谁都会犯错。”

    ●“你如果真的认真做了,那就够了。”

    ●“你可以的,放手去做吧。”第四章 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对话法

    有很多家长觉得,创造力不是通过努力获得的,而是天生的。与其他

    思维能力相比,创造力更难、更复杂。然而,只要稍加留心,日常生活中

    的琐事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只要指引孩子

    进行发散性思考,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01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每个爸爸都希望自家孩子与众不同。其实爸爸迫切希望的创新思维来

    自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通过发问,孩子的创新思维将会萌芽。

    这个时候,爸爸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爸爸的回答方式可能会促使孩

    子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一不小心也有可能会让孩子丢失好奇心。

    |由好奇心创造的世界|

    2002年10月9日,日本一位平凡的研究员田中耕一获得了诺贝尔化学

    奖,让世界为之震惊。田中耕一在诺贝尔获奖演讲中说道:“我大学的专

    业不是化学,所以我个人自负地认为,我是历代获奖者中完成了最高挑战

    的人。”他还说:“我是基层技术工作者。我觉得自己没有卓越的头脑,知识也不丰富。但是我从没停止过对事物的好奇,一直默默地研究到现

    在,才得到了如今的荣誉。好奇心最终让我获得了诺贝尔奖。”

    可以说,人类历史的所有发展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亚历山大·贝尔

    就为了满足他“为什么不能跟远处的人聊天”的好奇心而发明了电话;艾

    萨克·牛顿就因怀着“为什么苹果会掉到地上”这个好奇心而发现了“万

    有引力定律”;比尔·盖茨也是好奇心大王,他为了知道“电脑到底是什

    么”彻夜研究电脑,才成为了后来家喻户晓的电脑之王。

    |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你的关注|

    为了让孩子养成自我思考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提问。提

    问越多,孩子的好奇心也会变得越强烈。从今天开始去提问吧。通过提问

    来帮孩子找回好奇心,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人都更愿意和对自己的疑问有兴趣的人说话。这是人的特性。如果不

    认真听或者对孩子的提问漠不关心时,孩子会丧失继续说下去的欲望。面

    对孩子的提问,尝试着这样回答吧:“是吗,对这个那么好奇呀,你是怎

    么想到这样的问题的?”如果你想孩子多发问,最好在孩子提问的时候赞扬他。“是啊,问得

    好!”“爸爸怎么就没有想到过这样的问题呢,你真是太厉害了!”让孩

    子觉得自己提问是好事,进而让孩子有提更多问题的欲望。

    |拓展孩子思维的回答|

    面对孩子的提问,如何好好回答也是件重要的事情。孩子提问时,不

    要马上告诉孩子答案,而应该先说“是啊,为什么会是那样呢?”自然地

    把问题返还给孩子。或者说“你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积极地询问孩

    子的想法也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就会让他的好奇

    心只停留在最初的状态上。

    爸爸最好能够多提一些可以激发孩子好奇心并引导孩子思维方向的问

    题。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要多提一些能够诱导孩子去思考的问

    题,让他说出原因和结果。比如:

    ●孩子:为什么晚上得睡觉呢?

    ●爸爸:如果不睡觉会怎么样呢?

    ●孩子:丹顶鹤的嘴为什么那么长?

    ●爸爸:是啊,丹顶鹤的嘴为什么那么长呢?

    对孩子的问题用“嗯”“不”来回答并不妥当,这样的回答无法让对

    话继续下去,会打消孩子继续谈话的欲望。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就得

    让孩子继续思考。如果孩子问“爸爸,做这个很好玩吗?”时,不要

    用“嗯”或“不”来回答,而是用“是啊,那样做很好玩,你要不要试

    试?”的形式来开启对话。爸爸每说一句话,都应该想着如何让提问延续

    下去,或者如何让孩子开动大脑。

    |遇到难题,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当然,孩子问的问题爸爸不可能都知道。那时候不能直接说“不知

    道”,你可以说“爸爸也不太清楚,我们一起找找看?爸爸也很好奇那个

    答案”,以此来表现你也很想找到答案的意愿。如果孩子的问题过于困难

    的话,可以跟孩子一起查询百科辞典、科学图鉴、互联网等。孩子看到爸

    爸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努力的样子,好奇心也会进一步增强,同时也会对

    爸爸心生感激。

    02 让孩子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李御宁教授写过一篇《想让孩子成为第一名》的小短文。“一生做自

    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最幸福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再辛苦也不会放

    弃。全球化教育之下,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想成为什么’,而是‘想做

    点什么’。”

    让孩子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他的创新点子就会如同喷泉一般喷

    涌而出。尤其是,一旦让那些在指示和命令下成长的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

    事情,被枷锁束缚住的创新思维就会如同找到了出口一般释放出来。提升

    孩子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根据“孩子们最喜欢做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孩子们是电脑游戏

    >玩>看电视>看漫画>运动>学习>跳舞,女孩子们则是玩>看电视>

    电脑游戏>看漫画>学习>跳舞>运动。

    21世纪国际化优秀人才所需要的思考方式不再是专注一个方面的收敛

    性思维方式,而是多样化的发散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人在对待问题

    时有多种多样的解答方式,能接受各种各样新的解答方法,喜欢自由地回

    答问题,因此这类人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智商检测适合那些具有收敛性

    思维方式的人,而创新性检测则适合那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人,从中我们

    能够体会到发散性思维究竟是怎样一种思维方式。

    为了让孩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父母要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

    让孩子无忧无虑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父母的首要责任和义务。

    父母的支持会让孩子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孩子做自

    己喜欢做的事情的同时,围绕着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来聊天会自然而然地提

    升孩子的创新能力。

    ●爸爸:我们的小公主最喜欢什么?

    ●女儿:嗯,最喜欢看电视!

    ●爸爸:喜欢看什么节目?

    ●女儿:我喜欢看电视剧。

    ●爸爸:电视剧中最喜欢什么?

    ●女儿:讲明星故事的电视剧。

    ●爸爸:为什么喜欢明星故事?●女儿:等以后想跟那种人结婚。

    ●爸爸:喜欢什么样的男人?

    ●女儿:嗯,喜欢帅气幽默的人。

    ●爸爸:在你眼中帅气的人是什么样的?

    从以上爸爸和女儿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爸爸为了找出女儿喜欢的东西

    而不断地引导女儿做出回答。找出喜欢的事情也能帮助孩子提升创造能

    力。这个时候可以多提一些能够刺激孩子思考的问题,在回答的时候也要

    回答得新颖一些。

    03 感动孩子心灵的读书法

    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孩子早点识字,但他们常会忽略一点,那就是读

    懂内容比认字更重要。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那么就算能够流利地读出来

    也没有什么意义。孩子只有在正确掌握故事内容之后,才能学到知识,体

    会到心灵的感动。

    为了让孩子懂得“字的含义”而不是“字的样子”,爸爸们得加倍关

    怀孩子。如果方法妥当,则能让孩子找到阅读真正的乐趣。其中一个方法

    就是跟爸爸一起读书,相互探讨,这对提升孩子的创新力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后,可以通过交流让孩子理解、反复咀嚼书中内容,并通过一定

    的课题来让孩子加深对书的理解。如果只让孩子谈感想,或者在听到不是

    自己满意答案的时候就随便对孩子说“你的想法错了”反而会起到反效

    果。因此,对话时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培育出总统和无数个政治家的名门望族——肯尼迪家族,在对子女的

    教育上从没有忽视过与孩子对话。肯尼迪的母亲罗斯夫人育有九个孩子,她常在晚餐时间训导孩子。她为了锻炼孩子的思维而选择的方法是:在餐

    桌前挂一块黑板,并贴上当日的新闻剪报。自然而然,孩子们就会看到新

    闻,并相互交换意见。一开始,岁数小的孩子们会觉得很困难,但有了哥

    哥姐姐作榜样,他们渐渐也能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当孩子们钻进被窝准备睡觉的时候,罗斯夫人也不忘与孩子们聊天。

    在入睡前这种自在放松的状态下,和母亲聊着未来的期待和梦想,最终,二儿子成为总统,三儿子成为司法部长,四儿子成为了参议员。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对肯尼迪兄弟的成长影响深远。对话的内容和

    方式对孩子们的人格和智力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多给孩子们说话的机

    会,给孩子们一些能让他们深思的问题,都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因

    此,与孩子们一起读书,围绕着书本的内容互相交流是最有效的方法。

    从今天开始,试着成为家里的罗斯夫人吧。与孩子对话时像罗斯夫人

    那样,多给他们一些指点。要记住,让孩子回答问题也有助于培育孩子的

    创新力和表现力。与孩子一起读书、分享想法,也能让你发现孩子新的一

    面,从而收获更多的欢乐。

    04 激发孩子创造力的语言游戏

    语言有时像魔术一般。催眠师仅用语言便能使对方陷入深层的梦境

    中,可见语言具有多么惊人的力量。善谈之人、善于思考之人,大都是能

    够准确联想并恰当使用语言的人。善谈之人,在表达悲伤和喜悦时很容易

    感染对方。我们使用的语言会造就我们的思想。语言是将所有行为、状

    态、节奏、色彩组合起来的游戏,特别是在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上,语言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孩子说出前因后果|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有着前因后果,即事必有因才有果。如果能

    让孩子在对话中找出原因是什么,则有助于扩展孩子的思维。对于爸爸来

    说,听孩子讲话时一定不能心不在焉,要有一双敏感的耳朵,因为有时孩

    子的一句话会传达出很多信息。如果能使单纯询问“这是什么”的孩子,发展成开始询问“为什么会这样”的孩子,那就意味着孩子的好奇心增强

    了。这时,爸爸也要随着孩子的改变提升自己的对话深度。不要把对话只

    停留在告知事物名称的水平上,你可以在对话中加入因果关系的讨论。

    但是,一一回答孩子好似没有尽头的提问,会非常辛苦。如果因为心

    烦而搪塞过去,那么疑问依然会存留在孩子心中。当爸爸开始无视这些提

    问时,孩子的创造力便会渐渐消失。

    |用反义词游戏熟悉事物的特征|

    反义词是意思相反的两个词语。虽然从字典释义的角度来看会略为困

    难,但在孩子的立场上看的话则非常简单——只要找出像“大”“小”这

    样能相互比较的词语即可。

    能快速找出反义词的孩子,头脑转得更快。而且,以游戏的形式进行

    反义词关联,可以提高孩子的投入程度。因为这需要孩子去仔细思考,所以也会增强他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如果孩子表示找出反义词很困难,那就从最基础的开始,再慢慢提升难度。

