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11358
异种骨移植物OAM胶原治疗牙周骨下袋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梁照忠 包旭英 王新平 吴俊 关丽萍
第1页

    参见附件(1892KB,3页)。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2007年12月~2009年6月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牙周科、特诊科、外院转入患者65例(男21例,女44 例),年龄17~55 岁,平均37 岁。选取骨缺损共430个牙位,前牙区40个牙位,根分歧病变50个牙位,余位前磨牙及磨牙,分为2组:GTR 组(翻瓣术中植入OAM,BME-10X胶原膜或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40例,230个牙位;OFD组(常规行翻瓣术)25例,200个牙位。入选条件:口腔卫生维护好,依从性好,无牙周手术禁忌症,无全身系统性疾病,血生化及凝血功能无异常,经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以上,探诊深度仍≥6mm,骨吸收为垂直吸收,根分歧Ⅰ、Ⅱ度,X线片证实有骨下袋。

    1.2检查项目:在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分别观察、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龈退缩(GE)、牙松动度变化,X 线片观察牙槽骨高度和骨密度变化,并记录骨袋类型及骨袋深度,由同一名医师完成术前和术后的临床检查,使用牙周标准刻度探针进行检查。

    1.3手术方法:常规牙周外科手术准备,术区作沟内切口,根分歧患牙冠向复位切口,前牙区应用美学切口如冠向复位或保留牙龈乳头切口,尽可能保留附着龈。根面平整、修整龈缘、彻底去除带内壁及牙龈内壁肉芽,修整骨外形,骨凿取下自体骨,放置与OAM混合,用骨下袋内骨髓新鲜血液混配,植入骨缺损区,使之充满,平齐骨袋口,胶原膜(BME-10X胶原膜,脱细胞真皮基质等)按大于植骨边缘2mm制备,覆盖移植区,其下缘达牙槽嵴下方约3mm,然后复位龈瓣使龈缘超出胶原膜上缘2mm,4-0强生可吸收线褥式缝合,14日后拆线。OFD 组同上诉步骤,将骨袋边缘不齐骨壁折断放入骨袋,骨壁不齐着骨修整,覆盖牙龈瓣缝合。术后2h冰敷,阿莫西林加甲硝唑口服7天,并用0.12%复方氯乙啶含漱1个月。术后1月每周复查,洁治。术后3、6、12个月分别进行临床检查。

    1.4统计学处理: 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GTR组与OFD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PD、CAL、GE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的PD、CAL、BI方差分析。

    2结果

    2.1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实验, GTR组的40例230个牙位,OFD组的25例200个牙位未见术后感染和并发症。

    2.2在术前两组PD、CAL、BI、GE、牙松动度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同组3、6、12个月PD、CAL、BI 均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在6、12个月时牙松动度比术前明显减少,GTR组GE较OFD组减少(见表1)。

    2.3 GTR 组X线片显示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骨缺损明显降低,骨密度增大;OFD 组骨密度有轻度改善,缺损区未见明显恢复。40例移植组患者的230处牙位骨下袋术后12个月时骨缺损深度为1.02mm,明显小于术前的5.34mm,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骨诱导活性材料(OAM)由骨形成蛋白(BMlP)与经强烈化学程序完全去抗原的松质骨复合而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具有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和良好骨传导作用,在充分发挥对BMP缓释作用的同时,又使载体获得良好的机械性能,可以有效引导骨组织再生。异种骨移植材料OAM是一种脱蛋白牛无机骨,骨小梁和多孔性结构得到保留。其颗粒大小及钙与亚磷酸之比与人松质骨相似,具有成骨潜能,可作为支架诱导和促进新骨形成,若同时使用胶原膜屏障,则效果更明显,并有新生的牙骨质及Sharpey 氏纤维伸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异种骨材料已逐渐用于牙周病治疗,并同时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的植骨材料,独特的载体结合方式,控制BMP释放,保证BMP浓度。从而诱导骨及软骨的形成。本研究选择易于成型且操作更方便的OAM作为移植物充填骨缺损,由于该材料无屏障作用,因此用可吸收胶原膜BME-10X或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充填材料治疗骨缺损,结果发现术后3、6和12个月时,两组的各临床指标均有明显改善,GTR 组在治疗12个月时牙龈出血指数平均减少1.62,牙周袋深度减少3.62mm,牙周附着丧失减少3.74mm,骨缺损深度平均减少4.32mm,平均骨再生量达到原骨缺损的80.9%,表明OAM植入治疗骨下袋能使牙龈炎症减轻,探诊深度减少,临床附着增加,骨缺损深度明显降低,对牙周骨再生和组织再生有重要意义。由于OAM植入后可发生吸收,并能促进新骨形成,参与骨组织的生理性改建,且吸收缓慢。

    Owczarek B等[4]选择Bio-oss颗粒和Bio-gide 膜修复人牙周骨缺损,发现PD 减少,牙周获得新附着,Yamada S等[5]用犬实验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本研究用OAM结合胶原膜修复130牙位牙周骨缺损患者,发现骨缺损高度平均减少4.32mm,骨再生量达到骨缺损的80%以上,且牙周袋和附着丧失均改善3.5mm以上,说明两种材料结合亦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根分叉病变骨缺损充填有更为明显的治疗作用,能促进新骨形成,促进牙周再附着,引导组织和骨再生[2]。关于OAM吸收,一般认为在4~6周时即可吸收。但在治疗中发现OAM植入3个月后仍然处于软骨状态,6个月后也没有完全骨化,BME-10X胶原膜7个月时仍完整,9个月时有部分降解。是否在临床操作中自体骨比例不足尚有待于继续研究。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OAM植入时,与自体骨髓来源血混合可增加移植材料的稳定,在植入初期阶段应避免移植物移动,移植区不要承受任何咀嚼力量;缝合牙龈时应严密封闭,以免胶原膜外露引起污染。术后积极抗炎治疗。在临床操作中,用自体骨与OAM、自体血混配后放入骨缺损处,这样稳定性好,术中不易脱落。GTR组多用冠向半厚复位切口,12个月时牙龈退缩有所好转,说明治疗可使牙龈附着水平增加,对牙龈缘退缩有一定改善作用;术后6和12个月时牙松动度有一定改善,X线片证实牙槽骨有明显增生,说明GTR治疗后,可促进牙槽骨再生而使牙齿得以牢固。

    [参考文献]

    [1]陈学明,韩有余,周 忠.应用三叶板和骨诱导活性材料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2006,8(3):218-219.

    [2]陈铁楼,王 刚,刘国勤,等.引导骨再生术和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根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2006,26(6):404-407.

    [3]欧阳翔英,张 刚,耿素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92KB,3页)