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083000
双极射频联合红光治疗腹部脂肪堆积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栾琪 孙静 刘斌 李强 王艳春 高天文
第1页

    参见附件(3499KB,4页)。

     4讨论

    所谓塑身,是指为了健美,对不符台人体审美标准或具有潜在疾病危险的全身或局部组织进行改善。保持优美体形,不仅是求美的需要,也是健康的需要,而目前的塑身策略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不能完全满足求美者的期望值。近年来,有学者就尝试应用射频、红光等新技术手段进行塑身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4]。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10名受试者的腰围,有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射频对于去除腰、背部堆积的脂肪具有一定疗效。与美国学者的研究比较[3],虽然经过4次治疗,最明显的受试者腰围减少可达5.5cm,但整体疗效的评估和安全性评价却无显著性差异。就安全性而言,射频、红光、机械按压及负压的塑身模式并无任何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塑身的各种方法,归根结底是任何外在因素对皮肤各层组织的生物作用,包括表皮质地的改善、真皮各层的再生及皮下脂肪的再分布,射频塑身也不例外。有学者就评估了射频对皮下脂肪的热生物效应,发现脂肪组织的阻抗是表皮的7倍,当射频能作用于皮肤组织时候,脂肪细胞就产生大量热量,从而发生生物学反应和变化,与选择性光热效应相对应,脂肪细胞仿佛是具有选择性电热效应;同时研究还发现,脂肪细胞对于温度的升高非常敏感,当脂肪细胞处于45℃持续1min,细胞活力仅仅下降10%左右,但当持续3min时,脂肪细胞活力可下降60%,这就意味着当用射频能增加脂肪组织温度并维持相应时间,会使脂肪细胞的活力得到明显的下降;组织病理学也发现,射频作用后第四天出现脂肪组织的充血,第六天出现脂肪坏死,脂肪厚度为逐渐变薄,第十天可以看到血管充血,已经泡沫巨噬细胞的出现,纤维间隔增厚,脂肪结构崩塌。而射频对胶原的生物学作用,也不可忽视。如果体表温度维持在40℃~42℃达5min,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与即刻60℃~65℃相同,而这种效应恰恰可以刺激胶原增生,外表看来可以达到紧肤、去除橘皮组织的效果[5]。射频刺激胶原增生从而改善肤质,亦有多项研究证实[6-7]。

    除了射频外,红光、负压、机械按压作用也起着协同作用。红光对皮肤组织的生物学作用近来有学者发现,红光可以安全有效的改善皮肤松弛[8];从组织病理学上观察,皮肤弹性纤维的增加,可以没有胶原的变性,而红光恰恰可以通过调节线粒体的活性和刺激胶原增生,达到改善皮肤质地的作用[9];双极射频和红光联合治疗皮肤松弛的临床研究也说明二者的协同效应,Yu等对19例亚洲志愿者行二者联合治疗,取得了紧肤的疗效和较高的满意度[10]。有学者在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发现,如果给予皮肤适当负压,皮肤组织的形态和光学特性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些变化可以促进光能的对组织的生物学效应[11]。至于机械按压对脂肪细胞的作用,有学者曾将6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就观察机械按压对堆积脂肪的作用,发现机械按压可通过促进淋巴回流等机制而去除局部脂肪[12]。而本研究则观察了汇集射频、红光、负压、机械四种手段为一体的仪器,进行无创塑身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为了达到最佳疗效,我们主要通过控制两个因素,即治疗后体表温度及维持时间,前者可间接反应皮下脂肪及胶原所能达到的加热温度,后者则保证生物学效应的发生和持续,是疗效保证的基础。但是,10名受试者中仍有5名并未取得明显的改善,考虑影响疗效的可能因素主要有性别、脂肪的堆积程度、体位摆放等。就性别而言,女性受试者的疗效大于男性患者,2名男性受试者(3、10号)治疗前后均未见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男女性脂肪结构差异所致,男性脂肪分布是栅栏状分布,结构较为稳定,而女性是垂直分布的,结构松散,因此结构易于改变,这可能是女性发生橘皮样变的原因之一。脂肪堆积程度也是影响疗效的因素之一,脂肪堆积越多,效果越明显,可能与脂肪的高阻抗有关系。治疗过程中,体位的摆放也可以影响疗效,因为体位直接影响肌肉与脂肪的分布,要嘱受试者处于肌肉放松、脂肪堆积状态,可达到最佳疗效,反之,若肌肉紧张,脂肪分散,则疗效不佳。

    综上所述,本研究评价了双极射频、红光、负压和机械按压协同作用行塑身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提示这种四维联合的塑身策略安全性确切,具有一定的疗效。如果在一定基础代谢率的基础上,再辅以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运动强度,射频塑身的临床疗效和市场前景令人期待。

    [参考文献]

    [1]Sacchi S, Kantarjian H, O'Brien S, et al. Immune-mediated and unusual complications during interferon alfa therapy in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J]. J Clin Oncol, 1995,13(9):2401-2407.

    [2]de Felipe I, Redondo P. Animal model to explain fat atrophy using nonablative radiofrequency [J]. Dermatol Surg, 2007,33(2):141-145.

    [3]Brightman L, Weiss E, Chapas AM, et al. Improvement in arm and post-partum abdominal and flank subcutaneous fat deposits and skin laxity using a bipolar radiofrequency, infrared, vacuum and mechanical massage device[J]. Lasers Surg Med, 2009,41(10):791-79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499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