    找反义词的过程中,除了能接触新的单词,反义词与事物的关联也会

    增强孩子的用词能力。最终,孩子看事物的视角也会变得更广、更多元,而多元思考正是创造力的重要元素之一。

    |试着与孩子玩猜谜游戏|

    同小朋友们一起玩猜谜游戏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我们通常认为谜

    语的答案只有一个,但其实依据思考方式的不同,答案可以有上百种,这

    无疑能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肆意发挥。好的谜语就在于,即使是同样

    的问题,也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有各种可能的答案。

    进行猜谜游戏时,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智力分组展开会更有效。不过,也不需要因为是初阶问题就只问年龄小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

    思维有所拓展,可能会说出出人意料的好答案。

    孩子答非所问时,一定要询问他为什么会那样回答。如果只是告诉他

    回答错了,他可能会非常失望。孩子的想象力超乎大人的想象,所以,耐

    心地听孩子说话,肯定他的想法并予以表扬,会更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

    养。

    如果孩子每天只说相似的答案,爸爸就要告诉他几种不同的答案,并

    简单说明理由。反复几次,孩子也便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的方法了。

    |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的特征是通过对话去学习对话方法。进行语言游戏能自然而

    然地丰富孩子的语言。语言游戏分为接受单词→词语接龙→造句等阶段。

    1.词语游戏

    词语游戏是指给我们周围目之所及的事物起名字的游戏。例如给身边

    事物(生活用品、家具、餐具等)、动物、植物、玩具、人物(家人或亲

    戚)等起其他名字。词语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使用简单词汇的能力。

    看到电视说“丁丁”,看到狗说“小黄”,看到植物说“花花”。

    2.词语接龙游戏这是使用词语最后一个字来造词的词语联想游戏。要想变得有趣的

    话,可以交替进行二字接龙、三字接龙、四字接龙、五字接龙,这样更能

    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字接龙:苹果→果冻→动物;

    ●三字接龙:荡秋千→牵牛花→花果茶。

    3.比较游戏

    这是一项灵活使用单词,比较事物的大小、形态、颜色、作用等,以

    锻炼孩子思考能力的游戏。

    ●筷子长,还是电线杆长?

    ●云彩是圆的,还是方的?

    ●苹果是绿色的,还是黑色的?

    4.“如果”游戏

    这个游戏能激发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过后需要与孩子一起分享那

    个想法产生的原因。绝对不能强迫或者试图说服孩子,要让孩子把话说

    完,并一一整理,这非常关键。

    ●如果没有嘴巴会怎么样?

    ●如果在家里养河马会怎么样?

    ●如果电脑都消失了会怎么样?什么东西能代替电脑呢?

    5.作三行诗

    这项游戏需要列出人的姓名或者事物名称,然后根据字来作诗。三行

    诗能激发孩子产生多样且奇特的想法,也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小:小路上,●黄:黄色的花开了,●狗:狗狗开心地跑着。05 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提问法

    好的对话的核心就是提问。提问能让孩子灵活运用自身的能力找出答

    案,并在过程中学习成长。好爸爸不会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提出好的

    问题。在孩子自己思考时,与直接给出答案相比,以提问代替解答反而更

    有效果。

    想要有技巧地激励孩子,就要提出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即使在鉴赏一

    幅画时,也要提出一些疑问,如,“那位画家当时的心情是怎样

    的?”“哪个部分的颜色最鲜亮?”“线条的种类属于哪一种?”让孩子

    表达对线条、形态、色彩(明暗)、质感、空间感觉等的想法,得到的答

    案将会是多种多样的。

    |问题要简洁明了|

    问题只有简洁明了,孩子才能明白你的问题并作出回答,否则,孩子

    便不能理解问题的核心,也会在寻找答案上吃苦头。此外,要避免问题冗

    长,也不要同样的内容重复说好几遍。

    如果需要一次性提很多问题,与其随意提问,不如先从必须要问的问

    题开始,然后再依次问下去。即,先从结论部分开始提问,然后再依次倒

    序提问,以此形成一个体系。

    |给孩子充分思考的时间|

    不要在提问后立马催促孩子回答。你必须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因为孩

    子需要时间整理答案。最好给孩子5~15秒的时间,如果孩子一直回答不出

    问题,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给他线索、提示,或者再将问题简单地

    说明一遍,或用类似的问题引导孩子。

    因为孩子的大脑仍未发育完全,所以可能说到一半就卡住了,所说的

    话也可能不会像爸爸所期待的那样有条理。这时爸爸千万不要面露失望的

    表情,而要说“真是好想法”“换个方式想想看”来激励他。

    |不能偏离主题|

    当孩子说“请再说一次”或者更进一步地问“为什么要问这个

    呢?”时,说明孩子已经偏离了主题,对话双方分别驶向了不同的方向。

    有效的提问一定不能偏离主题,需要紧抓重点,同时也要根据情况适度调

    整。不符合情况或者时间点的提问,会使孩子慌张,也可能让气氛变得尴尬。提问必须与目的、情况、气氛、时间点相结合。如果在孩子领悟的空

    隙提出了不合适的问题,要尽快再回到主题上。

    爸爸的一句话

    这些问题可以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境挑选合适的问题

    吧。

    但是,在孩子思考、整理并开口之前,请耐心等待。

    ●经验|“喜欢之前与家人一起去的地方吗?”

    ●事实|“美国总统的姓名是什么?”

    ●兴趣|“最近主要做什么事情?”

    ●关心领域|“买了什么东西?”

    ●经历的事实|“今天心情如何?”

    ●外貌|“最近好像变漂亮了,秘诀是什么?”

    ●计算|“3+4等于多少?”

    ●“自由与平等的不同点是什么?”

    ●“目不识丁,是什么意思?”

    ●“如果每天只知道玩乐,会变什么样子?”

    ●“如果世界上没有水会变成什么样?”

    ●“猴子进化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牛奶里撒入白糖会发生什么?”

    ●“煤和石油都用完了的话,世界会发生什么事情?”

    与孩子一起迎接料理挑战:和爸爸谈谈烹饪

    孩子通常对做饼干和绿豆煎饼这种事情很感兴趣。在用量杯计量、倒

    入适量的水、搅拌鸡蛋等一系列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会领悟到量的概念以及人需要吸收营养的原因。与孩子一起做料理,不仅会促进孩子的身体发

    育,也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因为想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就要花很多心思。

    此外,孩子不仅会接触到重量、大小等数学及科学性的概念,还能在“搅

    拌、斜切、切块儿、金黄色”的过程中完善语言概念。孩子进厨房不一定

    就是添乱,所以不要责备他。

    试一下一家人一起做三明治或者紫菜包饭这种简单的料理。脸上或手

    上沾到材料都会使孩子变得兴奋。在触摸、揉捏各种东西的过程中,孩子

    用指尖可以感受到食材的质感,并品尝味道,很自然地刺激了他的五感

    (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嗅觉)。同爸爸一起做料理的过程能给予孩

    子精神上的安全感并培养其自信。各种颜色的食材也促成了一次美术学

    习。孩子可以在观察食材的状态及变化中学习科学知识,并且品尝食物的

    味道。第五章 培养孩子感性思维的对话法

    莫斯科国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吉潘雷特勒博士建议:与孩子对话时不应

    该使用大人的语言,而应该使用孩子的语言。当然,用孩子的语言去对话

    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学习孩子的语言,如同新学一门外语,既新奇又辛

    苦。但这是我们的必修课。

    01 别急着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聊聊吧

    如今,在重视智商的教育界也刮起了感性教育之风。企业家们也开始

    走“感性路线”,企图攻占消费者的内心而不是大脑。那么,感性到底是

    什么?为什么要重视它呢?

    所谓感性,可以从多种视角来解释,它涵盖的意义很广泛,所以很难

    具体定义。如果非要下定义,感性可以说是感受并管理和调节自己的五感

    (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嗅觉)的过程。感受自己的感情,就会有能

    力去读懂他人的感情。

    需要记住的是,无论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两者都是不可分割的。

    只重视感性教育和只强调理性教育都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感性与理性协调

    时,人才能成为更有人性的人。

    孩子最初接触的社会便是家庭,相处最多的人就是父母。如果你希望

    孩子有丰富的感受能力,首先要观察一下自己的语言和行动。陪孩子时间

    最长并与孩子互动最多的人的话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必然最大。对话是人

    与人沟通感情的方式。

    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也需要付出很多耐力,做出很多

    牺牲。相信很多父母都恨不得帮孩子做所有的事,但是请记住:你无法为

    孩子解决所有问题。很多爸爸认为孩子变坏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足,将孩

    子的成功或失败全部归因于自己,这只是“自我陶醉”的错觉。

    如果你已经尽力去爱护、养育孩子,那么你不必去承担孩子努力后的

    结果,因为孩子的成功与否是他们选择自己人生方式的结果。爸爸将自己

    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都教授给孩子,而选择权掌握在孩子手中。

    想要成为好爸爸,就必须丢掉“认为自己是对的”或“我知道所有问

    题的答案”的想法。重点在于能不能让孩子常常从爸爸那里感受到爱与尊

    重,因此爸爸与子女的对话十分重要。以爱与信赖为基础的对话是解决所

    有问题最简单的方法,也是培养感性思维的最佳选择。02 从孩子喜欢的话题开始对话

    孩子思考的范围有限,所以对话的主题也有限。为了丰富孩子的情

    感,必须让他去体验、思考多种多样的话题。为此,请想想看有哪些东西

    你们没有讨论过,把它作为对话的主题。但是对爸爸来说,每次都想出新

    的话题并不容易,这时,问一下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也不失为一种良策。实

    际上,聊孩子感兴趣或喜欢的话题而非爸爸感兴趣的话题才会产生效果,例如:手机或电脑的使用时间、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等等。每次都

    是同样的主题或者孩子不喜欢的话题,会使孩子回避对话,甚至连好不容

    易同孩子聊起的话题也成了无意义的闲聊。

    即使确定了主题,爸爸也不能无视孩子的反应而单方面地进行对话。

    不要说“考试期间让爸爸来保管手机吧”,而要说“手机好像会妨碍学

    习,我们一起想想考试期间应该怎样处理手机吧”。

    但是,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明知道孩子对主题不关心,却仍强迫他

    继续对话是不可行的。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也是孩子的一种感受,应该予

    以尊重。

    ●“今天我们来谈论一下宇宙吧?明天聊一下昆虫!”

