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3年第6期
编号:13169604
中药水蛭品种考证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探讨(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3年第6期
     [摘要] 该文通过系统地本草文献梳理与研究指出,传统中医使用的水蛭是生于水中,个头较小且能吸食人及牛马血的水蛭。具有这些特性的水蛭的品种有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 Whitman、丽医蛭H. pulchra Song、南京牛蛭Poecilobdella nanjingensis sp. Nov.、菲牛蛭P. manillensis (Lesson)以及湖北牛蛭P. hubeiensis Yang 5个品种,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水蛭项下所规定的动物品种来源不完全一致。建议《中国药典》修改并补充水蛭的品种来源,保留原有日本医蛭H. nipponica Whitman,增补菲牛蛭P. manillensis (Lesson),暂时保留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 Whitman、尖细金线蛭W. acranulata Whitman,并进一步加强丽医蛭H. pulchra Song、南京牛蛭P. nanjingensis sp. Nov.以及湖北牛蛭P. hubeiensis Yang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及资源分布的研究,以待作为药用品种补充。
,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 本草考证;水蛭;品种;资源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记载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或柳叶蚂蟥W. 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1]。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水道的功效,而其动物体内含抗凝血物质如水蛭素、肝素及抗血栓素等。实际考察中作者发现水蛭其他属的品种也被当作药用,且具有很好的疗效。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本草考证,对水蛭的药用品种进行整理。

    1水蛭品种在本草文献中的记载及历史沿革

    1.1水蛭之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药;其后《名医别录》也有收载 《神农本草经》载:“水蛭,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生池泽。” [2]《名医别录》:“水蛭,味苦,微寒,有毒。主堕胎,一名,一名至掌。生雷泽。五月、六月采,暴干。” [3]二书虽未描述水蛭的形态,但均强调水蛭生境与水(池泽或雷泽)相关。雷泽,又名雷夏泽、龙泽,境内古泽,故址在今菏泽城东北。在历史上雷泽居于神圣地位,传说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舜渔于雷泽。
, 百拇医药
    1.2南北朝时期开始对水蛭的品种加以划 南北朝医家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480—498年)中载:“,今复有数种,此用马蜞,得啮人腹中有血者,仍干为佳。山及诸小者皆不用”[4]。盖陶氏认为水蛭有多个品种,作为药用的品种叫马蜞,个头较大,且能够啮人血。而生于山中的山及各种个头小的水蛭不作药用。

    1.3唐、五代本草对水蛭的药用品种进行了进一步补充与修订 唐代官修的《新修本草》(657—659年)指出:“(水蛭)此物,有草蛭、水蛭。大者长尺,名马蛭,一名马蜞,并能咂牛、马、人血;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不必要须食人血满腹者;其草蛭,在深山草上,人行即敷着胫股,不觉,遂于肉中产育,亦大为害,山人自有疗法也。” [5]可见,《新修本草》除补充了草蛭不作药用外,还进一步阐明陶氏所说的马蜞长一尺左右。与《本草经集注》不同的是,《新修本草》不用马蜞作为药用,而是使用生于水中,且个头较小的水蛭,这种水蛭也能吸食牛、马、人的血。

    五代时期《蜀本草》(935—960年)载:“水蛭,惟采水中小者用之。别有石蛭生石上,泥蛭生泥中,二蛭头尖腰粗色赤。误食之,令人眼中如生烟,渐致枯损。” [6]《蜀本草》进一步补充了水蛭的2个品种,即生于石上的石蛭以及生于泥中的泥蛭,但这2个品种均不能作为药用,误食甚至能“令人眼中如生烟,渐致枯损”。并进一步明确指出药用水蛭品种是生于水中的小水蛭。
, 百拇医药
    1.4宋明清基本确定了水蛭的药用品种 宋代官修的《本草图经》(1020—1101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水蛭的品种。《本草图经》载:“水蛭,生雷泽池泽,今近处河池中多有之。一名蜞。此有数种:生水中者名水蛭,亦名马蟥;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者名草蛭;生泥中者名泥蛭。并能著人及牛马股胫间,啮咂其血,甚者入肉中产育,为害亦大。水蛭有长尺者,用之当以小者为佳”。 [7]该书以水蛭的生境不同分为水蛭(又叫蚂蟥)、石蛭、草蛭和泥蛭4个品种(图1,2)。其中“生山中者名石蛭”一语道明山即石蛭。而水蛭的入药品种应为个头小且能吸食人及牛马血的水蛭。

    明清2代继承了宋代这一思想。明代《本草蒙筌》(1565年)载:“水蛭,入药取水中小者,其性畏石灰与盐。” [8](图3)清代《本草乘雅半偈》(1647年)载:“生雷泽池泽,处处河池田坂有之。色黄褐,间黑纹数道,腹微黄,背隆腹平,中阔,两头尖,都有嘴呐者,可引可缩,两头咂人,及牛马胫股,不满其欲,不易落也……水蛭,一名至掌、马蟥也。盖蛭类有三:曰山蛭,曰草蛭,药用水蛭也。生水中,喜吮人及马牛足股,蛭吮若莫知至而至者,果复性遂,蛭乃去,否则确乎其不可拔,宁断两头,入骨为患。” [9]《本草乘雅半偈》明确指出了水蛭的一种药用品种即“生水中,喜吮人及马牛足股”的水蛭,其动物形态“色黄褐,间黑纹数道,腹微黄,背隆腹平,中阔,两头尖,都有嘴呐者,可引可缩”,而山蛭、草蛭不入药用。 此外,《本草崇原》(1674年)载“水蛭,处处河池有之,种类不一。在山野中者,名山蜞;在草中者,名草蛭;在泥水中者,名水蛭。大者谓之马蜞,今名马蟥。” [10]《本经逢原》(1695年)载:“水蛭是小长色黄,挑之易断者,勿误用泥蛭,头圆身阔者,服之令人眼中如生烟,渐至枯损。” [11]《本草便读》(1887年)载:“水蛭一名蚂蟥。种类甚多,以水中短小、腹有血者佳。味咸、苦。性寒。入肝。破血行血。凡一切瘕积聚,折伤、月闭由于血瘀者,皆可用之。” [12]等都说明了水蛭的药用品种为水生,个小且能吸食人及牛马血的水蛭。, 百拇医药(张卫 张瑞贤 李健 梁飞 钱忠直)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