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5306
西医往事民国西医教育的本土化之路.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8日
第1页
第10页
第12页
第23页
第36页
第179页

    参见附件(36296KB,239页)。

     《西医往事:民国西医教育的本土化之路》以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西医教育本土化发展为背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深入考察了西医及其医学教育的导人,具体分析了民国西医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历程,认真探讨了民国西医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内容简介

    《西医往事:民国西医教育的本土化之路》以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西医教育本土化发展为背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深入考察了西医及其医学教育的导人,具体分析了民国西医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历程,认真探讨了民国西医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当今医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际,深刻阐述了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历史经验的现实启示:一是办学模式多元,流派纷呈,在竞争的环境下,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二是医学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院校之间建立教育资源合作互补机制;三是应建立生物一心理.社会的医学教育模式;四是处在科技革命时代,在重视知识技术的同时,要增强医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作者的这些见解,涉及西医高等教育的一些核心问题,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性,值得重视。

    研究方法的选择及其原因

    本书题目为西医往事,往事不是凭空捏造的,要有故事或者资料来源,而且来源要可靠,资料要翔实。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资料的有无、多少、正误、真伪和曲直是决定研究工作质量的要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资料则研究无从谈起,民国史的研究尤其如此。资料从何而来,清初学者顾炎武主张采铜于山,意思是采集资料当力求原始。这是顾炎武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心得,颇有借鉴意义。

    文字历史资料是死的。为了让历史鲜活起来,除了原始资料外,还需要口碑资料,对当事人的访谈是必不可少的,经历过民国医学教育的教师或学生提供的口述材料,将为文字资料的分析提供佐证。

    在本书的资料准备阶段,我就有想法:找一些亲历当年医学教育的人讲述当年的故事。我也通过熟悉内情的人定了一个采访名单,其中有老哈医大毕业的,有湖雅医学院的,有南满医科大学的,还有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但事与愿违,在我的有效档期内,这些老人要么出国未归,要么依然战斗在一线,根本没有时间接受采访,要么已经老得无法接受采访了。令我欣慰的是我最终还是抓住一位:老哈医大的毕业生、退休前一直从事医学史的教学和科研的姒元翼老师。姒老的口述材料对佐证东北地区医学教育方面的问题,给我帮助甚多。

    杜团之概念

    《辞海》及《教育大辞典》中均没有教育社团、医学社团、社团的条目,更不要说专门对“医学教育社团”进行解释了。《辞海》中有“社群”条目,解释为:“社会群体”的简称,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的共同体。其基本特征是:一、有较稳定的结构和一定的行为规范;二、成员相互依赖、频繁互助;三、有一定目标和成员间的分工协作;四、群体成员有共同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社团的含义,各专业社团各自的特征便更加专业化了。

    这一概念和民国时期医界人士对医团的概念内涵的界定极为相似:“医团者,医界之全体分子,以共谋医界之利益者也。政府所当为者,医团有贡献意见,督促实行之权。政府所不及为或非政府所应为者,医团有起而为之之权。”至于医学社团的具体作用,则有更加明确的规定:一、联合各派,作大团结;二、取缔不良分子;三、研究医业保障方法;四、限制非正式医师产生。可见当时医学社团的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了。

    契机-两次学制改革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中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

    中国近代共有三部学制交替出现,既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到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同时又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先后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的西医教育,客观上讲,需要制定学制、统一课程。但由于中国西医教育自身的特点:民国初期几乎都为各帝国主义国家把持、操纵,各自为政,中国官方的学制规定很难对其发生影响。第一次学制改革(1902年张百熙主持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即王寅学制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中关于医学教育的规定很简单,虽然如此,虽然这个学制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它毕竟标志着我国对医学教育有了正式的制度规定。

    西医往事民国西医教育的本土化之路截图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36296KB,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