    要尽量避免此类对话,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让孩子以为是要学习,而且

    会让孩子用理性而非感性的方式对话,再加上学习的压力,会使他难以投

    入。而且,这也会让孩子认为爸爸是在教自己而不是跟他聊天,难以尽情

    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要想让话题更丰富,首先要让经验更丰富。可以让孩子去看、去听、去感受,然后再进行对话,这些都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感性思维。间

    接经验虽然很重要,但是直接经验更能拓展孩子的对话主题,亲子对话也

    会更融洽。

    爸爸的一句话

    同孩子对话时,如果只讲述事实,将很难激发孩子的感性思维。在日

    常生活的对话中,选择能引发孩子感情的话题也很重要。

    ●“今天爸爸在来的路上看到了樱花,你见过樱花吗?我们一起去看

    看怎么样?”

    ●“哇!这本书真神奇,有宇宙的照片呢,我们一起看看怎么样?”03 包容孩子纯真的感情

    小孩子常常会认为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幼儿期孩子的一个

    特征就是拥有“万物有灵论”的思维,所谓万物有灵是指所有的事物都有

    灵魂,并且相信这个灵魂会对人类产生影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幼儿倾

    向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而万物有灵论有以下

    四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4~6岁):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

    第二阶段(8~9岁):认为会动的物体都有生命。

    第三阶段(10~12岁):认为只有能自己动的物体有生命。

    第四阶段(11~12岁):认识到只有生物才有生命。

    万物有灵论中提到孩子的思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认为万物都是

    根据自己所想的方式行动的,认为全世界都有与他相同的感情和欲望。例

    如,孩子会认为太阳和月亮会跟着他走,高的山是为了给个子高的人爬

    的,低的山是为了给个子小的人爬的。

    幼儿期的孩子必然会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如果爸爸因为孩子这

    样说话而泼他冷水,他不仅会觉得无法同爸爸沟通,还会认为自己的想法

    错了从而失去自信心。

    ●孩子:爸爸,月亮总是跟着我。

    ●爸爸:傻瓜,月亮只是挂在天上而已。

    →这样的回答只会践踏孩子纯真的感情,要避免同孩子这样讲话,不

    要太以大人为中心。

    可以换一种说法:

    ●孩子:爸爸,月亮总是跟着我。

    ●爸爸:是吗?月亮总是跟着我儿子?是因为你长得太帅了的缘故

    吧!

    对话时若能试图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就可以维持属于孩子的纯真感

    情。孩子会在爸爸这样的回答中获得力量,也会为了得到表扬而努力与爸爸分享更多感受。

    在常识上,孩子的万物有灵论思考方式当然是不可理喻的。在成长的

    过程中,孩子自己也会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比起指责他,尊

    重孩子的纯真感情的效果更好。每次都指出孩子错误的地方,他一定会变

    得畏畏缩缩,并且会让他变得不想表达自己的情感。同小孩子对话时,包

    容他纯真的感情,只纠正他错误的“行为”就好了。

    04 引导孩子自由地感受、表达

    所谓定势思维,指人们共同拥有的关于个人属性的一系列信念。定势

    思维一直在不知不觉中支配人的意识,甚至影响人的行动。

    大人的定势思维有可能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对此应谨

    慎。定势思维越强,强加给孩子的就越多。大人们总会事先定下结果,然

    后让孩子按部就班地遵循。特别要注意的是关于性别角色的定势思维,因

    为性别刻板印象是孩子成长中的一大威胁。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女孩子通常是害羞的、温顺的、安静的,而这样

    的观念往往会抑制孩子丰富而广泛的思维。男孩子也同样如此。性别角色

    的观念早已根植于我们的社会,难以避免,所以大人们要在平时的对话中

    多加注意,不要给孩子们灌输那样的观念。

    与孩子对话时,如果爸爸能够抛弃定势思维,不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待

    孩子的行动或话语,让孩子相信事情不分男女,每个人都能做得好,那么

    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可能就是孩子的天赋,也可能成

    就孩子的未来。

    爸爸的定势思维通过平时的对话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影响。男人不该进

    厨房的想法可能会让他认为男人不需要帮忙做家务,让他产生错误的认

    知。

    请记住,错误的定势思维会影响孩子情感的发展。如果想要丰富孩子

    的情感,与其给孩子灌输定势思维,不如引导孩子自由地感受、表达感

    情。

    05 筑就伟大梦想的亲子对话法

    没有哪个爸爸不想和孩子快乐地聊天。然而,我们对如何与孩子进行

    具体的沟通知之甚少,常常习惯性地以大人的方式与孩子对话。莫斯科国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吉潘雷特勒博士建议:与孩子对话时不应

    该使用大人的语言,而应该使用孩子的语言。当然,用孩子的语言去对话

    并不像说得那么简单。学习孩子的语言,如同新学一门外语,既新奇又辛

    苦。但这是我们的必修课。与自己亲爱的孩子,与即将步入社会的孩子进

    行对话,虽然辛苦却很重要。

    孩子通过与爸爸对话学会处世之道;学会确定自己的目标,开辟自己

    未来要走的路。对孩子来说,爸爸既是最亲近的人,也是老师、教科书、镜子、自然,甚至是世界的全部。所以,与孩子的对话对于培养孩子的梦

    想来说尤为重要。也正因为重要,稍有不慎便会变得非常危险。

    与爸爸的良好沟通能帮助孩子树立伟大的梦想,而不良的沟通会让孩

    子变得不幸,变得具有破坏性和反抗性,失去对自己与世界的信任与爱。

    孩子有无数个梦想,通过与爸爸对话,他们会在这无数个梦想中选出一

    个,也会在对话中学会制定未来生活的计划。当然,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

    会遇到很多烦恼,这时,作为孩子的优秀教练,爸爸应该通过对话帮助孩

    子树立正确的梦想,协助他坚持自己的梦想。

    |孕育梦想的亲子对话法|

    1.利用深刻对话,让孩子树立梦想。

    →为了让孩子树立梦想,询问孩子的梦想和他们将来想做的事。

    ●“你做什么的时候最开心?”

    ●“你最想做什么?”

    ●“长大后想做什么?”

    ●“你最尊敬的人是谁?”

    2.告诉孩子实现梦想的具体方法。

    →为了实现孩子的梦想,相比遥远的梦,不如先告诉孩子具体的方

    法。如果孩子知道了具体方法,就会心生自信,实现梦想的可能性也就更

    高。

    假设孩子想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你可以说:

    “我们俊秀是想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吗?那么要怎么做呢?爸爸认为

    参加足球班比较好。好好学,就有可能入选足球代表队,冲向世界杯,施展自己的本领,还可能像足球运动员朴智星那样,被选进曼联。”

    3.让孩子规划具体目标后开始实践。

    →为了实现孩子的梦想,应该树立一个具体的目标。

    ●“你想什么时候去足球班?”

    ●“如果想踢球,要怎么努力?”

    任何人,只要有了想做的事,就会产生动力并努力做好。这正是梦想

    存在的原因。一个人如果有梦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灰心、丧

    气,而是勇往直前、迎接挑战。实际上,像比尔·盖茨、安哲秀等成功的

    人,并不是靠自己一个人成功的。他们从小就在与爸爸对话的过程中确立

    了正确的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第六章 培养孩子领导力的对话法

    想要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可不是把他送去口才培训班或演讲培训

    班,在生活中进行正确的对话,培养他端正的品行,这比什么都重要。将

    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用别人可理解的方式精确表达的能力,是领导者的必要

    品德。与爸爸的对话对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有巨大的影响。

    01 孩子开口之前,请耐心等待

    爸爸和孩子在小区里遇见了邻居家的阿姨,阿姨兴高采烈地打招呼问

    孩子要去哪里,孩子很想回答说和爸爸去百货商场,但是由于整理思绪和

    组织语言能力的不足,一时回答不上来,只能吞吞吐吐。这时,一旁的爸

    爸无视孩子的存在,连忙作答。虽然走快点能节省时间,但是这位爸爸却

    丢失了一样东西——在他代替孩子回答的瞬间,孩子的思考就停止了。

    很多家长常常在孩子说完话之前就按自己的想法作出了判断。你可能

    认为这样做可以快速地把孩子想知道的东西告诉他,却不知道这阻碍了孩

    子独立思考、整理思绪的能力的发展。

    想要培养孩子的领导力,请一定不能代替孩子说话,因为领导者最核

    心的素质就是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应尽早让孩子独自思考、自行决定、独立行动。

    别以为孩子年龄小就没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孩子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与

    成人相比要弱很多,但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越是代替孩子去表达,孩

    子就越依赖父母,成长的脚步就会放缓,甚至停滞。

    即使内心焦急,也请试着等待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整理、表达出来。纵

    使孩子说的话杂乱无章,让人费解,也要认真倾听,用“这样吗?”“这

    样啊!”等方式做出积极的回应。若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愿意倾听孩子

    的话的爸爸,可以参照以下五点:

    第一,在孩子开口之前耐心等待。

    第二,帮孩子打开话匣子。

    (例:“所以后来怎么样?”)

    第三,让孩子做选择。(例:“这样做好,还是那样做好?”)

    第四,询问理由或原因。

    (例:“为什么会这样呢,结果怎么样了?”)

    第五,不要否定或批评孩子的回答。

    如此反复,可以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并且培养出条理清晰的表达习

    惯。

    02 你今天说了几次“不可以!”

