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908463
糖尿病并发感染的中医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10年第1期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感染 中医病机 临床研究 文献综述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随着胰岛素应用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曾经高死亡率的急性并发症已得到有效控制,而目前慢性并发症和感染等却成为DM的主要死因,居DM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2]。近年来有报道,糖尿病并发感染(DMI)的发病率为33.66%~90.50%[3],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现代医学认为这与DM患者代谢紊乱、免疫功能障碍、血管神经病变、菌群失调、遗传因素等有关[4]。DM和DMI两者互相影响,从而加重了病情,导致高死亡率的发生。因此,明确DMI的中医发病机制,对有效降低DMI的高发生率及高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病因病机

    由于DMI的发病部位不同,其所属的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各异,故发病机制也不同。

    1.1 皮肤感染:DM并发的皮肤感染,属中医学“痈疽”、“疮”、“癣”等范畴,其病机是正气亏虚,湿、热、毒、瘀之邪停留肌肤,阻滞脉络而致。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儒门事亲•刘河间先生三消论》曰:“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王学军等[5]认为本病由于消渴日久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营血不行,营卫不利,内热留滞,故成痈疽。海志刚[6]认为是热毒炽盛,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肉腐成脓,发为疮疖、痈疽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