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年第11期
编号:13126895
基于药物生物效应的中药寒热属性分类研究策略(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第11期
     4.2 各种“组学”技术支持下的中药寒/热性矢量药理网络构建与分析 应用生物网络、药理网络分析技术开展中医证候、中药方剂复杂体系研究工作,已有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令人关注的成果[18],目前已建立了基于网络大规模预测致病基因、药物靶标的方法[28-29];融合基因表达谱芯片与文献数据的生物分子网络构建方法[30-32];以及在网络靶标计算框架下评价药物功能的方法[28]、识别生物分子网络关键环节等方法[33],在方剂配伍规律、发现药效物质、中医方剂-证候关联机制等方面均有成功的实践应用[34-35]。特别是通过寒、热证候生物分子网络的构建,发现寒热方剂对寒热证患者的治疗作用的生物学基础在于逆转神经内分泌免疫分子介导的能量代谢、免疫应答网络失衡,即调控集体物质流-能量流-信息转换流(代谢)平衡[28],为揭示寒热证候内在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寒热药性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技术基础。

    然而,药物的寒热属性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病、证、方剂研究,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寒热药性的概念作为大尺度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在临床上与证对应,而不局限于某个病种,也不针对某种特殊的体质,这导致了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设计的难度。同时,脱离了“疾病”概念的单纯证候网络也是难以构建的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1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