    孩子们会如实照搬大人的语言习惯。几乎所有家长都有过被孩子照搬

    自己原话吓到的经历。特别是刚学会说话的孩子,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因此,如果爸爸使用“做……可不行”“做……会揍你”之类否定性语言

    的话,孩子会有样学样,不知不觉中形成负面的思维模式。与孩子对话

    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尤其是爸爸,即使是为了振作孩子的精

    神,情急之下使用了一些粗鲁的语言甚至谩骂孩子,也会对孩子造成负面

    影响。

    |使用积极的表达方式|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们会看到什么都想触碰。大人们会觉得收拾

    房间太过麻烦,所以在孩子还未触摸到之前,总是会对他们说“不可

    以”。而且,孩子想玩游乐设施时,很多家长也会说:“那个很危险,不

    可以。”太多的“不可以”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挑战意识也会随之消失。

    孩子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家长(尤其是爸爸)的影响。因此,爸爸与

    孩子说话时,不要用否定的表达方式,应该用积极乐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

    意思。

    另外,不能因为一时压抑或者生气,就责备孩子。你所面对的是孩

    子,对于孩子的不成熟举动或错误想法,爸爸要温柔而亲切地与孩子交流

    自己的想法,这也是爸爸与孩子对话时要坚持的原则。孩子做错了事,不

    要只针对结果训斥孩子,首先应该关心一下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反而会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努力。

    ●(看着将水打翻的孩子说:)“就知道你会这样。你做的每一件是

    都是如此。你怎么一点长进都没有?一杯水都倒不好,到底是像谁

    啊?”(×)●“你没有受伤吧?爸爸还以为杯子碎了,吓我一跳。这么看来客厅

    挺脏的,正好拖下地吧。你会帮忙吧?”(√)

    与孩子对话时,要肯定孩子迄今为止已经做到了很多事情。那么,孩

    子就会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很多,并产生动力去做剩下的部分。

    ●(对正在写作业的孩子说:)“到现在作业只写了一页吗?认真

    点,快点写啊!”(×)

    ●“做得很认真嘛!已经写完一页了啊,再努力一点就写完啦!加

    油,儿子!”(√)

    |注意平常的称呼|

    很多爸爸因为太过喜欢自己的孩子,会叫孩子的昵称或者绰号。但是

    也要注意,如果把孩子称为“小傻瓜”,孩子就有可能变成傻子;如果叫

    他们“美宝儿”,他们就会美美地长大成人。爸爸对孩子的称呼,会植入

    孩子的潜意识。为了给孩子树立积极的思维模式,爸爸要给孩子取正能量

    的昵称或绰号。

    试着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表现出满满的期待吧。孩子会按照爸爸所

    期待的模样长大,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能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

    03 请先理解孩子的谎言

    孩子们经常会说一些轻而易举就会被识破的谎言。他们之所以会说

    谎,可能是希望获得关注,或者是害怕受到责骂。父母比任何人都坚信孩

    子是正直的,对于他们来说,孩子的谎言会是很大的打击。

    说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自然的现象。说谎是不良习惯,父母要

    在幼年时期给予纠正,但是不能把它当作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来看待。听到

    孩子说谎就大吃一惊或者严厉训斥,孩子有可能会在心理层面受到打击。

    即便孩子说了谎,也不要以“别说谎”等话语来威逼孩子。其实孩子

    通常是因为不知道说什么才会说谎,并不是故意的。如果爸爸连这些都要

    指责,孩子和爸爸之间就会越来越没有话讲,最终导致不再与爸爸交谈。

    有时孩子想得到父母的赞许,就会说些谎话。这时,爸爸应该说:“啊,原来如此,我们承宇应该很开心吧。但是下次不能再这样了。”爸爸们应

    该尝试采用这种先理解孩子的处理方式。|为了让孩子明辨是非,爸爸要言出必行|

    《如何培养未来领袖,犹太父母这样说》一书中提到:“为了把孩子

    培养成为既有才能又品格优良的人,爸爸要先树立好榜样。”前面也提及

    过,爸爸、妈妈,或者教育孩子的人,在与孩子对话时,重要的是要先树

    立好榜样。

    为了让孩子学会分辨是非,爸爸要言出必行。例如,爸爸跟孩子说好

    数到一百就给他买冰淇淋,孩子就会相信爸爸,并且为了能数到一百而努

    力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终于学会怎么数到一百,就会跑到爸爸面前

    自信地表现。

    如果孩子真的数到一百,但爸爸没有给他买冰淇淋,他一定会很失

    望。如果爸爸一而再、再而三地失约,孩子则不会再相信爸爸,也无法养

    成诚实说话的习惯。爸爸或者教育孩子的人,在与孩子对话时,不仅要言

    行举止正直并始终如一,而且在孩子面前说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为都要

    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能学会分辨是非,而且养成诚实守信、不说

    谎话的好习惯。

    作为领导者,最需要具备的品德就是“正直”。因为组织是建立在组

    织成员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正直坦率的品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拥有

    的,而需要从小开始慢慢积累。

    04 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后果

    如今,大部分家庭只生一两个孩子,父母们都争先恐后地想要富养孩

    子。我们有时会看到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就算孩子升入高年级,甚至成

    为大学生、上班族,还需要父母跟在身边照料生活。

    问题是孩子越依赖父母,独立性就会越差,性格也会变得优柔、脆

    弱。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的。因此,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踏踏实实

    地走自己的路。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对自己的行为负

    责的习惯。

    现如今,因为心疼孩子日常忙碌的生活,于是大包大揽帮助孩子料理

    一切的父母大有人在。这种行为可能会剥夺孩子自我尝试、一一熟练并学

    习的机会。父母可以在一旁协助孩子完成自己的事,但不能帮他们做所有

    的事。不管什么事,我们都要给孩子们自己去做的机会。这会让孩子成长

    为独立、负责任的人。因为是孩子,必然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即便孩子的行为让你感到焦急

    和忐忑,也暂且静观其变吧。因为重要的不是做错的事情本身,而是要教

    会孩子必须为这个结果负责。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

    内,一定要让他们亲身体验相应的结果,并让他们承担责任。在孩子做错

    事、出现问题后,爸爸怎样提醒和激励孩子,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下一个行

    为。

    要让孩子明确地理解哪些举动可以做,哪些举动不可以做,错误的举

    动会带来什么结果。要记住一点,并非爸爸认为对的事,孩子也要无条件

    地认同。而且,爸爸选择的言辞和采取的行动,不能让孩子产生疑问。有

    的爸爸会事先估计孩子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做好适当的准备。如果提

    前想好各种方案,就可以避免在跟孩子意见不合时发生正面冲突。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让孩子自行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确

    实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儿童心理学家德尔·雅各布,在他的著作《请

    你闭嘴》中提到:“人在这世界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伴随着相应的结

    果。如果没有交电费,就无法使用电;做错事情或者无故不来上班,就会

    被解雇。要想孩子学会自己承担后果,爸爸就要让孩子亲身体会自己的选

    择所带来的后果。”第七章 激发孩子潜能的对话法

    成功的孩子不是一两天更不是偶然培养出来的,而是长久地受其父母

    的影响一天天地成长起来的。为了让孩子拥有更精彩的人生,爸爸首先得

    怀抱梦想,制订改变孩子的计划并必须付出实践。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确

    定孩子的梦想是什么。要想孩子们一辈子都充满自信地挑战人生,就得帮

    他们培养自身才能,唤醒他们的潜能。如此一来,没有父母的保护时,孩

    子也能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以坚韧的耐力成长为爸爸所期待的样子。

    01 如何与孩子谈梦想

    有明确梦想的孩子目标也会明确,事事计划并愿意挑战。相反的,没

    有梦想,孩子做事就缺乏目标,没有计划且态度懒散。日本有一种常见的

    观赏鱼“锦鲤”。在小鱼缸里,它最多能长到5~8厘米;如果放在特别大

    的水族馆或者饲养池里的话,它可以长到15~25厘米;要是放养在江水

    里,它甚至可以长到90~120厘米。

    可以无限生长的鲤鱼,却在鱼缸里长成小家伙的原因是,它对生长环

    境的适应能力很强。锦鲤可以通过呼吸和活动来感受活动范围,根据活动

    范围的大小,可以长成小鱼也可以变成大鱼。所谓梦想,不是和锦鲤所处

    的环境很像吗?有多大的梦想,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成功的人生总是从

    宏伟的蓝图开始。爸爸的期望与热情有多大,孩子的目标与梦想就有多

    大、多明确。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形成有重大

    的影响。

    为孩子树立梦想及目标之前的必备条件是,爸爸也同样要拥有自己的

    梦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角色是让孩子树立自己的梦想并从旁指导,而不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如果观察成功人士的特征的话,可以发现很多共同点,但是其中最重

    要的一点是他们都拥有伟大的梦想。对自己未来的梦想进行具体描绘的人

    成功的概率更高。为了培养孩子的梦想,爸爸可以做这些事情:

    |勾勒远大的理想|

    老话说,“想画老虎的话,虽然也可以画猫,但是画了猫的话,可能

    什么都不会画了”。因此,要给孩子勾勒出远大的理想。比如,把梦想成

    为“教师”转变为梦想成为“教育部部长”。远大的理想也有可能成真,渺小的目标也有可能失败。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毫不倦怠地不断前行。|设立具体明确的目标|

    如果目标不明确,就很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必须明确梦想的内

    容。比如,想成为一名“医生”,就必须具体到是成为“内科医生”,还

    是“精神科医生”。只有目的明确,才能知道自己能够实现多少目标。

    |梦想必须能实现|

    孩子的梦想必须是孩子能够实现的。不切实际的话,即使梦想再远

    大、目标再明确,最后也只能付诸东流。相反的,如果目标不费吹灰之力

    就能达成,就会让孩子失去一定的成就感。

    因此,目标不是虚无缥缈的,而应该是既能给孩子带来梦想和成就

    感,又能够实现的值得一试的梦想,孩子才能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挑战。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梦想|

    如果一个目标反映不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价值,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

    而设定的话,那么这个目标将很难达成。因此,这个目标里必须包含孩子

    现在和将来想要做的事情,以及愿意付出全部热情去追求的东西。

    为此,必须集思广益、深思熟虑。各种各样的体验对孩子找到自己的

    梦想大有益处。可以通过就业指导、素质检查、未来阵营、寻梦节目等方

    式,让孩子找寻自己的梦想。参考那些真正实现了自己梦想的人的人生,或者让孩子参加职业体验,也对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大有帮助。

    |事先了解阻碍梦想实现的原因和替代方案|

    树立梦想时,要预先想清楚哪些因素会阻碍我们,再准备相应对策。

    事先考虑阻碍原因或对策不是让孩子放弃梦想,而是为了实现这个梦

    想,引导孩子选择克服障碍的方案。这样,实现目标的概率才会提高。

    |把梦想贴在看得到的地方|

    有了梦想就要时刻铭记于心,这样才能实现它。有了梦想却不挂于

    心,梦想也会化为泡影。为了能够常常记起梦想,最好能把既定的目标贴

    在书桌上或者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时常反省阅读。只有不断看到、想到梦

    想,才会下意识地积极努力去实现目标。

    |必要时修改部分计划|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要停下来分析问题,对部分计划或目

    标进行修正。相反的,如果最后的成果超过预想,就要树立更高的目标。

    以下是爸爸在和孩子一起勾勒梦想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的对话。爸爸们

    可以花时间与孩子谈谈,问问孩子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为此需要准备些

    什么,相互间真诚的沟通,会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更近一步。

    1.一起描绘蓝图

    ●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有什么擅长和喜欢的事情?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30年后,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2.设定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你要做些什么?

