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7年第2期
编号:13012240
本草著作中紫金牛属药物基原考(6)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7年第2期
     7走马胎(《纲目拾遗》)的考证

    《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记载[33]:“走马胎出粤东龙门县南困山中(所述地址在清代广州府龙门县,为现今惠州市龙门县南昆山),属庙子角巡司所辖山,大数百里多低槽深峻岩穴,皆藏虎豹,药产虎穴,形如柴根,干者内白,嗅之清香,研之腻细如粉,喷座幽香,颇甜净袭人。研粉傅(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如神。”邬家林认为:《纲目拾遗》记载虽未描述原植物形态,然而从产地、生境、药材性状和疗效分析,与广东省龙门县等地作跌打及疮疡要药的走马胎A gigantifolia Stapf一脉相承,为两广地区清代(康熙,《纲目拾遗》成书于1765年)以来的习惯用药[4]。与《纲目拾遗》成书于相近年代的《生草药性备要》载:走马胎,味劫(注:味涩之意)辛,性温,祛风痰,除酒病,治走马风[21]。《中国植物志》记载:走马胎A gigantifolia生于山间疏、密林下,荫湿的地方;为民间常用的跌打药,广东地区有“两脚行不开,不离走马胎”之说,意指其对活血、行血,治疗走马风,恢复疲劳等方面的功效,根茎及全株用于祛风补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
上一页1 2 3 4 5 6 7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2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