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3年第10期
编号:13164541
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穴药”法的提出(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3年第10期
     付先军等[8]对129种归肺经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别构成与其归经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归肺经中药中萜类化合物出现频数最高,其中又以单、倍半萜类最为多见;而且萜类化合物的出现频率随肺经中药归经数(除肺经外出现其他经)的增多而降低,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此外,脂肪族、甾体、生物碱、黄酮类在肺经中药中出现的频数也有趋向性;而挥发油、黄酮、三萜及皂苷、蛋白质及生物碱类在肝经出现的频率同样有趋向性。此外,本课题组对《中药学》本科教材进行归经统计分析,发现归肝经的偏向性成分群主要为蒽醌类、芪、无机盐、鞣质、有机酸、三萜及皂苷、黄酮成分等,特别是蒽醌类和芪。

    同时,本课题组前期在进行中药代谢动力学实验时,发现了具“同母核群生性”中药,进入人体按“网通虹势”进行代谢和产生药效[9]。由于中药成分群需进入体内被代谢后才产生药效,因此中药成分群对脏腑的选择性作用由原中药成分群的类型与进入机体后代谢物的类型共同决定,而中药成分群的种类又决定于原植物的代谢途径,反映到成分群层面则体现“同母核群生性”,相同母核成分群往往有相似的合成途径,进入机体内同样有相似的代谢途径,其作用酶系统(靶点)相似,而机体的不同的经络脏腑有不同生化代谢途径,因此只有适合于某一脏腑代谢途径作用的中药成分群才能产生最佳药效,因此具相似代谢途径的同母核成分群必然选择性作用于相应的经络脏腑而产生“物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