    ●为了实现目标,你要怎么做?

    ●为了实现目标,你要从什么时候开始?

    ●为了实现目标,你要在什么时候结束?

    例如:设定学习目标

    “我们来谈谈曾经讨论过的学习目标怎么样?”

    ●本周目标:写作业和出去玩

    ●本月目标:读30本书和制作目录

    ●今年目标:学一样乐器

    3.制订计划

    制定一周的计划,每周进行检查吧。

    4.与自己的誓约宣布遵守与自己的约定吧。

    5.视觉化

    把设立的目标视觉化,告诉家人和朋友吧。

    02 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在特定情形下对于自己能够完成某事的自信感。自

    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因为比较自信,在完成事情时往往能够持之以恒并且取

    得较好的结果。这样积极的思考与行动方式能带来更好的成绩,但对于饱

    受压力或有强迫心理的孩子还不太管用。

    与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相比,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不仅更愿意迎接挑

    战,而且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全力以赴。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

    自我认识比较消极,也会更倾向于消极地对待他人。

    为了这些孩子的未来,我们应该在孩子幼年时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他们

    的自我效能感,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积累成功经验|

    反复地积累成功的经验,自我效能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比起让孩

    子树立远大的目标,不如给予他们能够充分实现的小目标,并鼓励他们努

    力实现。通过学习他人在特定情况下的成功经验,也能够让孩子产生“我

    也能做到”的想法,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将成功人士或是伟人当作榜样

    也能够使孩子得到间接经验。

    |让情绪稳定下来|

    孩子们在不安或是恐惧的情况下是难以达成原来的目标的。因此,为

    了安抚孩子们的不安,让情绪稳定下来,我们要鼓励孩子暂时先把考试或

    其他重要的事情放在一边。平日里与孩子们对话时,也要说服他们相信自

    己能够做好,促进孩子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感一样,时常给予称赞和鼓励对于树立自信感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发现孩子们的潜力并引导他们确信自己能够做好,有利于

    提高自信感,最终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在小事上也要给予称赞|要多多称赞孩子们做得好,至少每天一次。除了单纯的口头称赞之

    外,抚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屁股或是后背,轻轻地拥抱他或是露出吃

    惊的表情等,也会非常有效果。

    即使孩子们做了错事,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就对孩子红脸或发火。

    对于孩子闯的祸,无论多生气都不要发火,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

    孩子。不要拿孩子与兄弟、朋友、亲戚相比,让他失去信心。就算孩子们

    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同龄人,也不要伤心,称赞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就可以

    了。

    |创造能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完成某件事情时,比起指导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深思

    熟虑,独立解决问题更好。要不停地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

    能力。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地引导孩子,告知他们成功的经

    验,给予他们积极的反应。比起让孩子解决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的问

    题,积累失败的经验,不如让孩子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积累成功的

    经验。

    03 过度保护会断送孩子的一生

    犹太人中以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门德尔松、洛克菲勒、埃

    里希·弗罗姆、达斯汀·霍夫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比尔·盖茨等为

    代表的世界名人数不胜数。并且,众所周知,犹太人曾受到希特勒的迫

    害,然而尽管受到了种种压迫,犹太民族仍屹立于世界之林,以众多诺贝

    尔得奖者而备受瞩目。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犹太人中之所以能够产生众多世界级人物,是因为其父母独特的教育

    方式。亡国之后在全球各地漂泊不定、流离失所的五千年,使得他们从家

    庭为单位开始践行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授之以渔。然而,我们的教育

    方式是什么样呢?只是授之以鱼而已。

    “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差异,事实上却有

    着天壤之别。犹太人告诉孩子在这世上生存的方法,而我们仅仅是帮助孩

    子穿衣、吃饭、洗脸、刷牙等。犹太人的孩子在小时候就开始培养独立

    性,并且学习怎么过自己主导的人生。与之相反,我们培养出的是依赖父

    母的懦弱胆怯的孩子。

    近年来,很多父母选择只养育一名或者两名子女,将自己全部的心血

    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也因此,他们总是过度地保护孩子——给予孩子过多

    的帮助,满足其一切要求、时刻围绕在孩子身边,等等。由此导致孩子欲求不满,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却不断增强。在外缺乏

    自信、优柔寡断,和朋友无法和睦相处;在家肆意妄为,稍有不称心意的

    地方就哭闹或者使用暴力。对学习的积极性日渐消减,并且产生厌学情

    绪。这样的孩子在步入青春期后,很容易成为问题少年。

    最终,是父母的过度保护断送了孩子的一生。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无忧无虑地成长,我们也应该像犹太人那样“授之以渔”,这一点非常重

    要。授之以渔就是告诉孩子在这个世上生存下去的方法,看到孩子独自做

    某事时,即使内心感到亏欠也不要去干预,放任孩子自己去做。当孩子遇

    到了难关时,再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起妈妈,爸爸对孩子采

    取“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效果会更加明显。因为相较于妈妈,爸爸更

    想从根本上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强者,从而能更客观地看待孩子。

    懂得如何“捕鱼”的孩子,即使不依赖父母,也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

    人生,如何使自己过得幸福,并为此不断挑战、开拓进取。不管有多累,他们都不会停下脚步,为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在指导孩子学习时也与“授之以鱼”存在着

    差异。“授之以渔”并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知识,而是告诉他学习的方

    法。最终,懂得怎么学习的孩子,无论做什么,都会自己主动去做,包括

    学习。这与以提高创新为目标的教育方法不谋而合。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大

    的影响,有益的教育观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问题就在于,很多

    家长树立了这样一种教育观念,他们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上好大

    学,才能找到好工作,这成为了他们教育子女的终极目标。所以,为了孩

    子的未来,“授之以渔”刻不容缓。

    04 如何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

    虽然人生来便具有无限潜力,但在人的一生中,仅仅只能开发自己5%

    ~10%左右的潜能,这已然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根据脑科学家们的研究,人类历史上,被视为最大限度地开发大脑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大

    脑开发程度也无法超过10%。

    这意味着,人类只能使用自己5%~10%的能力,剩下的90%或90%以上的

    潜能只能深藏在体内。因为直到离世,人们所使用的能力仅仅只是自己能

    力的冰山一角,所以至今为止都没有能够到达自己潜能极限的人。

    潜能是不会自动显露出来的,它是深藏在体内的无限能量。潜能平时

    潜藏在我们体内,作为身体内在的一部分,但是在危急时刻就会被激发出来。就像平凡的主妇在孩子被货车压住时能够将车抬起一样,瞬间集中精

    力,就会激发出比平时更高的潜能。

    这样的潜力为什么平时发挥不出来呢?那是因为我们不够专注。紧急

    时刻,我们会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然而,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多种多样

    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注意力分散,再加上各种因素的阻碍,别说激发

    潜能了,就连自己平常的能力都发挥不出来的情况也是常有。

    与其他任何发展时期相比,幼儿时期是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的可

    能性最高的时期。因此,给孩子提供一个最适合并且能够最大激发孩子的

    天赋、个性、兴趣等方面的潜能的教育环境的话,就可以正确认识并且发

    展孩子的潜能。这一时期的幼儿被喻为海绵,有什么就吸收什么,从不挑

    剔。这就表明了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时期,要发现和培养孩子的

    潜在能力,父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孩子的潜在能力的方法有观察法、自我总结法、智力或者适应能

    力测验等标准化的方法。首先,所谓的观察法是,爸爸在养育孩子的过程

    中发现和评价孩子的优缺点,发现孩子擅长的事情和不擅长的事情,扬其

    长补其短。孩子擅长并且喜欢的事情,其实就是他的潜能。但问题在于,因为父母的期待或者溺爱,很难给予孩子客观的评价。所以,对于周围人

    的客观评价,父母们很有必要听一听。

    其次,自我总结法就是孩子自己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或者擅长什么的方

    法。这个方法最为适用于小学时期。通常自信心爆棚的孩子容易发现自己

    喜欢和擅长什么,而自信心不足的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况也有很

    多。让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先建立自信心是当务之急。

    再次,智力或者适应性测验等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容易得到客观的信

    息。智力测验能够知道孩子的智力水平,适应性测验能够根据孩子在语

    言、数理逻辑、空间感知、感知速度、自然观察等能力,预测出最适合孩

    子的职业。以这两种测验结果作为基准,就可以选择出对孩子们来说最好

    的职业。

    父母难以判断的时候,向专家请求帮助也是有必要的。如果能发现孩

    子的潜在能力的话,父母们就可以针对孩子的优点告诉孩子相关的信息,并为他提供一展所长的机会。

    在人类历史长河里,留下伟大足迹的人,大部分都是找到自身潜能并

    且充分利用的人。如果我们的孩子也能发现并开发自己的潜能,他们就可

    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酣畅淋漓地拼搏。PART 3 改变孩子生活习惯的沟通法

    第八章 在与爸爸的交谈中学习成长

    指责孩子的行为对亲子双方都是压力。对家长来说,不得不对孩子讲

    一些否定的话;对孩子来说,则不得不听爸妈的唠叨。但是,如果为了逃

    避压力而不对孩子做该做的批评,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01 三岁,必须让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年纪

    很多爸爸平时对孩子的错误行动不以为然,却会在与妻子吵架后或自

    己心情不好时,大嗓门地指责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追根究底,事情也并非全是孩子的错。以爸爸之名犯下的错还不止这些。

