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0年第4期
编号:11938415
珊瑚石人工骨中心性血管化的体内实验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5日 苏若为,归 来,周晓东,刘剑峰,牛 峰,俞 冰,张岩崑
第1页

    参见附件(1718KB,3页)。

     2结果

    所有动物均成活,无发热,切口无感染,一期愈合。动物活动正常,处死前植入物固定良好,无明显移植排斥反应,手术肢体无缺血坏死、活动受限及其他相关障碍。

    2.1 大体观:珊瑚石人工骨植入后逐步出现纤维组织包绕、长方体边缘圆滑、表面浅弹坑样吸收,中心隧道管腔扩大等形态改变提示骨吸收。

    2.1.1 第一模型:植入后除上述改变外可见新生肉芽组织生成,第4至12周植入物体积无明显变化,中心性隧道管腔进一步增宽。

    2.1.2 第二模型:至第12周,B、D组植入物均已基本消失,提示B、D组植入物基本被吸收。与既往报道基本相似。比较第2、4、8周的结果来看,B组吸收速度较D组更快一些。

    2.1.3 第三模型:随时间推移,A组植入块边缘较B吸收更多,提示A组植入块边缘吸收速度更快,中心隧道管腔未见明显区别。

    2.2 光镜下组织切片染色:术后1周即出现周围毛细血管芽生长,随时间推移,新生血管延长增多,管壁逐步发展为多层复杂结构。

    2.2.1 第一模型:A、C组植入物周围均有毛细血管芽生长,毛细血管内皮向人工骨内爬行,A组中心性血管有毛细血管肉芽向外生长。第2~4周,A组植入物内可见成簇散布单层有空毛细血管新生及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出现,第4~8周新生毛细血管基本充满全层,珊瑚结构较松散,C组植入物仅周边部有毛细血管伸入。第8~12周,A组植入物内始出现多层复杂结构毛细血管壁,部分可见管腔,中央侧居多。珊瑚结构松散,有新生骨组织形成(图3)。第12周,A组植入物内毛细血管网结构已基本构成(图4),珊瑚结构未见。对比来看,A组珊瑚吸收速度及成骨速度均较C组快。

    2.2.2 第二模型:B组可见中心性血管及周围的双向毛细血管芽生长。第2~4周,B组植入物内成簇散布有单层有孔毛细血管新生,第4~8周新生毛细血管基本充满全层,D组毛细血管仅存在周边部。第8周,B组植入物内始出现多层复杂结构毛细血管壁,管腔可见,中央侧居多。第12周,B组植入物内毛细血管网结构基本构成。

    2.2.3 第三模型:A、B组植入物均有中央及周边毛细血管内皮爬入,且埋入的中心性血管结构无退化(图5)。周边部,A组较B组血管长入稍多,有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爬行。第8周,A组珊瑚人工骨基本吸收,新生骨组织形成,而B组则仅成纤维细胞存在。另外,A组骨膜侧珊瑚吸收速度较B组稍快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1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