    他们会强迫孩子去改正那些他们自己也无法改掉的陈年坏习。例如,当爸

    爸看到孩子不够自信或表现内向时,他并没有考虑到这也许是孩子像自己

    的原因,而是指责或训斥,只希望孩子能够尽快改变这些行为。

    你的孩子目前的说话方式、行为习惯都反映了你呈现给他的样子。可

    是很多爸爸看到自己不满意的行为却只会责备。当你发现不管怎样孩子都

    改不了时,自然就更生气了。最终,你再也无法忍受进而大发脾气,孩子

    也因此受到伤害。这种事反复发生的结果就是,爸爸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

    糟,孩子的问题行为也越来越严重,双方因愤怒和憎恨陷入互相伤害的恶

    性循环。

    |爸爸比妈妈更适合纠正孩子的坏毛病|

    父母不可能对孩子做的每件事都满意。人无完人,谁都不可避免地会

    有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重点是,爸爸要知道孩子需要改正的问题行

    为,并且要不断地思考和学习改正的方法。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意思是三岁时的习惯会延续到八十岁,坏习

    惯不容易改正,因此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但是,说到改正坏习惯或

    毛病时,为什么会说是三岁呢?因为三岁是孩子学习情感的决定性时期,这一时期是边缘系统(控制情绪的大脑区域)的神经回路快速发展的时

    期。

    在这之前,无论怎么纠正孩子,他们都不太会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在孩子满三岁之前,父母要尽量多宽容孩子,让他们随自己的意愿做

    事,即使是他们做错了事,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研究表明,在这个感情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被严厉地训斥或者打骂,他们的边缘系

    统会受损,长大成人后会难以适应社会。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暴力倾

    向或者社会性不足的问题儿童,大都是在幼年时经常遭到爸爸的大声训斥

    或打骂的孩子。

    因此,纠正孩子的坏习惯或毛病,最适合的时期是三岁之后。另外,要想改变孩子的习惯,比起情感上更为亲密的妈妈,爸爸更能用客观的标

    准来管教孩子。

    |对六七岁的孩子严厉一点也无妨|

    如果想纠正三至五岁孩子的坏习惯,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只能耐心地与其对话。特别是在孩子做出危险的举动或者错误的行为时,最好告诉孩子那样做的后果,并说明不能这么做的原因。在这一时期,如

    果教育方式不当,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一个性格扭曲的人。

    当孩子六七岁时,他们已能够判断对错。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处罚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罚的方式可以是打扫卫生、跑腿等。

    02 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并不是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能让人欣

    赏。他们会经常做出一些让人厌烦的事情,而这些让人看不顺眼的事甚至

    还会在一天中多次出现。在孩子做出各种不好的行为时,如果认为孩子还

    小而听之任之的话,将会让孩子变得任性,以后会演变到谁都无法控制他

    的情绪的境地。尤其是初为父母的家长,会因为不懂怎样应对孩子们的问

    题行为而彷徨不定。很多爸爸们觉得纠正孩子的错误要紧,所以他们会严

    厉地训斥或者打骂孩子。下面是常见的孩子让父母头疼的问题行为:

    ●耍赖,胡闹。

    ●遇到任何事情都用哭来表达。

    ●打人、咬人、踢人、推人、骂人,耍性子,砸或扔东西。

    ●不分场合地到处乱跑。

    ●不能老老实实地坐着,一会儿工夫就坐不住了。

    ●什么都不做,漫无目的地转悠。●从高处往下跳。

    ●经常大声喊叫。

    ●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

    ●游戏方式一成不变,没有变化和发展。

    ●积木、玩具车等到处乱放。

    ●只要窗户或者门稍稍打开,就会把它们一一关紧。

    上述常见问题行为,原因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孩子自身的原因。孩子身体有缺陷,或者精神发育比其他孩子

    缓慢时,会出现上述症状。

    第二,孩子所处的环境对其不利。换句话说,是环境因素导致了孩子

    问题行为的出现。原因主要是出自家庭的行为教育方式。

    第三,爸爸的人格和教育方式有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实际指

    导孩子的爸爸本身有问题,正确指导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为了避免这种

    情况的发生,爸爸要不断地寻找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此外,根据每个人

    情况的不同,还存在多种不同的原因。

    |首先要问问孩子原因到底是什么|

    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肯定会有原因。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以做错事的方式给父母发送信号,以期达到目的。如果父母不但没

    有关心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反而一味地训斥孩子的话,孩子只会闹别扭。

    在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前,先以对话的方式解决“孩子想要的是什

    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怎样才能解决问题?”这样能

    更有效地减少问题行为,甚至改正孩子的坏习惯。

    孩子想得到身边人的关心和温暖的爱,所以,以哭闹或过激的行为表

    达自己需要大人的关心,也是孩子们独有的方式。但往往越是这样,大人

    们就会越严厉地训斥或体罚孩子,结果只会使孩子们的行为更加偏激。

    在孩子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处罚孩子,只会让问题越来越糟,对问题

    的解决毫无益处。举个例子,有一个孩子毫无止境地发脾气,爸爸用劝导

    和吓唬的方式对待孩子,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最后那位爸爸控制不住自

    己的情绪,打了孩子的屁股。后来这位爸爸发现,他越是打骂孩子,孩子就越改不掉自己的错误行为,反而越发严重。最后,爸爸决定不再单方面

    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孩子,而是以对话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行为。结果,他们家比之前安静了很多。

    |孩子耍赖时,不理会也是一种方法|

    当孩子开始出现问题行为时,不要一味地指责,或者为了纠正孩子的

    行为而破口大骂,而应该尽可能地关心他们。可是有时无论怎样都拿他们

    无可奈何。这时,不如干脆装作什么都没看见,表现得冷漠一些。孩子不

    明白爸爸这样做的原因,只好回头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会思考“为什么

    爸爸对我漠不关心呢?”“怎样做爸爸才能关注我呢?”最后,孩子就会

    按照爸爸所希望的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

    但是,这种方法对已经习惯用训斥的方式纠正孩子坏习惯的爸爸来

    说,比预想中要难得多。因为火气上头时忍住不发火实在太难了,而且孩

    子不会因为父母一两次的拥抱就做出改变。爸爸只有不放弃,坚持不懈地

    努力,孩子才会一点点地发生变化。

    有些爸爸会对此不满,问为什么只要求爸爸不断地努力。其实并不是

    让爸爸一辈子都这样做,人生中重要的幼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是一时的,只要让孩子能够顺利渡过这一混乱的时期即可。所以在此之前,爸爸们需

    要忍耐。

    03 模糊表达VS清晰表达

    纠正孩子问题行为的方法是先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后,用爱来说服孩

    子。但是,只通过爱来解决问题往往比较困难,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对话来

    完成。因此,为了达到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相

    应的原理和方法。

    |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想改变孩子们的问题行为、习惯,就要直接地指出具体的问题,因为孩子们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这里的具体事情是指能让孩子直接经历

    或者感受,也就是可以让他们看到或者触摸到的东西。

    如果因为直接指出孩子们的问题行为比较困难,而选择隐喻的说法或

    者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来说明,反而会使孩子更加混乱。我们应该舍

    弃这种“即使很模糊地指出问题,孩子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想

    法。因为这些抽象模糊的表达方式不仅会降低说服力,还可能让孩子在选

    择应该付诸的行动时产生混乱。所以,如果你需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的

    话,就应该果断明确地表达你的想法。

    模糊表达方式和清晰表达方式的差异假设爸爸对孩子说:“你给我好好做!”但事实上,孩子并不知道究

    竟怎么做才算是“好好做”。孩子感受到的只是当时的气氛、语气和态度

    而已。孩子也会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爸爸的话的真正含义,而不能很好地认

    识到自己的错误,导致孩子仍旧会按照错误的方式行事。

    我们再来假设一下,如果孩子不遵守和爸爸的约定,这时爸爸就会十

    分头疼。爸爸会对不遵守约定的孩子这样说:“像你今天这样不遵守约定

    可不好。”这个“不好”对孩子来说太模糊了。

    “不好”二字具体想要表达的内容究竟是“只是认为不好”,还

    是“如果不好好遵守约定就会挨打”,还是“不给饭吃”?孩子困惑了,最后他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理解。

    如果想让孩子遵守约定,就需明确地说出“如果不遵守约定,你就会

    饿肚子,直到你开始遵守约定为止”。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不遵守约定的

    后果,也会明白父母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对自己又有着怎样的要

    求,等等。所以说,如果想指正孩子的问题行为,就需要给孩子传达明确

    而不是模模糊糊的信息。

    指责孩子的行为对亲子双方来说都是压力。

    因为对家长来说,不得不对孩子讲一些否定的话;对孩子来说,则不

    得不听爸妈的唠叨。虽然指责是必要的,但不能经常指责孩子,即便是真

    正要说,也需要“一次见效”才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爸爸就需要让

    孩子感受到自己话语中所包含的“一定要听话”的确信和果断。

    |常用肯定句,少点否定句|

    孩子们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常常受到爸爸妈妈的指责,逐渐认为自己不

    能满足父母的期待,或是不够好、不够成熟。如果这种情绪一直围绕着孩

    子,他们就会渐渐失去信心,而且很容易有挫败感。否定消极的话不仅会

    伤害到孩子的感情,而且还会使孩子感到丢脸、羞耻、灰心丧气、茫然无

    措,甚至还会感到愤怒和屈辱。这最终会导致孩子不仅不把爸爸的话当成

    为了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而做出的努力,反而会当成爸爸对自己人格的攻

    击。

    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也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让他们形成一种错误

    观念,认为即便是对他人说一些责难或者否定消极的话也没什么大不了

    的。因此,应避免一味地习惯于使用否定消极的表达方式,与其责难孩子

    倒不如给孩子指出大的方向并让他们自己不断地改进。约翰·格雷在所著的《孩子来自天堂:正面养育的五个原则和技巧》一书中提到,“应该尽

    力将否定消极的话语转换到积极肯定的方向”。

    否定的话语只会招来抵抗而非配合,也不能达到拆穿孩子的小骗术从

    而引导他们向父母所期许的方向发展的目的。与此相反,正面积极的鼓励

    之语不仅可以让孩子心情愉悦,且十分行之有效,同时还会提升孩子自身

    的存在感,让孩子有意愿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可以用肯定的方式表达否定信息,如下表:|三分钟内只说核心内容|

    孩子们能集中精力听爸爸讲话的时间比我们预想的要短得多。一般情

    况下,超过三分钟,孩子们便会感到无聊。因此,我们需要在三分钟内将

    自己的前言、主题以及结论都讲清楚。为了能够在三分钟内和孩子开展高效的对话,就需要我们熟知对话的核心内容,以及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

    些话的表达方法。

    和孩子讲话时,如果不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卖关子,孩子肯定会变得

    不耐烦,而且这些话也会被当成唠叨,容易产生反效果。爸爸如果习惯了

    啰嗦的对话方式,就会使得对话脱离原定的主题。

    如同人有要害,对话也存在要点。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话题的要点,那

    么,无论是与谁对话我们都能自信满满。正确抓住对话核心必须从结论开

    始,与孩子们对话时亦是如此。直接从结论入手会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

    对话的核心部分,同时也可以展现爸爸自信的模样。孩子在观察到爸爸讲

    话的模样后很可能会开始模仿爸爸。如果爸爸总是能够很好地说明对话的

    核心内容,孩子也会在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这种对话技巧。

    |不要激动!语调要温柔果断|

    通过对话改变孩子的行为时,除了所用的词汇,对话语气也同样重

    要。激动的、不耐烦的或者愤怒的语气都会使孩子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

    为之前,误以为你是在对他发脾气。

    当我们必须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并训导孩子时,最要不得的就是轻易

    发脾气或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爸爸越是容易激动,孩子们就越会抱

    怨:“又来了,这次我要忍几分钟啊?哎,真是烦死了!”同时还会表现

    出极度的不耐烦。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不仅不会冷静地听爸爸讲话,反

    而会反驳爸爸。“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至于这样吗?你为什么每天都大

    声训我呢?别的孩子也都是我这样啊,为什么你只是抓着我不放呢?”特

    别是当你在别人面前责备他时,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因此劝导孩

    子时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要想掌握对话的主导权并指出孩子的错误,就绝对不能激动。突如其

    来的激动情绪同样会带给孩子冲击。如果想要好好地安慰孩子,就要先控

    制自己的情绪,需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所讲的话发自内心。

    |不能只是听他说,要让孩子付诸行动|

    通过对话改变孩子的行为时,需要一并告诉孩子改变的具体方法。因

    为,即便孩子真的下决心改变,也常常会因为不知道具体的方法而浪费时

    间。为了能够真正改变,孩子们需要掌握改变错误行为的具体方法。

    通过对话最终获得“肯定”的答案也很不容易。但更难的是将“肯

    定”的答案转换成实际行动。因为即使费尽心力获得了“肯定”的答案,如果最终没有成功转换成行动,所有的辛苦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我

    们不要只得到孩子的承诺就停止,而是应该告诉孩子具体方法,帮助孩子

    最终付诸实践。

    04 第一人称传达法

    我们往往会因为想改变孩子的坏习惯而多番劝说,却最终因无法沟通

    而变得疲惫不堪。这时,值得推荐的方法就是“第一人称传达法”,即爸

    爸将对孩子行为的看法和感觉客观且直接地告知孩子。当孩子的行为没有

    达到爸爸的期许时,爸爸就会感到不舒服,孩子和爸爸之间也会产生问

    题。这时,与其选择对孩子发脾气,不如运用“第一人称传达法”来沟通

    一下。

    举例来说,孩子在家里跑来跑去撞疼了爸爸,爸爸可能会说:“你能

    不能安静地坐下玩?”“你干吗这样?”“我不是说过不能在家里跑

    吗?”这些都是所谓的“第二人称传达法(You-message)”。如果将这些

    话转换成“第一人称传达法(I-message)”,就会变成:“宝宝,我被你

    撞疼了。”“我还吓了一跳呢。”这些话的主语变成了我(自己)。在第

    二人称传达法里,往往会较多使用表达否定意义的命令语气用语——“去

    做”;但在第一人称传达法里会包含一种“希望孩子能听听家长因为他们

    的行为而产生的感觉”。

    该方法表达的不是“你(孩子)有问题,或者你做错了”,而是“因

    为我(爸爸)有问题,所以需要你的帮助”。因此,孩子会以更加平和的

    心态接受家长的意见,并产生帮助家长的想法,减少抵触和反抗心理。

    换句话说,第一人称传达法就是在直接描述孩子的行为后,对孩子表

    达出家长的真实想法。在使用该传达法时,最重要的是能直接表达出自己

    的想法。爸爸可以说:“因为你不打扫卫生,所以爸爸心情不好。”这种

    方法不仅能帮助孩子改正问题行为,而且可以强化孩子做出积极肯定行为

    的意识。

    ●“你把这些玩具丢得到处都是,是想让谁来整理?不要玩了!”

    →责怪孩子的同时,也传递了你的不愉快。

    ●“爸爸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尹夏也不收拾自己的玩具,爸爸真的好

    辛苦啊!”

    →这种方法既不需要责怪孩子,又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第一人称传达法可以用来预防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不仅不会给孩子

    带来负担,反而很有效。它可以高效地传达父母的想法,虽然孩子听了还

    是会有一点压力,但却有种自己也被考虑到的感觉。孩子们也会因此开始

    听大人们的话并产生共鸣。总之,第一人称传达法不但不会引起听话人的

    反感和辩驳,还可以表达出说话者的感受,从而使对方关注自己的需求。

    05 别总想要赢过孩子

    有句老话叫“没有哪个父母能拗得过自己的孩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比起儿女对父母的爱,父母对儿女的爱更深。付出爱的人是不可能

    赢过被爱的人的。

    年幼的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只会说自己想说的话。当出现一

    件他们想做的事情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他的什么都不管。

    爱着孩子的父母总不愿意违背孩子的意愿。就算父母认为孩子的判断是错

    误的,也仍然会支持孩子的选择。然而孩子并不明白父母的心意,如果孩

    子们知道父母的心意,可能就会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了。

    如果爸爸想要战胜这样的孩子,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在一些琐碎的

    小事上也总想胜过孩子,就很容易忽略孩子的主张或让孩子感到气馁。这

    样的话,孩子只能听从爸爸的意见或者决定。让孩子按照爸爸的想法来行

    动,爸爸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胜利而满足,误以为孩子会一直按照自己的意

    愿来行动,但其实这是个错觉。过不了多久,爸爸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按

    照自己的要求行动。孩子一旦叛逆起来,爸爸就会变得束手无策。你对孩

    子的愤怒和被背叛的感受会让你和孩子渐行渐远,孩子也会渐渐与爸爸保

    持距离,亲子关系最后只剩下埋怨。

    爸爸的压制会让孩子闭上嘴巴,关上心门。爸爸会因而变得郁闷,也

    会因此更加埋怨孩子。最终两人之间会形成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关系一

    旦闹僵,就算爸爸为了缓和关系使用“怀柔”政策也将于事无补。事实

    上,和孩子争吵时即使父母赢了,但是之后,很多父母得花费好几年的时

    间来缓和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在和孩子的争吵中获胜这一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家庭的幸福没

    有一丁点好处。但是爸爸经常故意输给孩子这种行为也没多大意义。因为

    如果爸爸经常输给孩子,孩子会变得气焰嚣张、不爱听爸爸的话,会经常

    想要赢过爸爸,最终爸爸会失去身为父亲的威严。

    |双赢对话法|爸爸必须发挥一家之长的作用。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爸爸不应该一

    味地想着赢,或者故意输给孩子,而应该营造一种无胜负的局面。所谓的

    双赢对话法,是指爸爸和孩子发生冲突时,让双方都心情愉悦地产生“自

    己赢了”的感觉。

    双赢对话法是一种通过寻找问题的根源,双方都提出可能的解决方

    法,用双方都认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沟通方式。假如孩子突然缠着要买

    玩具,导致父子之间产生矛盾,爸爸应该听听孩子突然想买玩具的理由,并肯定孩子的需求,然后再耐心解释不能给孩子买礼物的理由,尽量缩小

    两人之间的分歧。最终,爸爸可以和孩子商量能否改天再来买,或者买一

    样比孩子要求的玩具更便宜点的玩具。如果爸爸一味地强调不能给孩子买

    玩具,那么最终爸爸会妥协于孩子的死缠烂打,而不得不给孩子买玩具,这样就等于爸爸败给了孩子。今后如果苦于不知该如何解决与孩子之间的

    矛盾,可以试着用双赢对话法来结束对话。第九章 一句话,改变孩子的无理取闹

    你的孩子目前所有的说话方式、行为习惯都可以说是反映了爸爸呈现

    给他的样子。你一定有对孩子不满意的地方,然而每个人都有缺点,一定

    会有不良的行为或习惯。要成为一位好爸爸,你必须不断思考孩子有哪些

    问题行为,以及不断学习如何与孩子诚恳沟通,让他改正不良行为与坏习

    惯。

    01 无理取闹是成长的过程

    每当孩子开始无理取闹的时候,和孩子相处时间越少的爸爸,就越会

    束手无策。要想改掉孩子无理取闹的毛病,爸爸首先得知道无理取闹是什

    么,原因又是什么。孩子如果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没有得到令自

    己满意的结果,就会“无理取闹”或者纠缠不休。

    孩子们无理取闹的理由多种多样。第一种,想做某件事却因为外部原

    因没能做成;第二种,需要某样东西大人却没发觉;第三种,感觉到周围

    人对自己的期待很高,或是不被理解的时候;第四种,孩子易焦躁,父母

    太过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没有学会一些行为原则;第五种,下定决心的事情

    却没有顺利实现,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自信心受挫的时候;第六种,没有

    充分的能力来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不了解自己受挫的原因而导致

    无端地耍赖发火。

    孩子们事事都会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明明玩得很好却突然无理取闹,这种情况并不奇怪。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对于孩子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情,也是孩子必须要经历的自我发展的过程。每个孩子都会有细微的差

    异,但是孩子们在12个月至18个月期间常会无理取闹,24个月的时候,无

    理取闹的程度会达到顶点,之后则可以用对话来解决这一问题。一般情况

    下,孩子在幼儿期时,如果自己的要求或者自主性受到妨碍,自然而然就

    会发火,并表现出不满来“反抗”,甚至会为了贯彻自己的意志而使

    用“暴力”。虽然孩子无理取闹起来会让大人感到很慌张、不知所措,但

    是大人得明白,这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

    无论是因为厌烦孩子的这一行为,一心想让他改掉,选择用强硬的方

    式制止他,还是在孩子的纠缠之下最终妥协,听任孩子的要求,都只

    会“加重”孩子的问题行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如何解决孩子的“无理取

    闹”问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恰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孩子的言行

    会变得端正得体;而如果没能解决这一问题,孩子一辈子都会是一个“欲

    求不满”的人。每个孩子都会无理取闹,而解决孩子的“无理取闹”问题的重要意义

    就在于,处理得当与否,决定了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影

    响。

    02 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

    正如前文所说,孩子们无理取闹的理由多种多样。在婴儿时期,孩子

    会在半夜醒来寻找妈妈爸爸,缠着大人唱摇篮曲或者寻求大人的安慰,但

    是如果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关心,孩子就会耍赖哭泣。到了幼儿期,所有过

    去由妈妈爸爸为自己做的事情,孩子都想亲手实践:他会吵着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洗脸。虽然真正放手让他们做的时候他们也做不好,但是孩子就想获得一种“自力更生”的成就感。

    每天能量满满、很活跃的孩子,比那些安静的孩子更容易耍赖和无理

    取闹。因为孩子总想炫耀自己的能力或者吸引旁人的注意。当孩子们通

    过“无理取闹”获得了周围人的关心,或者宣泄了自己的不满情绪、达到

    了目的,此后就会习惯性地无理取闹。从孩子的立场来看,如果爸爸是完

    美主义者、控制欲强,“无理取闹”就是他脱离爸爸掌控的手段,同时他

    知道可以利用无理取闹来让爸爸顺着自己的意愿做事,或者想以此免受爸

    爸的处罚。

    虽然孩子无理取闹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爸爸不理解孩

    子的心意而导致孩子耍赖撒泼。孩子在自己强烈的欲求无法通过正常的方

    法得到满足时,只能采取自己能够做到的其他方法来表达不满,例如哭

    闹、发火、蹬腿、丢东西,甚至拿头撞墙等行为。

    |孩子需要爸爸自始至终的温柔对待|

    虽然略有差异,但是孩子们“无理取闹”一般都是因为自己的欲望得

    不到满足。因此,在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首先得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什

    么。

    找到了原因之后,哪怕这个原因很幼稚,也要温和地鼓励孩子,这

    样,孩子的自律性才能得到提升。只要孩子的行为并不危险并且没有危害

    到别人,那就尽量地包容孩子的无理取闹。

    解决孩子那些毫无意义的无理取闹时,必须要温和且有一贯性。温和

    地对待孩子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孩子无理取闹,就摆出一副不耐烦的表情

    或者对孩子发火、发牢骚都是白费功夫。而对孩子发火或者动粗,孩子只

    会哭闹得更凶,也会变得不愿意再听爸爸的话。孩子一旦开始无理取闹,情绪会异常激动,因此爸爸的唠叨和计较根本无济于事。孩子根本连听都

    不会听,也不会有任何回应,这时候受累的只是爸爸。

    ●“你一定很伤心吧?”

    ●“女儿你一定很累了吧。”

    ●“原来你想吃这个啊!”

    试着这样安抚一下孩子。只要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情和要求得到

    认可,孩子就会马上减轻哭闹的程度,情绪也能得到控制。

    当然,时刻温柔地对待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然而大人本来就应

    该亲切、温柔地对待孩子。爸爸需要经常反省自己,在面对孩子的无理取

    闹时,有没有随着自己的性子随意对待孩子,丢失了一贯性。

    03 如何让孩子懂得将心比心

    孩子们因为不懂得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时常会无理取闹。例

    如,饿了却不知道该怎么要东西吃;想做某件事却不知道该怎么请求爸爸

    的帮助;有不懂的地方却不知道该怎么学习,等等。这个时候,如果爸爸

    随便发火,孩子会更加无理取闹。

    |教会孩子礼貌地提请求|

    如果爸爸厌烦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无视孩子的意见或者威吓孩子,孩子只会更加抗拒、更加无理取闹。甚至他还会哭着想:“爸爸不爱我,爸爸抛弃我了,爸爸肯定是后爸,不然怎么会说出那样的话?”在这种情

    况下,爸爸应该教孩子礼貌地提出请求的方法,而不是放任孩子继续无理

    取闹。

    例如,可以教孩子这样说:“爸爸,我想去动物园,你能陪我一起去

    吗?”“爸爸,学校老师说让我们去看看动物,所以我们得去动物

    园。”爸爸应该告诉孩子,礼貌地提出请求时,并不能一味地以自己的立

    场为先,而应该说出理由,并考虑爸爸的立场。如果不管怎么教育,孩子

    都不以为然,并且胡搅蛮缠,那么在孩子学会礼貌地提出请求之前都不要

    理他。

    适当的不理睬,能让孩子明白“不能总是我行我素”。如果孩子礼貌

    地提出了请求,爸爸应该夸赞孩子,并让孩子习惯这种态度。在孩子表现

    得有礼貌的时候,爸爸应该积极称赞他,表示自己很欣慰。这样一来,孩子在下次想要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就还会采取这种方式,而不是无理取

    闹,渐渐地,孩子就不会再无理取闹了。

    |让孩子懂得将心比心|

    越会无理取闹的孩子,就越是以自我为中心。无理取闹的孩子常常不

    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考虑自己的目的;他们要求别人理解他们的感受,却不会体谅他人。在教育这种孩子的时候,得教他学会如何站在别人的立

    场考虑问题。

    孩子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要求会给他人带来多少负担,因此得让孩子学

    会关怀别人,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为了让孩子学会理解他

    人,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立场互换”游戏。

    04 无视也是一种方法

    要想让孩子停止无理取闹,那么首先要准确地了解孩子最需要的是什

    么,而后通过让双方理解彼此的立场,并同意一方的意见或者以达成共识

    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事实上,想让孩子不再无理取闹,往往需要爸爸的耐

    心。

    为了让孩子停止无理取闹,爸爸的努力有时候反而会起反作用,也会

    引起亲子间的主导权之争。这时爸爸们大多会很受挫:孩子的无理取闹让

    爸爸感觉受到了背叛。因为,一直以来都可爱、乖巧又听话的孩子,一旦

    与爸爸对立,那一瞬间给爸爸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争执得越凶,孩子越会为了主导权而“奋斗”,爸爸则会一直主张自

    己的权力,这样一来,对话就变成了无法相交的“平行线”。问题就在

    于,这场“战争”不会对任何人有帮助,谁输谁赢并不重要,这只是一场

    无聊的消耗战而已。假设,孩子在地上躺着,边跺脚边大喊大叫。

    ●孩子:给我买冰淇淋!

    ●爸爸:不行,会感冒的。

    ●孩子:啊——啊——啊!快点给我买冰淇淋!

    ●爸爸:你要是继续在人多的地方这样,小心我教训你。

    ●孩子:(继续哭闹)●爸爸:知道了,知道了,就这一次,别闹了。

    如果这时,爸爸对孩子的行为束手无策,答应给他买冰淇淋的话,那

    么会助长孩子无理取闹的气焰。所以,要警告孩子并对孩子的哭泣视而不

    见。当然,这个过程会让爸爸心疼不已,而且在人多的场合也会感到很尴

    尬。但不能因此而逃避问题,逃避只会让孩子在这场恼人的战争中取得胜

    利。胜利的经验还会让孩子认为,以后只要大吵大闹就能赢,到时候爸爸

    就只能再次屈服于孩子的无理取闹了。结果就是恶性循环,永无休止。

    掌握主导权需要时间,所以对孩子的无理取闹要先适当地忽视。人通

    常都是越被阻拦越想去做,但被命令时反而会失去兴趣。所以,跟孩子无

    法进行沟通时,索性就让他继续无理取闹。这样会让你从与孩子的斗争中

    脱身,也是让孩子停止无理取闹的好办法。

    对孩子过度的无理取闹保持漠不关心,让孩子从中明白无理取闹是什

    么都得不到的。因此,就算孩子在公共场所的地上打滚,爸爸也要承受住

    别人“火热”的目光。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他的无理取闹毫无作用。

    当孩子认识到没有人会帮他时,渐渐地就会明白自己的行为只是徒劳,就

    会改正自己的行为方式。

    05 无理取闹中也有理由

    孩子开始无理取闹时,爸爸先会笑着劝解孩子。但是如果这样就不闹

    了,那就不是孩子了。无理取闹时,如果父母不能满足他,孩子就会继续

    哭闹,严重时会哭一个小时以上。爸爸妈妈怕孩子会哭出毛病因此会忍让

    他几次,但放任他几次又担心会惯坏孩子,于是又开始跟孩子“斗争”。

    这时,孩子更会放声大哭,让父母很是难办。

    无理取闹虽然看似是孩子无理,但其中确实存在着理由。而且,只要

    好好分析,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在孩子无理取闹时,如何用语言来

    沟通呢?我们可以看看以下几种状况:

    |孩子睡前吵闹|

    孩子在睡前吵闹让爸爸很难办。为了哄孩子睡觉,得在旁边不停地轻

    拍安慰。孩子闹觉有很多原因:可能是怕入睡后与爸爸妈妈分开太远,这

    让孩子感到不安,甚至在熟睡之前还会嘀嘀咕咕;或者是白天睡太多,睡

    眠时间不规律,睡觉的地方不舒服等原因导致吵闹;另外,身体不舒服、环境变化、压力等也有可能导致暂时性的闹觉。一旦孩子开始吵闹不睡觉,切忌跟孩子发脾气,这毫无作用。此时,爸爸应该先了解一下孩子不高兴的原因,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方式。重要的

    是要消除孩子心里的不安,引导他安心地睡觉。让孩子习惯固定的入睡和

    起床时间很有必要,但不要强迫没有睡意的孩子在固定的时间睡觉,而是

    让他在困的时候安心地入睡。而且要确定一下孩子是否已经准备好睡觉,避免家人还在看电视时却让孩子去睡觉。

    睡觉时,家人都躺下并关灯。爸爸可以躺在孩子的床上,给他念书或

    讲故事。这时,给孩子做身体按摩也不错。给孩子营造容易入睡的舒适气

    氛尤为重要。如果孩子一时吵闹,可以先试着接受他的情绪,因为孩子可

    能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爸爸的不满,所以这时候爸爸要让孩子感受

    到“爸爸真的很爱你”。

    |闹着要买玩具时|

    跟孩子一起购物或者经过玩具店时,常常会发生孩子闹着要买玩具的

    情况,有些孩子甚至会躺在地上哭闹。这时,大部分爸爸都会无可奈何地

    给孩子买玩具或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3987KB,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